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对第六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 ,给教师明确提出了教学建议 ,即“选材精当 ,是本文的最大特点 ,应作为重点讲深讲透” ;“第一课时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课时 :重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我在教学此课时 ,既理解上述教师用书所要求的教学思路 ,同时更注意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教《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实录。课堂上我首先对同学们讲 :“课前 ,同学们对《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进行了积极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我…  相似文献   

2.
在给学生上《建筑奇观》(川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课时,我讲“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宫城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北京城的核心……”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宫城为什么又称紫禁城?”此语让我一愣,说实话,课本上没有,教参上也没讲,  相似文献   

3.
精心导入,唤起兴趣 1、妙语导入。比如教《大海的歌》一文,这样导入:“同学们爱用甜美的歌喉唱出悦耳的歌,可大海会唱歌吗?大海唱的又是什么歌呢?大家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学生的思想一下就集中到了学习内容上,从感情上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 2、故事导入。如教《太阳》一课时,以《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导入;教《做风车的故事》,以介绍牛顿小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教学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教研室 边淑芳 阅读教学中,我常设计—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找骆驼》一课时,我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帮助商人找到骆驼?学生提出了好几种方法,然后我再问:用你们的方法能帮助商人找到骆驼吗?为什么?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反驳,排除了大部分不切实际的方法,帮助商人找到了简单实用的找到骆驼的方法。又如教《跳水》一课时,先问: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站在桅杆最高横木一端的孩子?学生想到的方法极多,有人想到直升飞机。我针对学生提出的办法提问:你们这些办法行吗?为什么?同学们都冷静地分析思考起来,排除了所有的办法,从而肯定了船长的办法是唯一的最实际有效的。教《司马光》一课时,我也用了类似的方法。这种先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再把思维引向深入的方法,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到底应该学什么?教科书上的文章都是经典吗?学生不喜欢的文章为什么不可以不学?浅显的文章为什么一定要用两课时三课时来教?学生喜欢的好文章为什么不可以选来做课文?教师和学生为什么就没有选编教材的权利?这些问题常常在笔者脑中萦绕。  相似文献   

6.
引而后发     
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设计出带有启发性的、易于引发学生议论兴趣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口头论辩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黔之驴》一课时,我就事先设计了“老虎为什么不是一看见驴子就把它吃掉?”  相似文献   

7.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可见文采作用之大。好思想 ,也需好文采打扮 ,“好酒也怕巷子深” ,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作文用语言打扮得漂漂亮亮清清爽爽呢 ?“人靠衣裳马靠鞍” ,讲文采 ,我称之为扮靓作文新娘。如何讲究文采 ,扮靓作文新娘呢 ?运用描写 ,扮靓作文新娘。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生动的描绘摹写。从描写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方法分有白描和细描 ;从描写对象分有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从运用角度看 ,写文章 ,叙述过多 ,会毫无生气 ,想让文章鲜活 ,离不开描写。朱自清在《绿》中描写潭水的绿“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情感氛围,引导学生领悟情感 教《我爱这土地》时,我先让学生听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感染,接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相似文献   

9.
阅读《诚实和信任》,一学生质疑:"我觉得文中的‘我'不完全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如果信任,为什么要让他寄购货单据呢?"问题突如其来,教者没有自己直接回答,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这一来课上便出现了意外的精彩:  相似文献   

10.
我在辅导学生阅读《景阳冈》这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了这么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作者要称‘老虎’为‘大虫’呢?”这个问题把我给问住了。说实话,《水浒传》我看过,《景阳冈》我教过,辅导课我也备了,怎么就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呢?真是“大意失荆州”。怎么回答学生呢?我如牛负重。“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待我‘研究’一下,再作解答。”我表扬了那个学生。其实,说是在表扬,倒不如说是在婉转地“脱逃”。  相似文献   

11.
在给学生上《建筑奇观》(川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课时,我讲"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宫城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北京城的核心……"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宫城为什么又称紫禁城?"此语让  相似文献   

12.
低年级语文课要不要开门教学?这个问题,我是经历了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起初,由于对毛主席教育思想学习不够,理解不深,认为开门教学是高年级的事情,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不懂事,只要在教室里学会几个生字词就算了.因此,曾一度出现了关门教学的现象.以致使学生学不懂,记不牢,一些生字词也学不会.如以前我教一年级《我为丰收出力量》一课,未能把教材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只会在书本上念“稻子熟,一片黄,……要叫颗粒都归仓”.但田野的丰收景象怎么样?什么叫“颗粒”“归仓”?他们根本不理解.后来我教二年级《我的家乡丰收啦》一课时,吸取了过去的教训,结合课文内容,坚持开门教学,组织学生到田野观察甘蔗、番薯、稻子等农作物的丰收景象.在分析课文时指出:课文中小妹妹的家乡丰收啦,同学们看到我们的家乡怎么样?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的家乡也大丰收啦.”接着他  相似文献   

13.
某干部下乡视察,一知识青年见而好奇:“这个人真肥!”干部还敬:“你会说就说我富态,不会说就说我胖,怎么能说肥呢?”这是我教《词的不同色彩》一文时开头讲的一则故事。学生听完,不禁发笑。“富态、胖、肥”都有人体内含脂肪多、体态大的意思,是一组同义词,可是为什么用“肥“来形容一个大腹便便的人,他会不高兴呢?由此我引导学生了解同义词之间具有感情色彩的差异。随之转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讨论。人是有感情的,人们对事物都有一定的看法、认识,或赞扬、喜爱、同情,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师》是一篇浅易的现代文。这类文章怎么教读?吴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了回答:在“深”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做到“深”呢? 一是教学目的要明确、集中。一篇范文,可教的东西很多,即使浅易的现代文也不例外,然而课时却是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让学生确有所得,那就必须对教材进行一番处理,确定哪些内容教或多教,哪些内容不教或少教。也就是说,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吴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她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定了“选材”这一重点,然后围绕中心安排了教学的全过程。不  相似文献   

15.
江西宁冈县龙江中学陈晓明来稿说:人们一直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然而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之际,很多语文教师扮演的实际是“教书匠”的角色,兼顾“教书”和“育人”的却未必被人理解。同是教吴晗的《谈骨气》,教师A用一个课时讲词语、作者、文章结构、议论文三要素及论证方法,再用一个课时讲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及本文的语言特色,谆谆告诫学生以应考的知识点和考试方法,千方百计把学生训练成应试高手。教师B用一个课时讲吴晗为什么写《谈骨气》以及本文体现了议论文的哪些特色,再用一个课时先讲三个小故事。一是在家里受了委屈后被…  相似文献   

16.
社会课教学应如何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突现人的发展?我在《居家安全》一课时作了一些尝试: 一、重视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效益 备课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体验,关注学生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将生活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从生活中走进课堂,有意识地挖掘相关生活经验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教《居家安全》前,学生已深深了解到家  相似文献   

17.
课文教学必须讲深讲透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人认为 ,一个尽职的语文老师 ,一定要以本为本 ,把课文讲深讲透。因此学习一篇不超过三千字的课文 ,常常花三四个课时 ,甚至五六个课时。这种作法 ,错就错在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来就有一定的“模糊性”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如《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这些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就有五六种观点。教师把课文讲深讲透 ,讲的又是一家之言 ,学生就往往再也提不出别的见解 ,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把教材讲深讲透 ,势必就要以教师为中心 ,把学生放到消极被动的地位 ,势必就要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上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我觉得,每教一篇文章,给学生建立的第一个印象应该是总体的。然后让学生通过总体观念去抓主体部分,又通过总体观念去串联词句,就象活水冲动大水车转动一样,让整个文章的字眼、词句都活跃起来。 怎样树总体观念呢?我试着用“画外音”立主脑。讲《秋色赋》时,我在课前抄写了这样几句供同学朗诵:“我爱春天,‘红了桃山绿了水’。我爱秋天,‘山到秋深红更多’”。讲《项链》一文之前,我是这样简要概括的;图虚名,遭实祸。在讲《土地》  相似文献   

19.
所谓“四步教学法”,就是把法制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即四步,来进行教学。下面以教学《少年儿童要遵纪守法》一课为例,讲一讲怎样进行四步教学法教学的。第一步,讲清法律基础知识。教学《少年儿童要遵纪守法》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基础知识:什么是遵纪守法?少年儿童为什么要遵纪守法?遵纪和守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守法光荣,违法可耻?使学生明确道理。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以讲正面事例为主,举违法犯罪案例不宜多,内容更要得当,不要讲作案的具体手段和详细情节,不要讲残忍恐怖,荒诞淫秽的内容,防止产生消极影响。第二步,讲明应怎样做和不应怎样做。教学《少年儿童要遵纪守法》一课时,在教育学生应该怎样遵纪守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映出多幅幻灯片和放有关录音,使学生明确知道:要做到遵纪守法,必须从自己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教学一般分为初读和深读两个阶段,初读阶段一般解决写了什么,深读阶段一般解决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对于精读课文,我们一般在第一课时进行初读,在第二课时进行深读;略读课文的教学虽然只用一个课时,但依然是先初读后深读。解决写了什么从另一种角度讲就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有的老师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往往形式单一。读了课文后,老师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这种方式偶尔用用未尝不可,但每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