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春 《中学理科》2005,(8):43-44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命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关注,关注自己的周围,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境.与家用电器相关的物理问题已成为当今中考热点之一.电冰箱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电器,电冰箱中有哪些物理知识可供初中学生来探讨?  相似文献   

2.
用生活观、生命观、生态观引领课堂生活.是课程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提升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品德与生活》课标的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之“表述与交流”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述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紧紧抓住“真实生活”这一主题。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感悟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相似文献   

4.
学习目标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2.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思想意义。3.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学生自主学习学案1.学生自己设置导入课题的语言。2.说一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不仅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所以,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6.
据日本《产经新闻》2011年8月8日报道,“间隔年”(Jap Year)是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间隔年”期间,学生离开自己的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  相似文献   

7.
自尊独立型的自我意识系指学生要尊重自我、发现自我的价值,在适应社会的生活中具有“我就是我”的自我意识。不因为适应社会而无原则地丧失自我的价值追求。树立自尊、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学生立身之本.也是学生良好人格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学生只有自尊独立,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和辩证地处理市场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失去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巨大的创造潜能,才能自信、自立,坚持基本的人生准则,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失去自身的价值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8.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初中学生的现状,提出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倡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和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全面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还要不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在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最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就近年来自己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妻际而进行的。它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既有相通之处.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活泼愉快、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勇敢顽强以及不怕挫折等心理素质是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要求。在校的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至20岁之间.此时,他们开始认识自己.对社会和生活有自己的看法,在此其间是多种心理素质发展的好时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今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粤 《考试周刊》2010,(2):212-21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发生了由传统培养人才到现代观念的转换.与之相对应的是辅导员不能再是“保姆型”的角色.而应该成为真正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整体性引导者.是一个能因势利导掌握全局,引导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人才的指引者。  相似文献   

14.
徐静波 《文教资料》2010,(34):145-146
课程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课程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5.
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知识是想象的沃土,正确的训练方法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体验对于想象力是首要因素。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更多地了解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身心去体味人生,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数字大参考     
●200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了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下面这些数据是首次公开:调查显示,人们的精神生活满意度低于物质生活满意度。有76%的人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感到满意,67.4%的人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感到满意,而对自己受教育程度感到满意的人则仅有47.5%。同时,家庭生活满意度高于社会地位满意度。77.1%的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感到满意,而92.8%的人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感到满意,94.5%的人对自己婚姻状况也感到满意。对一些观念的看法:“男主外,女主内”。对这种观点的认同率…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课程的全新观念,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是品德课发展的最新理念。因此,品德课堂需要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走生活化教学的道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品德课中尝试了三点做法:一是让学生写品德周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这是品德课走向生活化教学的实质要求。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受…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品德课标就是强调本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使学生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  相似文献   

20.
从非洲的撒哈拉到中国的珠穆朗玛,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到埃及金字塔,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中国的信息开发……社会教材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它的内容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单一化,他是一门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常识的综合课程.融德育、知识、趣味于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知识面非常广泛。学生通过社会课的学习,初步接触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看待一些社会现象.解释一些社会问题,通过社会课的学习.为学生带来终身受益的东西.即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