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时代我读过黑马老师翻译的劳伦斯散文,印象挺唯美;对于劳伦斯,我还读过他自认为"艺术上最圆熟"的<恋爱中的女人>(郑达华等译作<恋女>),惊讶于他"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日常生活的戏剧化技巧,我喜欢上了劳伦斯.大概2004年知道黑马已经把劳伦斯的小说散文基本都翻译过来,又刚刚杀青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著名评论家雷达说:如果有人要了解70年代中期我国现实以及社会政治氛围、社会心理真伪以及人间关系的真相,我愿意推荐南台的《一朝县令》。我很惊讶作者的记忆力,很惊讶作者还原生活的能力,多少年过去了,但在他的笔下,一切犹如眼前清晰可触...  相似文献   

3.
马蛟龙是一位在陕西新闻界有一定影响的记者。我和他初次相会是在1982年初,那天,他是让人扶着进门的,方知他的视力极差,仅有0.04度。按照医学规定,0.05已算失明。就是这种身体状况,他却搞出了一篇篇颇有影响、高人一筹的报道,我很有些惊讶!以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我才渐渐了解厂他那颗真正的记者之心。马蛟龙视力不好,但他的感觉却相当敏锐。他于1964年从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毕业,曾蒙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廿惜分、郑兴东、张隆栋、何微等亲自教诲,加  相似文献   

4.
易江菊 《中国出版》2023,(S1):52-56
去年九月,我社副总编辑李天舒跟我说:“叶广芩老师写了一个新的讲秦岭大熊猫的故事,你来做责编吧!”我当时心里很是惊讶:我对叶广芩老师作品的认知还停留在“京味”题材里,她怎么一转身、一提笔就写起了秦岭、写起了动物?惊讶过后,立即开始补课。我之前读过叶广芩的“耗子丫丫”三部曲和《采桑子》,后又买来叶广芩的代表作《全家福》《状元媒》.  相似文献   

5.
2004年1月8日晚,忽接辛笛女儿王圣思来电,告知其父亲已于上午在中山医院逝世.这突然其来的噩耗,使我惊讶,太感意外了.记得一星期前,我曾与王圣思通过电话,她说,父亲住院主要是血糖较高,目前已有好转,病情稳定,即日就可回家,你就不要来医院了.我听了很高兴,心想待他回家后再去看望.谁料他病青突然变化,竟匆匆离去,悲痛之余,后悔没到医院去探望,深深感到遗感!  相似文献   

6.
齐莉莉 《青年记者》2005,(11):48-50
初识曹轲,缘于他的字.“2005南方传媒高峰论坛”召开不久前,看到了他任主编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内部研究性刊物《南方新闻研究》,打开扉页,每期的卷首语都出自他的手笔.其中一期上,“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青春欢喜”跃入眼帘,让人心生好奇,毕竟这句出自一位82岁老科学家的话曾经在坊间流传一时,曹轲对它又作了怎样的新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灵魂”?渴望着怎样的“青春欢喜”?读完那篇字,我的好奇心却越发重起来.没有想到,后来终于在论坛上见到他,却给了我太多的意外.惊讶于他的“书生意气”,惊讶于他的“青春年少”——此次南方传媒领袖云集的盛会上,不满40岁的曹轲是我们聘请的最年轻的兼职教授.于是,我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7.
王纯才 《传媒》2001,(5):20-22
A.读梁衡 认识梁衡是在1995年春天的北京。那天他刚从日本访问归来,一见面,他平易近人、质朴敦厚的样子让我惊讶。从那以后,我开始读梁衡的书。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我每次到北京,都要拜访他,他总是乐于接待我。言谈中,他  相似文献   

8.
初识诚望是在1961年冬.那时他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工作已一年多,而我则刚刚调入.当年我整30周岁.他则小我4岁,是1935年生的,196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于1957年加冕,那时还戴着"帽子".  相似文献   

9.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0.
我很敬重保群.人很敦厚,善解人意,且又刚正不阿.这是28年来的印象,刻骨得很.那时保群从部队复员刚到湖北铝厂.厂址就在安陆.他当着铝厂广播员,又当编辑,又采写稿子,又兼播音,一口纯正的京腔,我还以为他是北京人,原来出身在“和氏璧”的发现地南漳县(古为南郡).他还写诗、写曲艺、写电视剧等作品,据说在部队还当过演员.在湖北日报东湖文艺副刊上常见他的大名.有回我去报社,问文艺编辑,那个卫保群是个什么人,是不是个笔名?编辑一笑说:就是你们安陆湖北铝厂的,是个真实姓名.我一回到安陆,就跑到铝厂找卫保群.连找三回不遇,回回都说是到车间采访去了.过了几天,有人敲我的门,一开门,就见一个汉子(穿的还是黄军装)说,我就是卫保群,你是赵金禾吗?声音洪洪亮亮,情调又爽爽快快.我们一见如故.我们常在一起作心与心的交流,我拟定写部现在看来是狗屁不值的长篇小说,我跟他讲构思就讲了一个夜晚.那是冬天,我们拥着被子.我至今想起来就感动.他听得极认  相似文献   

11.
由达尔文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 ,看《达尔文传》,深为他的治学观所感动 ,同时也极为欣赏他的品格。当达尔文知道还有一个青年也在研究与自己同一个课题时 ,甚感惊讶 ,但在惊讶的同时 ,他更加认真对待课题的研究。他的亲朋好友曾多次建议他尽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概要 ,以免别人抢先取得理论上的优先权。然而 ,达尔文不仅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建议 ,而且还掷地有声地申明 :“为了寻求名字的优先权就匆匆发表自己很不成熟的著作 ,那是很不道德的 ,我痛恨为了优先权而从事写作的这种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 ,通过 2 0年的努力与研究 ,他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在 1 85 9年…  相似文献   

12.
1942年10月,张思德同志被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工作。由于他吃苦耐劳,忠于职守,毛主席很喜欢他。后来工作需要,张思德被抽到安塞山烧木炭,在一次出窑时发生塌方,他为抢救战友不幸压在窑内牺牲了。消息由中央社会部负责人李克农向毛主席作了汇报,主席当时正在批阅文件,他惊讶地放下铅笔,踱到窗前,沉痛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难免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就不应该了!”思忖良久,毛主席作了三条指示:“第一,给张恩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1944年9月8日,中央社会部在延安枣园  相似文献   

13.
国庆节前夕,收到陆本瑞同志寄赠的《出版往事》,非常欣喜.本瑞同志是我多年的直接领导,我对他多少有所了解.但是翻阅这本《往事》,我仍然惊讶于他在出版文化领域的广博知识和造诣以及获致的多方面的卓越业绩.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我以为是他主持组织出版及实现了出版业的两大重要项目:其一是主持出版了一套包含《出版学概论》《书籍编辑学概论》等在内的1 8部编辑出版专业教材;其二是主持《新闻出版署直属高等院校出版专业设置及可行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0月24日,一条震惊世界棋坛的消息从青岛传出:“神秘东方少年”(国外诸多媒体的称谓)卜祥志创造“极限速度”:13岁10个月零13天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今年2月,我在缅甸国际象特级大师邀请赛上就感觉到他是一位很优秀的少年棋手,但真没想到他会进步这么快,现在他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特级大师,我坚信他还会有更好的将来。  相似文献   

15.
“我小的时候,住在中国华东地区的济南,经常看到一个外国人骑着一辆绿色的自行车经过街头。我很惊讶。”王水泊说,当时是冷战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没有来往,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外国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叫做"刀耕火种"."火种",现在还偶能见到.我小时候在家乡,农民为了来年的好收成,每到冬天,就常常有放火烧山的做法.至于"刀耕",究竟是怎么个耕法,就无从体会了.不过,就字面来理解,我想不外是用一种很简单的工具,在很小块的土地上进行很落后的耕作罢了. 不知怎的,我常常把它和木刻版画联系起来.我总觉得,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就很有点"刀耕火种"的味道,虽然它的成果是艺术品,而且还是鲁迅先生誉为"力之美"的艺术品. 说这段话的人,就是中国版画界泰斗级大师——杨可扬. 诚如其言,他的人生便是一段"刀耕火种"的传奇. 鹤发童颜的老人 我和可扬老人的女儿杨以平、女婿张子虎都是多年好友,约老先生访谈倒也不难.2009年,我有幸对可扬老人进行了采访,印象深刻.还记得上次见到他是2002年夏末秋初,我搬了新家,请了阿平、子虎和他们的儿子张飚来玩.敲门声响起,我兴冲冲开门迎向走廊,只听阿平笑道:"来了来了,还带了一个蹭饭的!"杨伯伯低沉爽朗的笑声响起.我真是受宠若惊,喜出望外,张飚的手上还捧着杨伯伯送我的书法作品——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相似文献   

17.
我按照良心来走。谁好,我就赞扬谁,谁不好,我就批评谁林墨山:接到瑞典来电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莫言:他们在电视正式公布前20分钟,打了一个电话给我。当时我正在抱着我的外孙女吃饺子。我还是很吃惊的。因为我感觉前一段中国网络上炒来炒去,都是在炒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当知道这是件真事时,还是感觉到很惊讶,马上当然感觉到很高兴。林墨山:这是您想过或期待着的事吗?莫言:曾经想过。当年土耳其的帕慕克得奖之后,我想,哦,他比较年轻,年  相似文献   

18.
去年五月下旬,我和老伴同去西北旅游,在延安逗留了两天.宝塔山上,导游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1957年,周总理曾回过延安,见到延安还很破旧,老百姓还很贫穷,心里非常难过.他愧疚地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我对不起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回京后不久,总理便批示拨出专款,在延河上建造了一座大桥.  相似文献   

19.
郝克远 《青年记者》2006,(22):78-78
尽管在我平日的印象里,媒体上关于章丘的新闻相当多,但当章丘市委宣传部的同志把一大摞书稿摆在我面前时,我仍然感到有些惊讶:仅主流平面媒体上,仅最近两三年时间里,就有这么多章丘新闻,而且还全部都是“正面”的,多数都是“大块头”!据说,这不过只是选取了其中一部分,还很不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儿时生活的那条街道上,我们家是很有名气的.这种名气来自于我有一个长相丑陋、身体残疾的伯父.听父母说,他原来是工厂里的档案管理员.有一年,工厂失火,他为了抢救档案馆里珍贵的文史资料,被大火烧成重伤,落下了终生的残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