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西汉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一个强盛时代,一个气势宏大、蓬勃向上的时代。这种时代精神,在西汉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西汉散文除了具有文体自身的意义和内涵之外,更具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形成了它自身的特有特点。正因如此,我们研究西汉散文,应该将西汉散文的生成看作西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努力从其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对作家主体心态和散文创作的影响来分析西汉散文的生成和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方能阐明西汉散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学生的基础课程,古代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偏见,导致古代散文的教学颇受冷落。究其原因,应该与古代散文的概念不清晰、范畴不明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西汉时期,赋体文学的“铺陈手法”、“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及“对偶俪辞”等特征对其时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了散文的赋化并为骈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影响的发生与西汉时期思想界特别强调阴阳二元观念和礼制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它通过内化为士人对“雅”的审美追求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是中国新时期的散文革命家,他对中国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启导与创作实践上,本文侧重探讨贾平凹在理论经上对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在于澄清,矫正了中国当代几十年来关于“散文”的种种错误演绎,还在于他结合了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实际,在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贾平散文理论”,他一百多万字的散文作品,是他这种理论的尝试与深化。  相似文献   

5.
“汉园三诗人”之一的李广田,将其早年诗歌创作中的寂寞情感和“秋天”意象融入了后来的散文中。寂寞感成为其创作心境的情绪基调和关键词。并且根据表现内容与寂寞感类型的不同,作家创造性地实现了诗歌、小说对散文文体的交叉渗透来加以最适宜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刘向的散文,无论是奏疏,还是《说苑》、《新序》、《列女传》等著作,其写作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鉴诫,以挽救当时日益衰颓的国势,所以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刘向散文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又不局限于成帝时代,而是对整个西汉的社会弊端作了较全面的针砭与批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散文的文体定位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散文的尴尬地位与中西文学观念的冲突有关。审视中国传统文体学的发展,可见: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都是在诗歌与古文(即散文)两大文体上做文章。西方的文体"三分法"(小说、戏剧和诗歌)传入中国后,中国文体学接受了"三分法",但将散文与其他三种文体并论,出现了东西合璧的"四分法"。在反思西方"文学性"内涵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情文俱胜"的角度,确认了中国散文的文体定位,即散文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非虚构的散体的抒情美文。  相似文献   

8.
西汉散文兴盛,政论、哲理文章、史传著作和记事散文各有所长,能曲尽其妙地叙事,疏直激切地说理,逼真传神地写人,意味深长地抒情,显得沉博绝丽。辞赋发达,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言志赋各有千秋,表现出感情深厚、铺叙突出、想象丰富、描绘细致、散韵融合、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散文和辞赋相互影响,自然融合,有力地推进了西汉文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刘向散文对西汉社会现实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的散文,无论是奏疏,还是《说苑》、《新序》、《列女传》等著作,其写作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鉴诫,以挽救当时日益衰颓的国势,所以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刘向散文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又不局限于成帝时代,而是对整个西汉的社会弊端作了较全面的针砭与批评。  相似文献   

10.
一、文化散文概念的提出 中国的散文创作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的,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人们在阅读中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了解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事件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从鲁迅、瞿秋白,到郭沫若、茅盾、巴金、周扬,散文创作者以极大的热情,丰富了人们的阅读生活,现代人更多地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对散文创作的束缚,一些作家的散文作品呈现出小家碧玉、风花雪夜、纠缠于个人心灵鸡汤的扭捏流露的迹象,散文创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大约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文坛上曾经掀起一个波浪壮阔、蔚为可观的“文化寻‘根”’热潮,一些以写小说和诗歌而闻名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以反思批判、张扬个性,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特点,而散文创作在这一时期则表现的平稳、凝重、缓慢,散文作家没有赶上“文化寻‘根”’热,但是,在小说、诗歌中的文化热消歇之后,于八十年代后期却焕发出夺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重诗轻文,把散文视作诗的附庸。他心目中的现代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这对于抑制过于随便、松散乃至轻浮的散文有所裨益,但也有明显的偏颇,即未能把握散文美的特质-自然。诗笔可用于散文,但失去了节制,便适得其反。他的散文创作意在实践在诗为文的理念,其成就,说明以诗为文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无可非议;其局限,说明散文中的诗质应有所节制。余光中后来对散文美有所认识,提出了“本位散文”的概念,但因为重轻诗文的理念未能根本改变,故而所作“本位散文”成就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
《学语文》2005,(1):32-34
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是要熟知文学体裁的分类情况,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以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为重点,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诗歌包括诗、词、散曲等,诗有古体、近体之分,词曲皆由诗演变而成。散文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类。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与西洋散文相比,还是与中国近代以降的散文相比,中国古代散文在语言风格上都强烈地表现出一种“简为贵”的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固然与中国古代散文形成期客观条件有关,又是历代散文家自觉追求的结果。五四以后,这一传统曾受到一定的批评,但时至今日,仍显示出相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常州散文”在常州历史上尤其是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文章对常州古代散文作了梳理、分析、归纳与总结,并介绍了《常州散文》的编选原则和编排体例,以利于学习《常州散文》的人把握精髓,也便于外界的人了解常州古代散文的源流、学派、特点与传统。  相似文献   

15.
冯文炳提出的古典诗词“乃是散文的内容,而其所用的文字是诗的文字。”往往产生“贬低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解。本文从文字,包括诗歌,语言发展中“隐喻”蜕化的客观规律入手,以发展的观点,阐释冯文炳立论中的合理之处;进而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新诗散文美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6.
女性“新散文”在文体形式与精神向度上与传统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出现了自觉的对话性,塑造出一个更具有现代意识与反叛精神的叙述者主体形象,同时还将新时期后小说和诗歌领域中的创新元素运用于散文中,为散文创作拓展出更大的空间,但同时它又存在着种种不足。  相似文献   

17.
阮忠是近年来在古代散文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之一。围绕古代散文研究,他先后出版了《散文概说》、《庄子创作论》、《汉赋艺术论》、《先唐散文论稿》、《唐宋散文创作与批评》等著作,内容涉及广泛,视角观照独特,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理论阐释,无不体现了他缜密的思考和宏博的学识。在对先唐散文的系统观照中,阮忠善于打破固有的认识,提出自己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从文化与文学的通感中挖掘古代散文的艺术灵性,  相似文献   

18.
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意境即“文境”与诗歌意境即“诗境”既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但过去对这种差异缺乏研究。本文首先从造境与写境、凝炼集中与松散随意、单维视角与多维视角三方面分析了这种差异。接着从真实与真诚,生命的灌注与灵趣三个视角探讨散文意境的构造。最后指出以往一直强调的散文应以追求意境为上,以及认为只有借景抒情的作品才有意境的观点,其实是对散文意境的误读。由上可见,本文对散文意境问题作出了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是中国新时期的散文革命家。他对中国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启导与创作实践上。本文侧重探讨贾平凹在理论上对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在于澄清、矫正了中国当代几十年来关于“散文”的种种错误演绎,还在于他结合了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贾氏散文理论”。他一百多万字的散文作品,是他这种理论的尝试与深化。  相似文献   

20.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