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第二课堂(小学)》2010,(11):125-126
老娘拾荒9年,供两个儿子上学;儿子拍下母亲一天的拾荒生活,参加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图片故事征稿,以此表达感恩之心,感动了全国众多网友。  相似文献   

2.
今年16岁的小女孩李梦轶,是重庆市盲人学校初三年级学生.在她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就母亲杨琴芳带着她和妹妹以拾荒艰难度El。  相似文献   

3.
在山东省文登市西于中学,经常看到一位跑步上学的中学生,她在家庭极度贫困的条件下,抓紧点滴时间,边学习边照顾双目失明的父亲。她就是全国好少年、西于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刘丽华。稚嫩的肩负重担年幼女饱尝辛酸丽华3岁那年,她爸爸因视网膜脱落导致双目失明。母亲既要下地干活,又要带着丽华的爸爸四处求医看病,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也越来越拮据,丽华从小不但不能像同龄的小伙伴那样成天依  相似文献   

4.
问题行为概述 洪珊,女,17岁.自述心理压力太大,心理负担太重.感觉生活很累、没有快乐,一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母亲. 洪珊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离开了她和母亲,多年来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又结婚了,继父是一个不太负责任的男人.她和母亲的生活条件很差,过得很凄苦.她上学期间一直拿着助学金.她常对人说:"我妈妈太可怜了,我长大以后一定不会像她那样!"  相似文献   

5.
我出生在一个十分贫穷的农民家庭,五岁丧父。我和弟弟在母亲的抚养下,勉强活了下来。那时,我连“上学”的念头都不敢有,直到1948年家乡解放后,12岁的我才和9岁的弟弟一起上了小学。由于生活所迫,我们一边上学,一边下地种田,读书的  相似文献   

6.
这个职高二年级的在读女生还没度过自己的19周岁生日,却早已用自己的双手撑起困境中的家庭。13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她从此承担了照顾智残母亲、支撑整个家庭的所有任务。在长达六年多的时间里,她白天上学,晚上做装配工等兼职,在寒暑假坚持"工作",养活了母亲,并坚持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她稚嫩的肩膀承受着生活的重担,却始终坚强、孝顺,勇敢乐观地面对现实,努力用勤劳的双手让母亲活得快乐、健康。在同龄人还没远离撒娇时,她已经直面不幸,以自强的名义,笑对生活。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她就是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优秀学子,"感动余姚"年度人物朱冬冬。  相似文献   

7.
她这一生,都在流浪,都在拾荒.她是我最爱的作家陈平,她还有一个如同她钟爱一生的撒哈拉沙漠的金沙般简单却耀眼的名字——三毛. 小时候的她,不像其他女孩儿一样,对精致小巧的布娃娃和漂亮的洋裙情有独钟.谁也想不到,在她小小的内心世界里,却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拾荒梦:"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鸟……" 话出自三毛的《拾荒梦》.她说自己虽然是抗战末期出生的"战争儿童",可是在父母的呵护下,一向温饱过盛,从来不知物质的缺乏是什么滋味.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在三岁的时候,开始了她的拾荒生涯,她用从地上捡来的一支弧形的树枝制造出她的第一个玩具——"点人机".三岁的她,便由此开启了日后的拾荒之路.  相似文献   

8.
女儿今年5岁了,在我们外出散步或游戏时,她经常会拾到一些令她兴奋不已的"好东西",为此,我称她为"拾荒女"。  相似文献   

9.
晓令是一个冷漠、孤僻、多疑、自我封闭的女孩:她总把身边的人往坏处想,言语刻薄;不喜欢上学,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这一切都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 和爷爷奶奶一同生活,三年没与父亲  相似文献   

10.
异国他乡的拾荒生活小时候看三毛的《拾荒梦》,也和她一样想去当一个拾荒者,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这个职业是多么的不堪,永远不及"医生"、"律师"来得高尚。可是,在丹麦拾荒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很多人都会去淘他们觉得不错的东西,捡回家继续使用。丹麦人的生活质量很高,家庭用品更新换代很快,而勤俭节约的习俗又让他们不忍心扔掉,所以每到周五周六就在街边和小区楼道口,把半新的家具和家电摆出来,  相似文献   

11.
神秘的耳朵     
"小心跑,别摔了!"一位母亲站在街角对着去上学的孩子喊,眼角流露出焦虑与不安。而孩子却头也不回地跑在上学的路上……母亲张望着眼前的小路,直到孩子的背影消失了,她才转身回到屋里,拿出一个装满"艺术品"的小匣子,用她那笨拙而又布满老茧的手开始制作起来。原来过几天就是孩子学校的艺术节了,母亲想用特别的方式让孩子在艺术节那天交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生活中也是这样。有些爱就在身边,你们有好好地感受这份无言的爱吗?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幸福     
王彩荣 《家长》2013,(8):83-84
母亲今年80多岁了,没有多少文化。新中国成立时,她在扫盲班里认识了几个字,随着岁月的流逝,差不多都忘记了。但在母亲的心目中,供子女读书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她不会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样冠冕堂皇的话,但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对读书和知识的看重。,她常说,她这一辈子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不管怎么苦怎么难,她都要供我们姐妹上学。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书包     
杨祥生  廖良敏 《高中生》2012,(22):32-33
母亲刚过70岁,就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整天疯疯癫癫的。我家养了只大黑猫,母亲问:"生生,你怎么养黑狗呀?"我正在洗衣服,没好气地说:"妈,那是黑猫,不是黑狗。"她顿时嘿嘿直笑,拍着手唱起来:"咪咪咪,两眼眯,不吃米,专吃鱼。"她边唱边弯下腰捉猫,黑猫嗖的一声逃走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女孩叫聊远香,她家里很穷,住在山洞里.聊远香12岁的时候,父亲病逝,留下母亲、她和不满4岁的妹妹.聊远香失学了.她白天上山砍柴,下地干活,晚上拿出课本自学.期末考试的时间到了,聊远香背着柴草赶到学校.在剩下的半堂课里,她认真答完考卷,在卷末写下4个大字:"我要上学!"  相似文献   

15.
信任的力量     
早晨,10岁的俊俊大声嚷着:"我不要上学,我讨厌代课老师。" 母亲同情地问:"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好吗?" 俊俊大声说:"她太凶了,还罚我做作业,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粗暴的老师。" "你不喜欢她那样对待你,是吗?"母  相似文献   

16.
一位23岁的女大学生得艾滋病死了,很多人不敢相信这个事实。据医生说,她16岁时,因宫外孕大出血休克,输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7年过后,确诊为“艾滋病”。她叫柴小娟(化名),3岁时父亲离家出走,20年来母女俩相依为命,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活,日子倒也无忧无虑。从6岁开始上学,成绩一直名列前十名。母亲为了她能渎个好的学校,10年内搬了4次家。初中毕业后,小娟顺利升入重点高中,那时她才15岁。  相似文献   

17.
照亮人生的求知爱国之光 1928年,张存浩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在他2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他与父母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但平静的生活在1937年被日军的枪声打破。母亲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有民族气节,她不愿让自己的长子在沦陷区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便与小存浩的姑父姑母商量把小存浩带到重庆后方去上学。那年张存浩9岁,正在读小学。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心     
16岁那年,我最烦心的事就是,不管走到哪里,母亲都会跟在我的身后。我去上学,她跟着,去打球,她跟着,去登山,她也跟着。  相似文献   

19.
我的语文史     
<正>一我两岁的时候,和母亲一起咿咿呀呀地背古诗。她说"锄禾日当—",我就挥舞着手臂大声地接"午"。当然,这是母亲告诉我的。后来,我背着小书包上学了。这是个以背古诗为特色的小学校,一群小孩子人手一本《诗海泛舟六年行》,囫囵吞枣、争先恐后地背古诗的样子,现在回想,真是  相似文献   

20.
心上的耳朵     
两岁时,她发高烧,被医生用错了药,不幸失去了大部分听力。上学后,她听不清老师讲的课,作业常常无法完成,班上的同学也嘲笑她,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她哭着回家找母亲。母亲牵着她的手走到院子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