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经胡氏》的由来及其发展足迹黄启昌1918年8月,蔡元培先生在为胡适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作序时称,胡适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胡适对此没有否认。不料由此引起一场公案,人们怀疑胡适并非绩溪胡氏后裔,而是绩溪"明经胡氏"的后...  相似文献   

2.
胡毓骅 《寻根》2002,(3):91-95
唐代末年,当时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握有重兵,权倾朝野。为了进一步控制朝廷,朱温趁岐兵威逼京畿之际,要唐昭宗李晔迁都于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洛阳。天祜元年(904年)正月,唐昭宗在朱温的挟持下,无奈起鸳迁往洛阳。二月,迁都人马来到陕州,因为东都洛阳的宫殿尚未完工,滞留于陕州。三月朔日,何皇后临产,皇子出世,这就是“明经胡”的始祖胡昌翼。  相似文献   

3.
说“婴”     
修订本《辞源·女部》“婴”字条的第一个义项是:“初生的女孩。《玉篇》引《仓颉篇》:‘男曰儿,女曰婴。’”也就是说《辞源》的编者认为“婴”的最早义项是“初生的女孩”,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释义有误。古多称初生儿为嫛婗,《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或曰嫛婗。”唐·张谔《三日岐王宅》诗:“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  相似文献   

4.
胡氏家庙     
从中川村虎豹别墅往里走百米许,就到了胡氏家庙——也就是胡子春、胡虎、胡一川、胡仙等中川村胡姓的祖祠。许多到中川村虎豹别墅的游客,都不知道近在咫尺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乡村庙宇可看,看完虎豹别墅后就匆匆辞别了,实在可惜。  相似文献   

5.
“雕胡”探源李晖“雕胡”一词出自唐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唐时属南陵县境。玄宗之后,李白因支持水王李磷的“造反”行动,而触怒...  相似文献   

6.
何建木 《寻根》2012,(3):74-83
徽州是程朱桑梓乡邦,也是宋明理学渊源之所在。明清两代徽州人才辈出,产生了大量进士举人,成为中国科举文教事业最繁盛区域,被视为“东南邹鲁”。宋明以来婺源一邑在科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徽州府各县一直排名最前列。唐代婺源即有胡学等考中进士。宋代婺源县具有科举功名者多达288人,位列徽州府第一,宋代婺源县学人所创造的学术著作也位列徽州府第一。  相似文献   

7.
正莫高窟壁画中的外族形象,多出现在唐以及五代时期的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以及一些世俗图像当中,画卷里一般有吐蕃人、西域胡人、朝鲜半岛人等不同民族的人物形象。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原封建王朝来往频繁,其族人样貌出现于丝路枢纽——敦煌地区,实是大唐帝国国力昌盛、万国来会景象的真实写照。一、赞普问疾——吐蕃人形象唐与吐蕃的关系十分复杂,既有和亲的情谊,又兼有频繁的征战。吐蕃人是游牧于青藏高原的  相似文献   

8.
也说“雕胡”游修龄《寻根》1995年第2期上刊有李晖的论文《“雕胡”探源》,对雕胡这一古代相当普涌而现今非常陌生的谷物.作了周详的文献引述和考证分析,使读者含糊疑惑的,得以豁然明朗,并对古人食用雕胡的风俗习惯,及其历史变迁情况,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这...  相似文献   

9.
葛承雍 《寻根》2000,(5):100-106
在中国北方汉语方言中,有许多地方将用湿适中的黏土放在模子中夯打而成的方形土坯,叫作“胡墼”。例如陕西关中“胡墼”,又写用“胡基”、“胡期”或“胡其”,山西太原、忻州、万荣等地就叫“胡墼”,青海西宁地叫“胡墼”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6,(3)
正旧时,镇江"洗三"习俗具有很浓的情趣。《镇江风俗》《江苏乡土志》等书,对此多有描述。所谓"洗三",就是婴儿出生后第三日,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消灾所举行的沐浴仪式。"洗三"也叫"三朝洗儿",是旧时镇江婴儿诞生礼仪中的大吉仪式。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同时,也有着为婴儿洁身防病的实际意义。旧时,镇江  相似文献   

11.
石振声 《寻根》2009,(2):19-22
魏、晋迄今,“竹林七贤”的隐居游会之地究在何处?在历史界、学术界也曾有几种说法。唐、宋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学术界的看法渐趋一致,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定:该地就在今河南省修武县的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百家岩景区一带。  相似文献   

12.
刘磊 《寻根》2013,(2):37-41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写冬日里袭人因母亲病故返家,晴雯、麝月二人服侍宝玉。“因是冬日,晴雯慵懒,本欲坐着取暖,忽又想到汤婆子未拿,  相似文献   

13.
正一、家学传统唐桂芳(1308~1380年),字仲实,号白云,歙县人。"少从洪焱祖学,弱冠为明道书院司训。元至正中,用荐授建宁路崇安县教谕,再任南雄路学正,以忧归。明太祖定徽州,召对称旨,命之仕,以瞽废辞,寻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年七十有三。"(《白云集·提要》)唐桂芳本为婺源李氏,因出继唐氏,遂改姓唐。据《题先人序李氏族谱后》记载,唐桂芳的始祖讳京,生子三人。讳仲臯,又生子三人。讳德  相似文献   

14.
江平 《寻根》2005,(3):62-66
婺源,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县,地处皖、浙、赣交界之灵秀山区,千峦献奇,万谷汇碧,田野、茶园、溪瀑、竹树环绕村落,古桥,古道、古宅、古墓散布乡野,如诗如画。婺源近年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AAAA级旅游区,已经渐为人知;而最知婺源的,莫过于生于斯长于斯、离乡后魂牵梦萦于斯年年归游于斯的游子。  相似文献   

15.
王川 《东方文化》2003,(6):146-148
陈寅恪先生(1890—1969)平生注重姓名的研究,在讨论唐代九姓胡之“胡名”时指出,“胡姓”之研究,经桑原骘藏(1879—1931)等人的耕耘,已有成果;而“胡名”则“急待研讨”,他曾指导清华学生姚薇元(1905—1985)研究“胡名”,并在姚《北胡姓氏考》的“序”中举例说“胡名”对于历史研究重要非常,如“清代史事,则满名字之考证,殊与推求事实有关。治史不得置而不究”。  相似文献   

16.
曹操高陵出土"香囊卅雙"石牌。可以推知曹操高陵應有"香囊"隨葬。東漢魏晋時期社會上層用"香"風習普及。對西域"珍香"的向往,與《續漢書·五行志一》 "服妖"條所謂"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爲之"記述的社會習俗傾向相關。歷史文獻所見"持香囊"、"繫香囊"、"帶香囊",以及"著""香囊"、"懸" "香囊"、"垂" "香囊"習俗,形成值得重視的社會風俗情景。絲路西來的文化影響,也通過這種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的消費形式有所表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薄葬思想的流变胡双井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了薄葬。传说黄帝葬桥山、尧葬济阴,“丘垅皆小,葬具甚微”,其后的文、武、周公之葬,也都俭朴,“皆无丘陇之处”。后世贤达薄葬的更多,“昔孔子大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唐...  相似文献   

18.
华林胡氏     
胡宇平 《寻根》2009,(4):130-131
江西奉新县西南50里,有座华林山,周回百里,景色秀美,据传是古代名士浮邱公隐居的地方,故其南峰号为“浮邱岭”。这里就是华林胡氏的发源和生息之地。  相似文献   

19.
“寿麻之国”今何在胡远鹏在千古"奇书"《山海经》中,曾提到一个名叫"寿麻"的国家。《大荒西经》有云:"有寿麻之国。……寿麻立正无景,疾呼无响。爱有大暑,不可以往。"这"寿麻之国"是今何处,数十年来,一直众说纷坛。"寿麻",郭沫若在《驳实庵字说》认为指...  相似文献   

20.
胡钁(1840-1910),字菊邻,浙江石门人。1905年,他应友人杨见心之请刻的"硬黄一卷写兰亭",边款中的文字与图像结合为一体,堪称佳作。印文"硬黄一卷写兰亭",出自陆游《山居戏题》中"硬黄一卷学兰亭"句,改了一字。兰亭,指《兰亭集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文人好友聚会,行修禊之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