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改艳 《考试周刊》2013,(90):114-114
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计算机将渗透未来生活的每个细微方面。而尽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和生存能力。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新世纪国家教育的核心。同时,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教学改革推行的新课程教育更是同信息技术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探讨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陈文卓 《成才之路》2010,(2):I0014-I0015
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陈至立同志曾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的整合,本文就这一探索作一小结,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惠雷 《教育现代化》2006,(1):117-117
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183;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计算机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个细微方面。”而尽早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质量、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将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角色。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蒸汽时代我们已经错过了,所以我们落后挨,但是我们不能错过信息时代。”的确要适应这个经济腾飞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而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必须从基础教育--小学计算机教学抓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大纲胆确指出: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学微机的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采用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冯海勇 《学周刊C版》2011,(10):206-206
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作为未来教育的前沿.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配置了高质量的电脑和多媒体教室,然而.大多数时间这些电脑都是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使用.别的用处就不大了。我觉得这正是当前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学科.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力.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社会是以信息科学为先导的信息社会,挖掘和开发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描述:“未来教育=人脑十电脑十网络”.  相似文献   

9.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从此计算机教育进入了中小学校。然而一开始,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并未得到有效重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未来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不掌握信息技术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是高度信息化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创创是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更是迈向知识经济的先导,刘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高等院校这一接受和传播信息和新知识、新枝术最为敏感、快捷和直…  相似文献   

11.
陈熹 《四川教育》2013,(6):45-45
无论当下还是未来,都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准占领了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高地,谁就会在日益激烈的个人或群体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先导权、决胜权。因此,国家在相关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卒十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更是体会深刻,深表赞同。现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见,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如何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是新时期教育界塑造二十一世纪未来人的新课题.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21世纪已经成为高速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快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就从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现状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郑丽 《考试周刊》2011,(66):149-150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指出:在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我谈谈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蓬勃发展,逐渐步入了人们的生活,各个领域与计算机已经密不可分。计算机教育也逐渐的发展起来。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开设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作为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就像建筑的地基一样是深入学习计算机的“敲门砖”。尤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学习与之相关专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但普及广大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进了各类校园.无声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我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网络资源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的新兴学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相似文献   

19.
闫俊才 《学周刊C版》2014,(5):189-189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核心因素.现在的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信息化人才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优化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最为关注的课题.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增进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兴趣是学生活动的催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使人产生积极探索的动力。无论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发展的今天还是未来。计算机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学计算机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及操作方法。那么对于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