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竞争性内源RNA是一类非编码RNA,能与微小RNA竞争性结合,进而调控相应的mRNA表达水平。主要包括假基因、长非编码RNA、环状RNA等,在人类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概述ceRNA的机制假说,及其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人类复杂疾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表观遗传学内容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编码RNA在细胞生物学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在生物发育和多种疾病中发现了一些由非编码RNA(nc RNA)编码产生的多肽或蛋白质。在本文中,我们简要总结了几种由nc RNA翻译的微肽分子及其功能。此外,我们还总结了调控nc RNA的可能机制,并且提出了一个生物"开关",即细胞在一定的刺激或应激状态下,能够触发nc RNA分子由非编码状态到编码状态的转换。nc RNA的潜在编码特性及其微肽产物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希望为多种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能够转录为相应的信使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非编码区虽然不能编码蛋白质,但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  相似文献   

4.
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是一类内生的、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的RNA。研究表明,miRNA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个体发育等生物学功能,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概述了miRNA的产生、生物学特性、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RNA在生物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些发现支持了生命起源于RNA的假设。在人类基因组中,大部分的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被称为非编码RNA基因。长非编码RNA(lncRNA)是其中最大的一类,其转录本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虽然一些lncRNA已被证明是调控基因表达和3D基因组结构的重要元件,但是大部分lncRNA还未被研究和注释。本课题组利用大量基因组数据,提出一些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人类lncRNA进行功能注释。我们与其他同领域课题组的近期研究结果表明,基因组数据挖掘可帮助加深对lnc RNA功能的理解,并为与疾病相关lncRNA的实验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非编码RNA的特性及表观遗传学的一般机制,概述了非编码RNA在转座化及沉默、X-染色体失活、DNA印记等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RNA,为21-25nt的单链型RNA(ssRNAs),由70-90nt的可形成发夹状的内源性转录前体pri-miRNA加工而成,miRNA与靶mRNA的3'-UTR碱基配对,通过抑制mRNA的翻译或直接使mRNA降解,在转录后水平使基因产生沉默,研究发现人类全部基因的三分之一都受到miRNA的调控,这表明miRNA分子实际上是基因调控网络中的核心成分。近来研究发现miRNA与人类的某些疾病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miRNA的基因调控原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大量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经退化过程中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关于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仍有待确定,但当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最后都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会分泌多种诱发或加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炎症因子或神经毒素,系统性炎症是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相关功能下降的主要诱因之一。该文对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所产生的作用,特别是小胶质细胞对于帕金森病的动物和细胞培养模型的研究进展及新的方法和潜在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表观遗传是一种不涉及DNA序列变化而改变生物表型的机制,并且这种改变可以遗传给子代。表观遗传的调控机制包括多种方式,图1主要介绍其中的3种: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图1中显示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和非编码RNA介导的调控。3种修饰的关系如图1所示,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会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而非编码RNA则通过介导染色体重塑、RNA干扰等多种方式调控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对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方面的基因调控及其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分析其介导基因调控的详细机制提供参考。同时,阐述了非编码RNA与牙髓干细胞二者的关系,总结了非编码RNA对牙髓干细胞的作用,并就非编码RNA对牙髓干细胞调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了长片段非编码RNA的特性、功能以及与一些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创新点:本研究比较详细地阐明了与神经轴突再生相关的微小RNA(mi RNA)、转录因子和靶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恢复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获得与轴突再生相关的转录因子和基因数据,利用文献报道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的方法筛选与轴突再生相关的基因靶向mi RNA。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网络作用关系,预测了在相互作用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节点。最后对目标基因的基因本体(GO)功能进行了富集。结论:通过分析,初步筛选了与神经轴突再生相关的51个mi RNA、27个转录因子和59个靶标基因。进一步分析得到359对前馈环路,在此基础上推测了神经轴突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7个核心基因(Nap1l1、Arhgef12、Sema6d、Akt3、Trim2、Rab11fip2和Rps6ka3),6个miRNA(hsa-miR-204-5p、hsa-miR-124-3p、hsa-miR-26a-5p、hsamiR-16-5p、hsa-miR-17-5p和hsa-miR-15b-5p)和8个转录因子(Smada2、Fli1、Wt1、Sp6、Sp3、Smad4、Smad5和Creb1)。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来源、作用机制等方面对tRNA、rRNA、小干扰rRNA、微小RNA、小核RNA、小分子核仁RNA等几种非编码RNA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经元和/或其髓鞘的丧失所致,目前该类疾病的病因仍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能量代谢异常,已成为公认的早期病理现象。本文主要概述了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药有效成分的新药理学活性,以期为该类疾病诊治和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它主要通过DNA的甲基化、组蛋自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方式控制基因表达。近年发现,一个等位基因被另外一个等位基因在转录水平上沉默的副突变现象可能包含有表观遗传性质的变化。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系统既相区别,又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共同确保细胞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6.
基因组研究     
《生物学教学》2012,(8):76-77
新技术揭示人转录组中存在大量RNA编辑据2012年2月13日《科技日报》报道,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台湾长庚大学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对人类转录组中的RNA编辑位点进行测定和分析的新型计算方法,并发现人类转录组中存在大量的RNA编辑现象。研究成果于2012年2月12日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在线发表,对进一步了解RNA编辑与人类发育及疾病等不同生理状态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去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大量RNA与其模板DNA序列不一致,在外显子中发现了超过1万个不同位点,表明在遗传信  相似文献   

17.
非编码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非编码RNA的种类、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与细胞发育和肿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三阴性乳腺癌(TNBC)作为乳腺癌中最恶性的亚型,具有异质性高、增殖能力高、转移性强等特点,且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因而其发病机制成为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RNA(mi 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在内的非编码RNA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归纳了近些年来与TNBC相关的mi RNA和lnc RNA,介绍了lnc RNA调节基因表达的多种机制,概述了mi RNA和lnc RNA在TNBC进展、诊断以及新辅助化疗中的作用。本文探索mi RNA和lnc RNA与TNBC的关系,旨在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使其成为治疗癌症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丙二醛可用作神经退行性疾病进程的衡量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实证表明,自由基介导的氧化损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相关。虽然丙二醛等不饱和醛酮作为氧化损伤指标的临床诊断价值不高,但实验证实它们在帕金森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病和阿尔茨采姆病等几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体组织中普遍增加。丙二醛测定方法简单、廉价、快速,利用测定丙二醛含量跟踪疾病的进程和检测不同治疗方法的功效有实用价值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家蚕的基因测序工作已于2003年10月完成,但是对于其bHLH转录因子BmASCa4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预测鲜有报道。文章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就家蚕bHLH转录因子BmASCa4基因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蚕bHLH转录因子BmASCa4基因结构信息只来自一条EST序列,该基因在编码区内无内含子;BmASCa4由l'sc基因编码,在促进神经前体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