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说,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一直颇受青睐,评论家、作家、读者,一再以话张爱玲为热。由此也产生了一群作家,在写作上与她的风格颇为相似,被称为张派传人,王德威在一系列讨论张爱玲的文章中,将张爱玲与其传人的关系聚集于“鬼话”之延绵与铺陈之上,并列举了一些作家,如台湾的苏伟贞、袁琼琼、施叔青、李昂,香港的钟晓阳、黄碧云等,甚至也罗列了男性作家白先勇、苏童于其中。张爱玲亦因此被王德威戏称为“祖师奶奶”。本文就张爱玲的小说与黄碧云的小说试进行比较,以此来小窥张派传人在写作上对祖师奶奶的继承与超越。表面上看来,两…  相似文献   

2.
到底应该如何确定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呢?将张爱玲四、五十年代及以后作品串联起来,真实地反映文学史,并将四十年代昙花一现的张爱玲与四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的张爱玲统一在文学史上,这才是弃割裂求统一的完整的张爱玲,用海外评论家王德威的话来说,就是为她“ 重塑金身”。  相似文献   

3.
时下的“张爱玲热”似乎已推向高潮,我却想起一个曾经也“热”过几浪,目前又不大被现注的作家白先勇来.他同张爱玲一样,都出县名门,受过良好的中西文化教育.创作主题上,可以说都为现代中国中上层社会塑下多面的浮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遗老道少型人物.创作技巧上,她(他)们也都熔古典小说与西洋小说于一炉,而论者提到她(们)们的小说,又都不免会联想到《红楼梦》,这联想,无论从主题,还是从语言,甚至从身世上去考察她(他)们二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两位作家,向来是众说纷柱炎贬不一.有评论称张爱玲为“时代弃女…  相似文献   

4.
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几乎不再有真正的海派。海派在大陆的消隐跟国家意志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上海大都市文化的没落、Mass Culture的整合有密切关系。新时期,海派艺术被一些作家传承,但被誉为“海派真正传人”的王安忆其实并不是得张爱玲真传的作家,而真正具有海派遗风的作家是台湾的白先勇、旅居香港的诗叔青以及香港导演王家卫等。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解放潮流的涌起,一批过去长期被打入“冷宫”的作家作品重见天日,重新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好评。张爱玲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进入90年代,文坛上更是形成了一股“张爱玲热”,不仅其作品大量再版,或者被改编为电影、电视等各种其他艺术样式频频面世,而且在研究界、批评界也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博士、硕士论文纷纷以此为题,从社会政治、文化变迁、都市文学、女性视角等各个方面,对张爱玲及其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刘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4,(5):94-96,99
综观20世纪末中国小说,我们发现20世纪末中国小说的发展状况与张爱玲作品在大陆的推广似乎有着某些奇妙的联系,一些作家的作品和言论多多少少显现出张爱玲的影子。对于张爱玲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影响,海外学者王德威采取的研究策略是淡化影响的发生,强调影响的结果。与此相似,文章仅仅只是从"影响的结果"来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中有许多“错位”、“变态”、“疯狂”、“扭曲”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生存过程中,饱受周围人的遗弃。文章通过对张爱玲笔下主人公被遗弃与变异关系的揭示,分析了她们异化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反叛的局限性,进而揭示了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梅娘被文学圈和读书界誉为“南玲北梅”。随着张爱玲在美国孤然谢世,在海内外华人圈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而当年与她齐名的另一位女作家梅娘,却被人彻底地遗忘了,恐怕知道她的只是有数的几个研究者。本文试图从专业和大众领域对梅娘、张爱玲的认可程度、她们的生平创作及价值取向方面解构这样一对在现代文学史上缺席数十年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9.
当人们以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为标准来评判作家、作品的时候 ,张爱玲被拒于文学史门外 ,用柯灵的话说 :“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 ,偌大的文坛 ,哪个阶段都安不下一个张爱玲。”虽然张爱玲的作品在 40年代深受读者喜爱。而当人们从狂热偏执走向冷静宽容时 ,才发现张爱玲被读者推崇的个中原因。一、独特的创作历程张爱玲以其灵气和纤纤素手使其创造历程色彩斑斓 ,丰富亮丽。张爱玲在不负责任、仅凭兴趣的父母教育下 ,三岁便会背唐诗 ,七岁写成了较完整的家庭伦理悲剧 ,九岁向报社投稿并得稿费 5元 ,12岁写《理想中的理想村》已有“你可以听见…  相似文献   

10.
本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本表面相似、内棱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1.
作为张爱玲的文学传人,黄碧云在《盛世恋》中的表现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毕竟作为两个时代的两位作家,时代的差别写作风格的不尽相同,使她们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盛世恋》是《倾城之恋》在现代生活中的继续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被抹上了“荒凉”底色、背后时刻感受着“惘惘的威胁”的那样一种月光的意象,构成了张爱玲作品“恐怖的月光”的“传奇”,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源于她童年情绪中不幸的情感体验,也是她在港战中对人生的悲凉体验,其后有许多作家受到她的影响,月光的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13.
许子东以史的眼光综合考察了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他从作品的情节切入,发现了《日出》、《啼笑姻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三部学史意义大相径庭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从中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才情和学术思路。但有两点仍需。第一,张爱玲的创作游离于当时的主流学之外,客观效果上确构成了对四十年代主流坛的挑战,但就此便认为张爱玲在主观上受到了当时主流学的“刺激”、“干扰”、“挑战”,将自己置身于与主流学的紧张对话关系之中,并以创作作出回应,这一观点是否妥当?第二,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更多一些“五四风采”,并把忙于谈恋爱的花花公子解读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这一观点是否牵强?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此前研究多聚焦于张爱玲文本世界中的“月亮”,本文探讨张爱玲笔下的太阳意象。本文所要分析的是,作为时间与空间双重意象的太阳,如何在张爱玲构造的都市语境与乡土语境中,被重新发明。在张爱玲的摩登都市小世界,太阳的起起落落,勾勒出多层次的城际空间。都市高楼上的太阳,传递出都市独有的荒芜感与恐惧感。都市内室里的太阳,也带来传统与现代、旧世界与新时空的相遇。与“城里的太阳”相对,张爱玲同时也勾勒出“乡下的太阳”与“戏台上的太阳”。在戏曲世界里,“戏台上的太阳”幻化为“古代的太阳”,带出张爱玲审美化的中国想象;在现实空间里,“乡下的太阳”又把这一想象的乡土中国瓦解为一种“他乡”,一种“异域”。  相似文献   

15.
董广智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4):73-76,115
指出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其独特之处在于她作品的“苍凉”风格,并论述了张爱玲“苍凉”风格的内涵、渊源、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被遗忘和被发掘的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在从古典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人”到90年代“欲望人”的历史链条上,张爱玲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旧中国印记、同时又带有欲望倾向的“现代人”,她和她的作品因此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张爱玲同鲁迅在历史精神上的连接与分离,显示了文学对“人”的探求在人生另一面上的推进,从而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奠定了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几次升腾且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中,张爱玲作为小资文化偶像和消费品牌逐渐被确立起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张爱玲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这一文化品牌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透支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张爱玲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消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谁都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令人侧目的“新女性”,然而谁也会在心里对不仅仅是女性文学狂热时期根基的虚弱暗暗摇头。然而,有一个作家在悄悄地做着许多热血作家所不曾注意的工作,她就是张爱玲。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页。她真实地掀开了黑夜里女性生活的残酷画面。在中国女性作家里,还没有一个人象张爱玲那样以对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去孜孜凄惨于女性悲凉命运的写生。所以,有人说“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胡兰成《评张爱玲》《杂谈》四四、五),固然,这里的评价有其评论者情感上的溢美之词。但张爱玲对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确有其不可低估的意义。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阳台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意象,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反复出现。阳台与张爱玲作创作的关系在于:它培养了张爱玲独特的观察视角——俯视和远眺。由于俯视,站在阳台上构思的作品便具有了一种对人性的洞悉和达观,因而也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远眺的视角造成了张爱玲对世俗的态度,即“就而不从,于其中但隔其外”。  相似文献   

20.
1943年发表于《天地》杂志的《封锁》,不仅是张爱玲这一时期践行年少时“天才梦”的力证,亦是促成张胡之恋的“红线”,其中更包含着作家对于整个战时人类生存困境的凝视。张爱玲藉由文本《封锁》建构数个“梦境”,从饮食男女恋情美梦到战时上海众生之梦,及其自身的浮生一梦。通过将张爱玲的自身经历与文本进行比照,可以看到二者的互涉,更可以注视到作家在支离破碎的梦境背后的惶惑不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