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每天早晨迎接孩子入园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您能蹲下来,给孩子一个拥抱。还记得第一天送孩子入园时的情景吗?我女儿走到活动室时主动和我说:“妈妈再见!”您看到后,马上蹲下来抱住我女儿说:“啊,你真乖!来,让老师亲亲你。”随即在我女儿脸上亲了一下。女儿抬头看看我,虽然眼里的不安还没有完全消褪,但分明已经有了一分欣喜。刚刚入园的孩子多么希望老师能像妈妈一样对待他们啊。可是往后的几天,这样的情形在我送孩子的时候就再也见不到了。也许是因为哭闹的孩子太多,您应付不过来;也许是您已经亲过了其他表现好的孩子而我没有看到……甚至…  相似文献   

2.
女儿宁宁出生后,就生活在一个丰衣足食的环境里。对她而言,营养丰富的食品,漂亮鲜艳的服装鞋帽,功能各异的玩具,琵琶,计算机,VCD……似乎均是为她而存在的,她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孩子一天天地在长大,我总觉得她身上好像缺了点什么。 “妈妈,我们打的去上幼儿园吧!”“妈妈,这张纸不好画画,我重新拿一张好纸画。”“妈妈,我们去吃肯德基吧!”在多次听到女儿的这些话语后,我终于明白,女儿身上所缺失的是节俭和珍视他人劳动的意识和品德。 于是,我们开始在生活中教育孩子。我们带女儿到郊外去观察庄稼的生长过  相似文献   

3.
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   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小膝盖上,拍拍她说:“坐好。”   对这一切,我已习以为常。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承认了“她”。她的布娃娃名叫咪咪乔,这是她的孩子,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   但这种承认多少有些虚伪和应付,因为每个成人实际上都已经不能把一个布娃娃真的当做一条生命。我们是在哼哼哈哈地将就着附和女儿,在下意…  相似文献   

4.
我的丈夫是个军人,教育孩子的任务当然就落到我一个人头上。尽管我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教育女儿,但我知道如果教育方法不当,那就会影响女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我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动手习惯。现在,我女儿2周岁了,人见人夸。邻居常发出感叹:“我家两个人教一个小孩,还不如你一个人教出来的小孩好。”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妈妈在洗衣,孩子也要洗,妈妈怕孩子弄湿衣服,不让洗,越不让,孩子越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静气,不仅仅是指让我们的身体安静下来,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灵安静下来。静气的对立面是俗气与躁气。欣赏仓颉苦心所造的"俗"字与"仙"字——"俗",就是人往谷底走;"仙",就是人往山上走。多数的人都往谷底走了,走到谷底那个熙来攘往的嘈杂世界,人心就容易与静气绝缘。被物质操控的浮躁生命,很难体味到精神飞升起来的快感。我喜欢一位记者朋友与女儿的一段对话。做记者的妈妈去幼儿园接孩子,孩子说:"妈妈,别人的妈妈都是开车来接孩子,你却骑自行车来接我——你比不上别人的妈妈。"妈妈听了,回  相似文献   

6.
在我从事托儿所多年的工作中,发现有些孩子早上入园离开亲人时常常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甚至哭闹紧抱着妈妈不愿走进活动室。为了让孩子愉快地走进活动室,我根据孩子爱游戏的心理特点,在晨间接待时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宽松有趣的游戏环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将小椅排成1~2个长方形作为汽车,其中一边少摆一张木椅为车门。早晨孩子们在父母带领下走到活动室门口时,我热情地向他们问好,并告诉他们说:“今天我们要到动物园去玩,你们看有两辆汽车等着小朋友呢!快请妈妈去上班,我们买车票上车啦。”(车票是记载孩子健康与否的两种花卡片)两岁多的毕生,由于母亲早出晚归很少接送他,只要妈妈送他入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我到青岛去学习,课余到海边去玩,看到物美价廉的贝壳,便给女儿和侄女各买了一串。临走时,又看到两个孩子向往已久的恐龙玩具,可是,一问价钱挺贵的,身边的钱只够买一只,可惜之余只好买下了一只恐龙玩具。回到家里,看到两个活泼的孩子,我为难了。我先悄悄找来了六岁的女儿:“孟瑾,妈妈碰到了一件为难的事,你帮我想想办法好吗?”看我这么尊重她,女儿来劲了。她头一抬,站在我面前说:“好啊!妈妈,你说吧!”“今天妈妈看见了你和妹妹一直都想要的电动恐龙玩具,妈妈钱带得不  相似文献   

8.
女儿到13个月时才会叫"爸爸""妈妈",用传统的智力观评价,我感觉女儿的言语智能发展一般。女儿到16个月学会独立行走,她是"先会走,后学爬",如果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角度评价,孩子的运动智能也表现一般。而且女儿见到生人就哭,要人家离开,我又为孩子的"交往智能"表现缺失而遗憾!  相似文献   

9.
刘霞 《生活教育》2013,(4):120-123
失职的妈妈虽然才三月初,便已经有连续几天的气温都达到二十几度。于是,晚上,全家又恢复了晚饭后在小区散步的习惯。有时会碰到邻居倪蕊(化名)。因为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曾经有过几次简短的交流,其实不算特别熟悉或者了解,只知道她有个女儿上幼儿园大班。但是,那天,她带着懊丧、自责的心情和我说她是个失职的妈妈,并且详细讲起了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昨天带女儿去参加妹妹的婚宴,女儿很开心,比  相似文献   

10.
有点意识人来不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来人了,孩子就无所顾忌地成为中心,想怎样就怎样,因为很多家长和教育专家都说不能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我也不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但我会在客人来的时候,悄悄告诉女儿:“对不起,妈妈有客人,自己玩会儿好吗?”女儿也会悄悄地说:“好吧。”而且由于我们使用说悄悄话的形式,当女儿真有事要说时,她也会悄悄地告诉我:“妈妈,我想……”客人走后,我就及时表扬女儿安静。我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是一个能说、善说、爱说的妈妈,这既是我的特点,也是我的毛病。一个多嘴多舌的人,难免会为此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11.
女儿到13个月时才会叫“爸爸”“妈妈”,用传统的智力观评价,我感觉女儿的言语智能发展一般。女儿到16个月学会独立行走,她是“先会走,后学爬”,如果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角度评价,孩子的运动智能也表现一般。而且女儿见到生人就哭,要人家离开,我又为孩子的“交往智能”表现缺失而遗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收拾装扮一番,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妈妈带你走街街。”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小膝盖上,拍拍它说:“坐好。”对这一切,我已习以为常。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默认了,她的布娃娃名叫咪咪乔,这是她的孩子,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在我们家,女儿已经成功地为她的咪咪乔争得了一席之地。第一次人权行动是这样发生的,我见咪咪乔颜色式样都已经旧了,便好心好意地对女儿说:“不要她…  相似文献   

13.
<正>一望无际的麦浪中,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上,父亲送女儿去北京。"去吧,孩子!别怕,北京是咱的首都,就像咱的家一样安全。"父亲说。女儿听了父亲的话停住了脚步,她用手轻轻地扶着背上的二胡说:"爸爸,您能告诉我妈妈在哪里吗?"父亲愣住了,目光呆呆地望着一望无际的麦浪。他不知道此时应该如何回答女儿的问话。"爸爸,您快说啊。"女儿望着走了神的父亲催促道,"从小您总是说妈妈在远方,在一个走路走不到的地方,妈妈到底在哪里?"父亲轻轻地叹了口气说:"孩子,你长大了,我就不再瞒你了,你的爸爸和妈妈都在城  相似文献   

14.
正田国秀老师曾对110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过访谈,她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单亲家庭的生活状态。因为对单亲家庭一直有所关注和研究,她有一直想通过媒体做的呼吁。单亲妈妈,先好好爱自己每位单亲妈妈,最关心的就是孩子怎么办。很多单亲妈妈会花费比一般妈妈更多的心力去关注孩子,希望孩子不要因为家庭结构的改变而受到影响,甚至宁肯自己受百般委屈。对此,  相似文献   

15.
刚回到家,女儿就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是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我说:“为什么忽然想起让妈妈当老师呢?”“妈妈,你不知道,月月的妈妈是老师,她妈妈每天都来看她,给她送好吃的东西。而且,月月与我们玩玩具的时候,总要我们让她,如果谁不让着她,她就会警告我们:我妈妈是老师,我妈妈会帮我的。”带着羡慕、委屈的神情,女儿开始诉说她想让我当幼儿园老师的一大堆理由……确实,幼儿园的老师也是凡人,与普通人一样,她同样担任着教师、母亲、妻子等多重角色。老师去探望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天经地义。但是,过多关注、照顾自己的孩子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我与张某于2001年结婚,在2003年有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儿。后来我和张某因为感情不和,于2006年5月离婚。当时,法院判决我们的女儿归她妈妈张某抚养。我很爱我的女儿,离婚后曾多次买了衣服和食品去探望女儿,但都被张某家人拒之门外。张某的家人还声称:“如果再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就到法院去告你!”请问,他们有权拒绝我探望自己的孩子吗?这件事我该怎么处理?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爱     
秋思 《家长》2005,(Z1)
我9岁的时候母亲病逝,扔下我们姐弟四个,7岁和5岁的妹妹还有一个不到两周岁的弟弟。父亲整夜一人独自抽烟,弟弟哭闹着要妈妈,父亲就抱着他默默地流泪。失去母亲的我成了家里的小大人,承担起母亲的责任照顾弟妹,可是我自己还是一个需要母爱的孩子啊!就这样我在艰难困苦中长大成人,看着那些还在妈妈怀抱里撒娇的同龄人,我有了太多的嫉妒和太多的感伤。唉!谁有我这么命苦呢?妈妈,你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早就扔下女儿撒手而去啊!爸爸终究不是妈妈,他能做到的只是让我们吃饱穿暖,而女儿还需要更多的关心,还有更多的话要和妈妈说,要对妈妈讲啊!记得…  相似文献   

18.
当读到妈妈们总喜欢念叨女儿们的"头发"时,我不禁笑了起来。真的,妈妈好喜欢念叨我的头发,还有我的衣着。也许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女儿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妈妈,所以妈妈们总希望女儿们能像她们所希望的那样装扮和生活。我知道妈妈很爱我,她喜欢别人说我和她长得很像,喜欢细看我的手指,说着,和妈妈年轻时的手指一模一样。呵呵,我是妈妈的影子。但她终于也理解了,她的想法代表了她所成长的那个年代,比如,婚姻对女人的重要性。女儿长大了,有自己想要选择的生活,有自己想要走的路。如果说小时候很乖但还是会有一点点的叛逆,那么现在更多的是理解。妈妈,我长大了,但我没有飞离你。妈妈,谢谢你!我爱你!我永远都是你的贴心小棉袄!^_^——Lavender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下午,我从幼儿园接5岁的女儿回家,就听到女儿说:“妈妈,我们班上好多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给老师送月饼了。”我反问女儿:“他们为什么要送月饼给老师呢?”女儿不假思索地说:“马上要过中秋节了,中秋节都要吃月饼。”我试探着问女儿对这个问题怎么想。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也想给老师送月饼。”听了女儿的话,我心里很不平静。孩子对老师有感情,想给老师送月饼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何况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有那么多家长都给老师送了月饼。那么,是答应孩子的要求去送月饼呢,还是就这件事让她多明白一些道理?我思考再三,从真正关心和爱护孩子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奇迹的答案     
《高中生》2007,(23)
我是妈妈的第3个孩子,生我时她25岁。我刚出生,护士就将我从产房里抱走了。医生温和地向躺在床上的妈妈解释:"你的女儿左肘以下没有手臂。"我父亲离开我们之后,妈妈开始重新工作以养家糊口。我家有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