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都清楚,评论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一谈到新闻评论。有些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便皱起眉头.甚至叫苦。因为写电视新闻评论不仅要提炼论点,选择材料,而且要慎重地考虑如何拍摄和运用图像。因此,与其它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确“难写”、“难采”和“难编”。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从新闻的实际出发,把握好下列几个关系,电视新闻评论也能迎难而“解”:  相似文献   

2.
试论电视新闻媒体基础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媒体基础建设这一问题。是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而提出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电视新闻媒体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有没有一代代传承下去?几十年来有没有形成一代代人共同遵守的理念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比较,笔者感到.和一些世界著名的新闻机构相比.我们的电视新闻媒体缺失和滞后的正是一些基础方面的建设。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电视新闻媒体的基础建设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厚积薄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田程 《新闻窗》2007,(2):50-51
电视新闻在各类电视节目中拥有数量庞杂而层次丰富的受众,任何一位电视观众都期望从中获取自己最想得知的信息,电视新闻节目也一直都被我国的电视台奉为“立台之本”。中国电视新闻自1958年诞生以来,作为党和国家政治、舆论最有效的宣传工具,就一直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导向直接影响了随后近40年的电视新闻形态。从1976年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联播》起,几乎我国所有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都如出一辙,整个新闻节目都是以传达会议、外交事务、宣传党政为主要内容。作为我国电视观众获得最权威信息的主要来源,中央电视台以其绝对的权威地位使地方电视台完全充当其“传声筒”的角色。诚然,当时的电视新闻模式是由当时的国家政治环境决定的,电视新闻资源的稀缺也是形成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面对这种单一甚至有些呆板的节目,当时一些普通百姓观众评论《新闻联播》的新闻是:台上台下,横幅高挂,群众鼓掌,领导讲话”。新闻播音员也是正襟危坐,一脸严肃地播报新闻,具有浓重的说教色彩。因此,从内容,形式,观点等方面来看,当时的新闻节目都似乎是一架架宣传的“机器”,而难觅“人性”的踪影。  相似文献   

4.
一、对电视新闻特写主要特征的描述电视新闻特写是介于消息类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专题之间的一种电视新闻报道体裁。它借鉴广播、报刊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生动、形象、突出地描述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富有特征的片断或高潮,以便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电视新闻特写的信息容量大于消息,小于专题。有些题材用消息来表达则嫌时间不够,用专题来表达则嫌太长,这些题材可能恰好适合于新闻特写。电视新闻特写的时间长度一般在4分钟以内。一些特别重大的题材用新闻特写大表现时,时间也可相对长一些。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新闻特写《万众深情送小平》…  相似文献   

5.
新闻以事实说话,新闻的属性是真实性,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前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却走入了片面追求美感的误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唯美主义倾向表现在一些新闻性节目和报道中,具体来讲主要有这么几点:1.为了叙事的完整性,宁愿以牺牲真实为代价,通过补拍、摆拍,模拟事件发生情景等方式进行拍摄。传统的纪实创作中所运用的这些手法逐渐被一些电视新闻栏目所采用。一些新闻节目内容空洞,而编排上和片头穿插上却矫揉造作。2.过分追求技巧、形式的完美来弥补采访的不足,通过特技包装去掩饰题材内容的苍白。有些新闻本无多大内容…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线人正逐渐成为电视新闻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正逐渐成为一个收入可观的职业。支撑电视新闻线人孜孜不倦的前提,是收入颇丰的“报料费”;而支撑电视新闻人看重线人的前提,是有价值的新闻源。双方各取所需,却也不无矛盾,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电视新闻业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杭城品牌民生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为例,用实战经验来阐明电视新闻人和电视新闻线人之间,如何做到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当前,电视新闻出现了许多发展新趋势,值得我们关注。趋势之一: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所谓立体化,就是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全方位“扫描”,既报道其“正像”,又报道其“反像”;既反映新闻本身的事实,又报道新闻以外的其他相关背景,从而把这一新闻事件“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报道出去。1999年元旦清晨6∶30至8∶30,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元旦升旗大型报道《走入一九九九》,堪称电视新闻报道立体化的一个成功范例。这组新闻以现场直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深圳大剧  相似文献   

8.
王明学 《新闻窗》2010,(2):83-85
电视新闻的要素很多。但其最基本的要素是五个W和一个H。如何在一条新闻中配置这些新闻要素,也就是说,如何分配好电视画面和解说词,这是电视新闻人应该掌握的。笔者通过十多年的电视新闻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下面仅以标题和导语为例.就电视新闻要素优化配置进行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9.
山西电视台摄制的新闻《“老井”已不再是那个〈老井〉》,这次荣获中国电视奖’93新闻评选一等奖。反复赏析这条片子,总的感觉,这个报道的确不失为成就性电视新闻的精品。 一、选题好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怎样既反映这个巨变,又为观众心悦诚服,记者就此选取电影《老井》的背景村庄这一特定的典型,体现了记者把握和驾驭重大新闻题材的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10.
反映“早已发生过的事实”对电视新闻来说是个难题。难在何处呢? 首先从电视新闻的反映手段上讲,难在“无法重现”。电视主要靠视觉形象反映事实。事件发生时记者不在现场,就拍不到正在发生的事实,不像广播、报刊记者靠事后的深入采访,仍然能够对往事描述得如同在现场目击一般.而不受时空条件的束缚。其次,从电视新闻的性质上看,难在“不得违犯真实性原则。”真实,是一切新闻作品赖以生存的依据,是新闻工作的原则问题。有的人对电视新闻务必受新闻属性的严格约束这点还较模糊,用摄制电视剧或者艺术片的创作手法来使新闻事实重现,不仅经常组织补拍,乃至安排重演,甚至进行扮演严重违背了新闻性电视作品必须遵循纪实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与电视剧具有不同的属性。电视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或正在进行的事实”的报道,它必须是“生活的真实”;电视剧则属于文学范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然而,电视新闻却可以借鉴电视剧的一些文学创作手法,吸引受众,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一、用情节吸引观众一部文学作品或电视剧,靠精彩的情节吸引读者或受众。新闻节目吸引受众首先靠的是新闻价值,而不是情节。而在制作新闻节目时,在严格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注意新闻报道的情节,是创造观众收视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开篇设置悬念。电视与别的媒…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就是真实,一个电视新闻作品如果失去了真实,画面拍的再好,解说词写的再精彩,这个新闻作品都将失去价值。这里所说的真实是新闻内容一定要真实。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视听形象的真实感,如果表现手法得当,就会大大增加新闻的感染力,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浅谈电视新闻专题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做为形象迅速的发布信息,传播国内外大事的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每晚的《新闻联播》吸引了广泛的观众。因此,各地电视台都在办好电视新闻上下了很大功夫,相比之下,一些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却由于形式单调,内容公式化,表现手法不活等原因,就不如新闻节目那样受欢迎了。许多真实的新闻事件、典型人物,经过编辑、记者们拍摄成专题片播放后,有的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有的还给观众留下了不可信的印象。造成有些电视专题片不受欢迎的原因是多  相似文献   

14.
李东生在第9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延伸传统的“新闻”定义是现代电视新闻理念的逻辑起点.我们应重新认识和领会“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含义:“新近”不等于“明日黄花”式的报道,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更加符合电视新闻的本质.电视新闻要大量增加正在进行时的消息报道,尽可能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与传输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5.
小议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鹏 《记者摇篮》2010,(8):55-55
从刚毕业于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从事电视新闻一线工作已经9年有余了,9年的电视新闻一线采访,让我更是体会了当初课本上那句“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的含义。现实中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电视是一个特殊的媒体媒介,它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身。  相似文献   

16.
4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一条“河北驻军某部抢救车祸受伤群众”的电视新闻。画面里,有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党政负责人到河北驻军某部表示感谢的镜头;有车祸发生时干部、战士紧张抢救的场面;也有大同矿务局职工医院全力救治伤员的情景。但观众却不知道,拍摄这条新闻的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电视台记者周峰,竟也是这条电视新闻应该表扬的“新闻人物”。因此,我要补写一篇《一条电视新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一直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相比于纸质媒体,电视评论的实践历史则短得多,目前.国内受众普遍接受的电视新闻评论形式.一是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夹叙夹议”式,二是与“说新闻”配套的“点评式”。而“小言论”式的短评是否适用于电视新闻.一直存在争议。常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传播》的实践表明,短评不仅适用于电视新闻.而且完全能够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亮点,提升新闻品质的利器。  相似文献   

18.
王玺 《新闻世界》2009,(6):49-50
本文通过对于出现在近几年的电视新闻从告知新闻逐步走向讲述新闻故事这一现象的反思,分析了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认为:“电视新闻故事化”是应运而生,它实现了电视语言的回归,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性,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质量,避免新闻泛娱乐化。  相似文献   

19.
薛惠 《声屏世界》2006,(10):24-24
新闻评论历来被视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电视台纷纷着力把新闻评论打造成了独立的板块,这种具有综合视听语言表现力的评论形式,深受观众喜爱。然而,电视新闻短评却被不适当地忽视了,尤其是在“说新闻”成为一种时尚后,新闻短评更是退而成为串联词的角色,且仅仅被视为“串联词的一种”。其实,电视新闻短评和“说新闻”中的串联词是有区别的,表现为:——首先是功能不同。新闻短评的功能在于透过繁杂的新闻事件,运用辩证的方法,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以及发展规律,给受众以理性思考和积极向上的引导。而串联词的主要功能则是“串”,是把一个档的若干…  相似文献   

20.
好的电视新闻常常是记者和群众心脉一起跳动的结果。其中包含着4种导致成功的因素,即“真”、“新”、“情”、“深”。“真”,新闻必须真实,电视新闻也不例外,内容的真实,尤其是细节的真实,给人置身现场和可信的感觉,唤起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兴趣,乐于收看。新闻的真实性与文艺的真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艺要求的是生活的真实,不受真人真事局限,允许在创作中根据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