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茜  张晨阳  姚崇 《新闻世界》2014,(11):143-145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酒曲这种风俗小调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功能。从人的社会化的视角深入分析酒曲的精神内核,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层面),情感交流与互动(情感层面),伦理道德观念内化后的实践(行为层面)递进式地呈现社会化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酒曲文化的功能和当地民众对酒曲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内化的过程,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料内容和民俗的事实,本文从陕北方言、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民风、婚俗及生产习俗等多方面探讨了《诗经》与陕北民俗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陕北的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陕北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造型特征及艺术元素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以求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和学习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并针对陕北民间剪纸在新时代如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吕政轩 《文化遗产》2014,(6):147-150
内容浩瀚丰富,类型异彩多样的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吸纳、消融和积淀了丰厚的陕北地方文化.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山川风物文化价值.也正是陕北民歌蕴含着如此丰厚的文化价值,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便大有可为.如:陕北民歌的图书、音像出版产业,陕北民歌的演出、影视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5.
白雪筱 《文化遗产》2023,(3):143-150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社火活动的主要内容,传统陕北秧歌的表演目的、表演形态、表演方式、“竹马舞蹈”和扮演角色具有傩文化特征。在“延安新秧歌运动”时期,陕北秧歌“傩文化”特征因改造而流失,在新时代非遗保护时期,陕北秧歌的日常化与普及化造成了“傩文化”因子进一步流失,但在民间信仰的语境中,如横山牛王会民俗活动,陕北秧歌傩文化特征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6.
邸延生 《出版参考》2006,(10):18-20
领袖雨夜藐视敌兵 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大家跟着毛泽东,都习惯了夜行晓宿。  相似文献   

7.
周忠惠 《大观周刊》2012,(37):28-28
本更立意以王培棻“七笔勾”诗反映陕北民间风貌,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在陕北三边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钱江 《兰台内外》2006,(6):49-50
1935年10月,还差一个月年满20岁的胡耀邦作为中央红军的一员,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新成立的共青团中央局分工,刘英任组织部长,胡耀邦任宣传部长兼秘书长。由此可以认为,经历了长征后,胡耀邦的职务提升了,和自己的老上级刘英成为同级干部。  相似文献   

9.
张俊 《军事记者》2004,(4):60-6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刘志丹之死     
一 1934至1935年,是陕北苏区大发展时期.1935年2月,在刘志丹、谢子长领导下,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实现了两个苏区(陕甘边与陕北)党组织和两个红军(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的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11.
张秀山先生的“八十五年”非同寻常,不能等闲视之。 这位“老陕北”不到20岁便参加了共产党,在刘志丹领导下参与了陕甘红军的创立和陕甘边根据地早期创立建设。在战斗中,他曾身负重伤,然而,使他真正命悬一线、几乎丧生的却是1935年7月发生在陕北的“左”倾肃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和温济泽是在1947年认识的。我们永远怀念着和温老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温济泽是1946年6月从解放日报社调到新华社总社语言广播部任主任的,负责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发口头广播稿件。1947年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撤到瓦窑堡,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后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转移到涉县。温济泽继续担任编辑部主任,主持陕北台工作。当时,我们只有十五六岁,已参军当看护(卫生员),后被分配到口播部当通讯员,传递稿件,还兼管  相似文献   

13.
任虹 《云南档案》2006,(5):18-18
在父亲珍贵的像册里,有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儿子,我问父亲那是谁?父亲告诉我,是他的姐姐,叫史秀云,中共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共陕北根据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妇女干部。父亲搜寻着关于姐姐的记忆,把知道的点滴告诉了我。今年春节,我利用探亲假,去了一趟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有关史秀云姑姑的报道,对她少时参加革命、一生为党、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人生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9月1日,唐山劳动日报社记者史兆阳赶赴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乡木芽村,将报社奖励给他和另外两名合作者的1万元奖金资助给了3个品学兼优的陕北娃。2003年,史兆阳远赴黄土高原采写的通讯《陕北有我未相见的妹》,  相似文献   

16.
日前,陕西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王建领为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代表性传承人。目前,陕北民谚已被文化部办公厅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作为陕北民谚传人,现任陕西省档案局馆长王建领长期以来致力于陕北方言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传播,以笔名王六出版有120万字专著《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再版时更名为《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在前言《听陕北话,听见古代》中,他写道:"陕北人不经意间挂在口头上的方言,其实正是生命状态下的古代词汇孑遗,""陕北方言孤岛之沉积岩,不但处处折射出中华文明之发展轨迹,或许还能为我们找到破解中华文化基因之钥匙。"让我们跟随陕北话的雄沉韵趣,走进那方水土,那方人,领略陕北方言之美!感悟中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7.
《陕西档案》2014,(1):F0002-F0002
陕北剪纸多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具有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人民淳朴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吉祥图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鱼虫也是他们表现的主要内容。在陕北,过年时,在窗户上贴上大红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  相似文献   

18.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斯诺的陕北旅行及其一系列报道,在世界引起轰动。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迅捷作出反应。在一年多时间内,展示斯诺陕北旅行的各种成果成了《救国时报》宣传报道的一大亮点。这些报道宣传了红军及毛、周等红军领导人,也宣传了中共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陕甘宁宁边区这个红色并报世界,同时填补了国内中共中央级报纸在一个重要时段关于斯诺报道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0万精锐部队大举向陕北进攻.妄图消灭我中央首脑机关和陕北人民解放军。当时,我西北野战军只有1.8万人。由于敌强我弱。中央首脑机关主动撤出了延安,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央电视台《陕北名将王兆相》文献纪录片摄制组一行四人来陕西省档案馆查阅、拍摄王兆相在陕北红军时期有关档案资料。陕西省档案馆赵万吉副馆长非常重视,亲自批示,要求收集保管处积极做好服务接待查档IT作,全力支持摄制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