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黔中文化     
作为文化名称,黔中文化是按地域称谓的,其地域为明代贵州建省后的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贵阳一带,指黔中区域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史前到当今的黔中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分为史前、夏至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建国以来等历史阶段。黔中文化属于滇桂黔文化体系,是中华多元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对黔中经济区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黔中经济区文化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黔中经济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黔中经济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在黔中经济区的构建过程中也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3.
黔中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黔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我们要重视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增强法律保护的意识,大力培育文化基地,发挥高校在教育传承中的特殊作用,从而使优秀的黔中文化更好地服务于黔中经济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彭水是唐朝黔中道的治所,也曾经是黔中文化的文化中心。黔中文化曾经对大武陵山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融黔中文化于彭水中小学英语教学,能够增强当地中小学生的地域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与此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5.
贵州建省600年来,在贵州境内的传统学术文化瑰宝中,最具有本土特点且又最能与全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接轨、交流和对话的当首推“黔中三宝”,即黔中王学、佛学和易学。其中,黔中王学为1500年所积累的形上智慧,黔中佛学为贵州学术思想文化的精华,黔中易学为本土化经学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6.
黔中本土文化历史悠久,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黔中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黔中地区已普遍进入农耕社会,酿酒、蜡染等手工业技艺精湛;佛教在黔中广为传布,儒学更为兴盛,迁谪文学别具一格;行政制度和礼法习俗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7.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中心的历代“黔中文化”,辐射五省市,具有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文化高地”和“旅游高地”的潜质。“黔中文化”大概念具体包括了“中国溪洞文化”、“百溪千洞”、“蛮部文化”等多种旅游文化形态.可以进行国家级的开发,并以彭水县的旅游发展为基础,打造“中国溪洞文化艺术节”、“古黔中神秘溪洞文化之旅”两个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9.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化特征,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调查、对比,文章分析了黔中经济区主要城市呈现山地性、民族性、多元性兼容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一方面制约着黔中经济主要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黔中经济区的文明之源,彰显着这个区域的文化民族光辉。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黔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多样,其中以诗文碑刻的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为其主流。文章重点论述了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文化地理学视野 ,分析安顺屯堡文化中聚落景观、民居景观、服饰景观、语言景观、地名景观、宗教景观和民俗景观的主要表现特征 ,以及安顺屯堡文化与黔中喀斯特环境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黔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多样,其中以诗文碑刻的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为其主流。文章重点论述了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夏至战国,今黔中一带,从父系氏族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黔中古人类由新石器的使用逐渐过渡到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手工技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这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进入奴隶社会后,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已经成为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由夏至战国,今黔中一带,从父系氏族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黔中古人类由新石器的使用逐渐过渡到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手工技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这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进入奴隶社会后,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已经成为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唐代,开元年间所设的十五道之一——黔中道,为今渝、黔、湘、鄂、桂结合部,幅员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辖18个经制州和51个羁縻州。自古境内以盛产盐丹著称。在唐王朝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中原兴师,黔中独宁",经济、社会得到了发展。本文从盐的角度解读"黔"字入手,展示了以盐丹文化、多民族多种经济形态共存的文化、流官和流放文化、羁縻州文化为其内涵的黔中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贵州屯堡文化自觉的路径,即:要重视屯堡文化在黔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处理好屯堡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树立屯堡文化自信,注重屯堡文化认同,促使人们对屯堡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安顺地戏的唱本 、 唱腔 、 行头和审美特征表明它是通过将成熟戏剧的表现手法引入村赛仪式形成的一种仪式性戏剧.黔中地区的艰难图存 、 华风教化和仪式传统,是屯堡人引戏入仪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引戏入仪是中国戏剧史书写中被忽略的一条支线,安顺地戏是这一支线存在的例证.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标志性事象,从安顺地戏这一独特的"身世"可知屯堡文化并不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 特定地域文化在黔中的原样留存,而是中土文化这一基本条件与黔中各种偶然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引仪入仪的智慧,彰显了屯堡人在追随传承中土文化的同时,因时 、 因地 、 因势创造自己独特文化的精神与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彭水县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少数民族县。古老的“黔中文化”、独特的羁縻文化、神秘的地域文化孕育其间,底蕴深厚,特点鲜明,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与贵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在贵州只住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其黔中弟子相对较少并且不为黄宗羲等人所熟悉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应像《明儒学案》那样阙如不记。黄宗羲之所以会如此漠视黔中王门,可能与钱德洪有一定关系。关于黔中王门,日本学者永富青地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刚到龙场时,由于精神上的极度郁闷和困惑,是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投放到超越式的内心“悟道”上,于是便有了“龙场悟道”这样的思想创新。但随着政治待遇的改善和对黔中社会的逐步了解,阳明又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上。因此可以说,阳明黔中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这无疑是王阳明为贵州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