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发德 《继续教育》2001,15(6):47-47
为了培养新型职教师资,我们抓住教师培训提高这一关键,运用“三·五”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收到了很好成效。一、“五制”培养青年教师成“行家”我校将“新时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先后下发了《宜都市职教中心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并且形成了五项制度,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才。一是实行“导师制”。学校安排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做青年教师的导师,并签订成才合同,制订成才计划。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钻研教材,摸索教法,相互听课,进行切…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养新型职教师资,我们运用“三五”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很好成效。一、“五制”培养青年教师成行家我校将“新时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先后下发了《宜都市职教中心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年教师培养目标》,而且形成了五项制度,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才。一是实行导师制。学校安排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做青年教师的导师,并签订成才合同,制订成才计划。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钻研教材,摸索教法,相互听课,进行切磋。二是实行加压制。“井无压力不…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介绍了中国矿大为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即:党政齐抓共管;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规划;进行岗前培训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的进修;建立导师带领制度;提供多种进修途径;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强化考核制度,严格晋升与聘任程序。  相似文献   

4.
“两分三制四式”青年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分级管理、分居培训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以岗前培训制、导师配备制、课前试教制三种制度来实现培养青年教师合格的目标,运用刚性培养、柔性培养、滚动培养、跟踪培养四种培养方式来确保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长期性。它是我院在多年的青年教师培养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已被实践征明的一套由低到高、多层次、开放性的培养体系,既保汪了我院青年教师培养最低目标的实现,同时又引导、好促青年教师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对整个教师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秀梅 《文教资料》2014,(13):84-8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五大工程”是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规范实施“评估工程”,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青年教师培养指明方向;扎实开展“导师工程”,通过优秀老教师言传身教,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切实推进“培训工程”,使青年教师的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建立健全“网络工程”,适应信息化时代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创新实施“榜样工程”,激励青年教师成为佼佼者。  相似文献   

6.
青年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学院生存发展的根本,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更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青蓝工程”导师制度既是青年教师培养成长中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举措中的当务之急。“青蓝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思想引领、教学指导、生活关怀、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7.
针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实际情况,"一新四师"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创新了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为每一名新教师配备思想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和班主任导师等四位导师,分别培养其人生观、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专业技能等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通过创新与实践,推进了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硕士生协助导师一般是指工作不久、具有博士学位且无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他们协助正式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作为协助导师的青年教师虽然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但其自身发展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协助导师”身份使青年教师在硕士生导师的领导和支配下难以独立发展、“小导师”身份使青年教师难以得到研究生的足够认同和尊重、“非正式导师”身份使青年教师难以得到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现实问题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来促进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元制”育人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培养未来社会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之一。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通过对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双元制”育人模式的有效实践,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从中探索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不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师资和后备人才梯队,进而为高职院校培养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培养青年教师的策略上,不是用一般意义上的“老母鸡孵小鸡”的方式,而采取一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策略。这样运用一种群体性机制培养的方法,容易形成一种“场效应”,有利加强培养青年教师群体的建设。我校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可概述为:对青年教师中的培养对象实行导师制,导师从塑造人的角度对青年教师全面负责;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同时  相似文献   

11.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关系到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质量,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高校新形势下的迫切任务。本文分析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青年教师"助讲制"培养模式设计和实施方式,并以杭州师范大学实施为例,对青年教师"助讲制"培养模式实施成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初,吉林市教委、教育学会共同启动实施了“以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培养跨世纪优秀教师”为宗旨的“希望之光工程”。1994年12月10日至11日,吉林市教委、教育学会、教育学院、青年教师协会隆重举办了“希望之光工程”盲届青年教师拜师大会。本次会议颁充了吉林市教委《关于首次聘任“希望之光工程”市级导师的决定》,161名导师喜收弟子,480多名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与导师签定了《1995-1997年拜师协议》,结成师徒。拜师大会旨在全面地推进“希望之光工程”的实施,更好地发挥名、优、…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高职院校科研导师的概念、科研导师的应具备的资格、选聘及职责的基础上,分析了常见的三种科研导师指导模式,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而提出科研导师在高职院校在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若干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年教师培养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名师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应完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模范表率作用和“导师”作用,引领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手段帮助青年教师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提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着眼点,分析了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当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学校政策引导,强化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外聘企业导师和参加注册考试等措施来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实行“三段式”双师制实践教学,将教学分为“三段式”,由“形式导师”和“技术导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三段式”双师制实践教学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创新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一如何才能以较快的步伐培养青年教师?我区教育局党委经多次研究讨论认为,要提高青年教师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坚持岗位培训,用以老带新办“带教班”的方法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捷径。于是,1986年10月决定在全区中小学开办“带教班”。根据我区各校不同的情况,“带教班”有两种形式:学校师资力量强的办校级“带教班”,独立自培,以本校的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负责培养本校的青年教师,为本校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和个别学科则采取联办区级“带教班”。“带教班”的指导教师由区教育局统一聘请区内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  相似文献   

18.
“双导师”制是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对“双导师”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认为其具有时代意义与价值。立足“双导师”制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创新环节,并提出制定专兼职导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双导师”制工作体系,开展“厂校合作、三段落实”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制定与完善“双导师”绩效考核制度等措施,实现“双导师”制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以期提高服装专业人才水平。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导师是许多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经历的一个新角色,从学生、教师转变为导师的过程并不总是顺利过渡,但在学术研究和日常管理中却常常遭到忽视。通过对22名就职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在成为导师的过程中,初任导师会遭遇导师身份确立困惑、换位指导挑战、导生沟通困难和指导时间投入负担等多方面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初任导师会通过师友身份协调、指导标准调整、新旧沟通经验调适、多任务时间平衡等行动来积极适应新的导师角色。未来应针对青年教师设置助理导师岗位、设立导师反思性研究项目和研讨沙龙、加大研究生指导质量评价的权重,为初任导师的专业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20.
《湘南学院学报》2022,(1):112-115
卓越教师培养是地方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地方高校要放弃传统的“高校主导型”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资源,构建地方高校和中小学联合培养卓越教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目前,地方高校“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存在着“双导师”职责界定不具体、遴选标准僵化、责任感降低、合作机制欠缺、激励与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需采取有效对策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