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生态社会主义揭示了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异化。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人与自然以及生态主义视野下的人与人的和谐,建设生态政治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生态政治不仅着眼于目前生态问题的解决,更是实现发展可续和生态公正的政治保障机制。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府以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是目前建设生态政治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各有意义,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会主义兴起于西方社会的绿色运动,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与思维逻辑,以生态危机为视角,对现当代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主张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这对于我国构建生态文明有宝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并实现入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必须坚持和谐共进的价值观念,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西方绿色思潮是资本主义内部反思现代性难题、探求绿色转型变革方式的综合理论成果。这一思潮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深绿”生态中心主义,以生态价值为中心的伦理观照,实现对西方近代人与自然主客体二分观念的扬弃和对现代物质主义的伦理反思,为西方环境保护运动提供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理论支持;“浅绿”生态资本主义,以温和渐进的技术—市场—政策统筹的工具理性方式,为实现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期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现代化提供指引;“红绿”生态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及其制度进行批判,剖析生态社会主义的替代性变革趋势。应对全球生态危机,需汲取西方绿色思潮的合理要素,透过各流派间的多重争论揭示其内在局限与实践误区,坚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战后资本主义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宏观背景下由绿色运动发展而来,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成长和90年代的迅速发展,现已经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理论界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也是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主流。这种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进行了制度上的揭露,并提出了一套旨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从全球化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其坚持的批判性立场和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7.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建立基层民主制度,发展适度经济增长模式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虽然该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对我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扩张性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他们主张建立一种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基础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人与自然和社会辨证统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及相应的关系作出了科学、合理的阐述,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在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孔子、孟子、苟子等儒家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过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资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