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明新 《新闻世界》2012,(8):278-280
“80后”一词开始用于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涵盖了整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如今悄然步入而立之年,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本文就媒体中“80后”怀旧现象做了简单介绍,并对此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怀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青年似乎成了媒体眼中的麻烦制造者,许多冠以“80后”或“90后”标题的文章要么对当代青年冷嘲热讽,要么在对比和怀旧中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提出:现在只有青春文化,青年文化业已消失了。“青春”与“青年”(14-28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强调的只是生命周期和年龄的自然状态,而后者却常常暗示着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3.
怀旧源于现实的缺憾,于是渴望重返过去以寻找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它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始终对过去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敞开怀抱.当代中国的怀旧,呈现的不是一种统一的姿态,因怀旧主体和语境不断发生变化而形态各异.80后出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其怀旧行为却发生于消费与时尚共同协作的市场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以全球化时代的互联网等新媒体为介质大量生产和传播的新语境.  相似文献   

4.
王婷  姜晶晶 《新闻世界》2012,(6):144-145
年轻的“80后”开始在网上铺天盖地的集体怀旧,究竟有哪些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本文对“80后一际旧进行探讨,以期能够理清其怀旧的缘由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争是伪命题.媒体没有新旧之分,只有真伪之分.“真媒体”永远不会消失,“伪媒体”才会消亡. 首先,这是由媒体的主体决定的.媒体不过是先知先觉者唤醒后知后觉者的工具,其主体是媒体人.现在通常谈论中国媒体,不过才1 00多年历史.但是作为一种媒体传统,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古代的史官、诗人,都是真正的媒体人.很多家书、檄文能够一纸风行,洛阳纸贵,其实也是因为承担了媒体功能,只不过传播受当时的手段和地域范围限制而已.  相似文献   

6.
“草根媒体”的兴盛,是一种新的传播文化现象.“草根媒体”是一种自编、自审、自传,且“零成本”的自媒体,是一种散发着主人公气质的公民媒体. “草根媒体”的异军突起也催生了传统媒体转型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80后心中的动画经典,一代人永远的童年记忆本刊讯(记者韩阳)近年来,在80后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怀旧风潮。作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很多过往的东西都成为80后追忆的对象,尤其是伴随他们成长、曾经风靡一时的经典动画片,比如说《巴巴爸爸》《鼹鼠的故事》《蓝精灵》等等。顺应这股怀旧风潮,最近几年很多出版社都推出了这些经典动画的图书版本。其中  相似文献   

8.
一、从重返“80年代文学”到重返“80年代电影”
  把80年代作为某种精神故乡,重返故乡以表达怀念,始于作家、学者的个人回忆,如张旭东的《重访八十年代》(《读书》,1998年第2期)、韩少功的《反思八十年代》(《天涯》杂志访谈录,1999)等。90年代末以来,这种零星的个人回忆首先在市场上被转化为一种怀旧消费,80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服饰搭配以复古风的时尚姿态被再度消费,人们在橱窗里又看到二八大杠自行车、梅花牌运动衫、海魂衫、白球鞋、印有喜字的搪瓷杯、塑料凉鞋等80年代的标志性物品;近几年来这股怀旧风潮又叠加上了80后的怀旧记忆,80年代刚出生的他们如今也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大批80年代的玩具、动画片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前者强调历史记忆,后者回顾童年经验,不同的经验建构在市场上被接受为同样的怀旧消费。同时,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重返80年代”的研究现象:程光炜、李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5)开设了“重访80年代”专栏,借助知识考古学重新建构和考量“80年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之间或承接或断裂的关系,程光炜出版了《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一书;另一边,在文化类图书中也催生了大量以80年代为主题的访谈、回忆录、散文集,如《八十年代访谈录》(%建英,2006)、《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2006)、《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张立宪,2008)、《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2011)、《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新周刊,2014)等。  相似文献   

9.
殷乐 《青年记者》2016,(13):22-24
80后、90后乃至00后正逐渐占据中国社会和媒体视野的主体位置.调查显示,社交媒体是新生代的主要媒体平台,中国社交媒体的年龄分布以80后、90后为主体,2014年平均年龄为30.4岁,2013年是28.8岁.传统媒体中,接近半数的90后会听广播,超过两成的90后不看电视,近八成的90后不看报纸.①传统媒体在年轻群体中逐渐成为一种辅助性乃至背景式存在.  相似文献   

10.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11.
冯琼莹 《新闻世界》2013,(1):162-163
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围绕该理论中“风格、抵抗、收编”这三个关键词对“80后”的怀旧文化进行了风格解读、抵抗分析及收编命运的阐述,试图探究“80后”怀旧文化背后的原因与意义,并对其收编命运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郭耀华 《新闻实践》2010,(10):37-39
对文化报道怀旧现象的关注,首先要从《南方周末》说起。在《南方周末·文化》这一叠中,每期都设有“往事”专版,其前身是1998年出炉的“解密新闻”。该版所报道的内容多为过去发生的事、曾经存在的人。再将阅读面扩大至其他媒体,笔者发现,文化报道的怀旧倾向也较为明显,其流行之风,由此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发展,自媒体等知识共享平台大量出现.作为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主阵地的教育自媒体,逐渐发展为自媒体的重要力量.但教育自媒体的发展面临着难以服务学生的真正需求、名不符实现象屡见不鲜、呈零散化发展格局、教育主体难以保证等问题.文章从传播学把关理论出发,从教育自媒体的媒体用户、媒介人社会组织、媒介行业和政府部门等四个要素出发,应对教育自媒体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的中国文化圈里,“新怀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点词.之所以它能够成为热点,是因为怀旧热潮的兴发者和关注者们在当前的文学艺术领域之内,占据了相对重要的位置.话语权的掌握和传播能力的具备,是一个文化热点的产生不得不具备的必要条件.新世纪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下简称为“80”前后)出生的一批作家逐渐成长起来,他们的创作日趋成熟使得他们成为文学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批作家当中,就出现了一群以“新怀旧”小说为代表作品的畅销书作者,如辛夷坞、桐华、九夜茴、顾漫等.  相似文献   

15.
唐妍洁 《新闻世界》2013,(9):148-149
信息革命伴随着“80后”的成长,当“80后”遇到微博,一种叫做“微博控”的现象越演越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简析“80后微博控”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佳 《网络传播》2009,(7):48-49
在当代,“80后”因为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和人们的关注。同时,网络广告作为一种全新的广告形式和营销手段异军突起,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80后”群体网民数量庞大,是网络媒体最主要的受众,网络广告大量存在于网络空间中,“80后”大规模地接触网络,也使得“80后”群体与网络广告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后真相时代,事实核查新闻在全球兴起。本文立足中国情境,介绍了新新闻生态系统中专业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社群媒体等四类事实核查新闻行动者的生产、分发与实践逻辑,进而探讨事实核查新闻多元行动实践对数字新闻环境下新闻真实观的影响。文章认为,我国事实核查新闻实践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有机新闻真实观,多元行动主体共同参与新闻真实的形成,努力实现“报道真实”。在此基础上,事实核查新闻实践要增强新闻透明性,优化事实核查新闻的呈现形态,提升传播主体的公信力与声誉,促成“收受真实”乃至“全程真实”。  相似文献   

18.
书信怀旧现象反映了交流在社交媒体时代所遭遇的“存在的隐退”与“审美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对15位兼有书信与微信使用经验的交流个体进行深访,从麦克卢汉所提倡的媒介后视镜视角,追问传播媒介及其技术如何形塑交流时空与切近关系。在现象学存在论的视域中,交流的本质是“切近”,它指涉了媒介技术/物如何“嵌合”交流之四重整体:时间、空间、语言以及交流之人。本文将这一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对“媒介物“”可供性“”媒介融合”与“交流之切近”等概念进行了理论反思,并深描了书信如何“嵌合”交流之四重切近,以及对比地展示微信之“功能可供”对本真交流的“拆解”与“订置”。文章指出,根植于时空性、延时异步的书信作为一种全时间性媒介“,道说”了历时性和与境化的友爱交流,而即时在线的微信作为一种全可及性媒介的本质是瞬时性与脱境化,导向了“失语”的均质交流。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三位“80后”写手推出一套号称“告别80后”的文 丛,公开表示要撕掉“80后”这一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 色。自此,轰轰烈烈地告别“80后”的活动进入公众视听,数十 位知名“80后”写手集体签名要告别“80后”这个群体。 针对“80后”写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本刊 今年第一期采访过文学评论家白烨,发表了一组文章进行过讨 论,而这次的“告别”宣言究竟意味着“80后”的集体告别还是 又一次商业炒作?本刊再次走访白烨请他对此发表看法,并发 表眉睫的文章及“80后”作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张鑫 《青年记者》2017,(23):37-38
作为军营传播军事信息的主渠道,军队媒体对培塑官兵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80后干部、90后战士已经成为基层官兵的主体,原本是“指尖一族”的他们如何看待军队媒体呢?军队媒体对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军队媒体又是如何在青年官兵群体中进行传播呢? 2017年1月,笔者选取军校学员、军队基层官兵(含义务兵、士官和军官)共计200人,进行军队媒体影响力情况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及思考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