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以翔实的时文素材为依托,例析了"多元智能"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时文提升学生议论分析能力的问题,旨在通过对时文素材的汲取、解读和转化,从"主题的多元性""技巧的多维度"和"词项的多彩化"三个方面进行借鉴与应用,以期唤醒与发展学生的自然观察、内省、逻辑推理、语言等智能,进而培养其议论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其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建构与应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王浩 《现代语文》2010,(10):46-47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本成功进行解读,谈"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教法多样"等都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3.
李宁 《文教资料》2011,(12):120-121
赵宋光的《论美育的功能》一文从教育学和美学的角度对"美""审美""立美"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对美育及其相关问题展开思考的同时对此文进行解读,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此文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骆静波 《教师》2011,(4):38-38
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更是高中语文教师争论的焦点。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成了高中语文教育者的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剖析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重"文"轻"言"和重"言"轻"文"两种现象,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浅谈了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做到"言""文"并重。  相似文献   

5.
"孨"的含义从其出现到现代一直比较固定,《新华字典》对它的解释是"①谨慎;②弱,懦弱;③孤儿"。但是,网络的发展使"孨"获得了新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三子"叠加正好是"孨"字,所以三子即"房子、车子和妻子"。"孨"字以这种新的含义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同时又以这个字为词根生发出一些新词,如"孨族""孨人""孨男""孨女"等。古汉语中这些生僻字的复活反映了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人的话语行为中,"知"始终是频繁出现的修辞原型,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从广义修辞学角度,联系"知己""知我""知音""知人"四个词语,分析"知"所蕴含的丰富的修辞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瑞琼 《教师》2011,(14):23-2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张扬生命的风帆,个性解读,朗读园地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上座""生杖""氏""万一""萧率""与"等六条疑难词语。这些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辩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刘燕 《中小学电教》2011,(1):123-123
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学相长"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亲其师"说的是学生能够尊敬和信任老师,"信其道"则说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跟随老师学习知识;而作为老师则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反省,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0.
周宏伟 《教师》2011,(4):64-64
贯彻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三年来,我们在认真学习解读《纲要》后发现,新《纲要》提倡的是"开放教育""发展适宜性教育""合作教育""生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终身教育"等先进的教育观念。这与旧的教育思想和旧的教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教育多停留在机械的"物化"层面,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对精神的关怀。"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从"用人文的语言解决摩擦""用人文的行动亲近学生""用人文的方式转化学生""用人文的要求激励学生""用人文的艺术机智育人"五个方面,谈了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实践"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备受广大语文专家、教师的关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老师面对一篇教材,只是凭依一般化的教学目标、零星的课前提示和几道课后练习这样一些"蛛丝马迹"进行"臆断"来设计教学,从而造成教学内容处理上的"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在小语教学中应从准确提炼主题、恰当选择内容、巧妙重组教学三方面剖析文本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改积极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符合语文阅读规律的,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追求"标准化""一元化"的有力矫正。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种教学观在课堂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否则多元解读文本将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堂要通过构建深厚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社会生活阅历来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通过对"灵魂""伦理""价值"的深度挖掘来实现学生"深度发展"。本节课旨在通过品味充满抒情意味的语言,体会史铁生的心路历程,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领悟"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15.
母语给人的是智慧。杨振宁教授说,看着"智慧"两字,你会明白汉语的神奇魅力。如果我们看看"智慧"两字的组成,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哪国的文字能同汉字媲美。"智"由"知""日"组成,即每日之知为"智";"慧"由"心""倒山"和两个"丰"组成,即心中的那座山被推倒(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双丰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金哲民 《现代教学》2009,(12):29-29
教学目标:从文着手,紧扣中心,通过"读""看""想""议""练"这几个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会"言之有序"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7.
理学派作为宋学的一个派别,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既是它的文道观。由被称为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始,到程颐的"作文害道"偏执发展,再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平和心态提出的"道文合一""道不离文""文道并重"终,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不同理学家求同存异的文道观。然而,其消极影响与积极贡献同样并存。由此我们反思其弊端,借鉴其成果,为以后文学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8~2012年幼儿教育类五本代表性期刊有关幼儿教育政策的论文分析发现:该领域的论文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在论文作者归属地和单位类型上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和"离散"趋势,选题主要集中在"幼教政策译介""幼儿教育财政""幼儿教师政策"等方面,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综合以上特点,我们认为代表...  相似文献   

19.
苗爱霞 《现代语文》2013,(10):49-51
一、教学设想 《画里阴晴》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美文,文章娓娓道来,文字朴实、准确而又充满了诗意。历来的教参和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艺术贵在创新"和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入手来安排教学。  相似文献   

20.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①。"等贵贱","均贫富","实行‘居者有其屋’",是华夏子民恒久而美好的愿望。一曲经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唱不衰,大胆、真实地道出了古代知识分子和平民"居有难"的辛酸。今天经济已经初步崛起的神州大地,围绕"房子""房改""拆迁""征地"等事项,又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与之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业、民居文学或者说住宅文化也是空前活跃。作为新时代理智、健康的社会人,我们该有怎样的诉求和正确的心态?本文试图在解读与评析国内著名房地产专家、作家牛刀的一篇著名博文中悟出些真谛和箴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