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倡导,在探索中取得的积极成果,阐明了这些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2.
1939年在党建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一年,党中央为了巩固党而发布了一系列决定和指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为加强党的建设开始了理论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党建思想。1939年党建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对当今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就开始对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进行探索,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有关探索已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的一些基本元素:和谐、公平、民主等,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毛泽东相关思想的继续发展的产物。但是由于当时国内外的客观环境和毛泽东自身的思想局限,导致他的思考一定局限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正> 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迈出的第一步,是从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后“引兵井风”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已萌发了到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上山”思想。本文试就毛泽东“上山”思想的渊源。付诸实践的起点,以及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关系等问题谈些看法。 一、毛泽东“上山”思想产生的渊源 毛泽东萌发去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时间,可以确定为1927年年中。马日事变后,革命形势日趋紧张,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寻求新的革命出路。中央和湖南省委的一些同志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开拓者和实践先驱者。他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也出现了失误 ,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成为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始终的思想方法。“以苏为鉴”关键在于摒弃苏联模式的弊端,重点在于有选择地学习苏联等国的先进经验,主线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进行了表述,毛泽东同志“分三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与邓小平“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虽处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是探索、继承、发展的关系。没有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早期探索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就不会有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探索的开始和丰硕的成果。但与毛泽东的赶超战略相比,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更加实事求是,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8.
“始于毛,成于邓”这一命题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肯定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表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思想基础和先行探索的初步成果,以被继承和发展的形式融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正确理解这一观点对于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体现在毛泽东对现代化概念的发展、目标的分析。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基于“两类矛盾”变化的理论逻辑,“两步走”战略的实践逻辑,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统一为原则的方法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对在“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中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在“信念”和“目标”坚守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勇于实践”和“善于总结”中进一步认识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步战法”是毛泽东军事科学和哲学理论有机整合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毛泽东政治策略争军事策略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毛泽东思想理论大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更体现出毛泽东同志关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精神实质。在当前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对毛泽东的“五步战法”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作出思考、探索,以便从中吸取精华,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新时期以来国内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的现状、特点、重点内容和取得的成果作了介绍,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方法论视角切入,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毛泽东执政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整体性高度切入,深化对执政党规律和毛泽东精神风范的理性认识;从微观层面切入,准确把握毛泽东执政思想的内在构成与形成机理;从理论延续的角度切入,准确把握毛泽东执政思想的理论特质和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重今"是毛泽东的哲学观念之一,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毛泽东的诗词总在肯定"今"、赞美"今".他虽然也写到了过去,写到了未来,勾勒了幻境,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为表现"今"服务的.毛泽东笔下的"今"又总是和巨大的成就、伟大的胜利联系在一起,所以,毛泽东"重今"的目的就在于肯定和赞美取得成就和胜利的抒情主人公.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曾多次反对过“毛泽东主义”这一提法。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反对王稼祥、萧三等人试图用“毛泽东主义”来替代“毛泽东思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反对吴玉章建议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加以宣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反对部分同志提议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反对林彪、康生等人力图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加以吹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邓小平把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性、不平衡性和特色性的关注是毛泽东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思维起点。  相似文献   

15.
毛委员颂歌是毛泽东颂歌的起源。毛委员颂歌通过歌颂毛泽东来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毛泽东的尊重、信赖与感激之情等。颂歌的产生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毛泽东的历史作用等因素。毛委员颂歌具有自发性、区域性等特征,也对后来的毛泽东颂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提出了中国人民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课题,并对它作了极其有益的探讨和实践,他关于这一问题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指导作用;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成分,同时又在纠正毛泽东失误基础上超越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正是它指引中国走上了人民共同致富之路。必须坚持用毛泽东邓小平的科学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重调节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7.
自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治党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此后,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也作了进一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继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的主要创立者之一,是中国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为新中国的崛起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一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而晚年的失误出现在对中国式建设道路的探索上.研究毛泽东对中国式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精神.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最可贵的品质,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长期协助毛泽东领导中共中央日常工作,是仅次于毛泽东的著名理论家。刘少奇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刘少奇冤案平反以来,理论界一直比较关注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和专著。本文试从刘少奇的党建思想、经济思想和统战思想等三个方面着手,就当前关于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作研究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