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选录了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课文62页写道:“他又叹了口气,想动身凯旋回府。”此处“凯旋”用得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选录了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课文62页写道:“他又叹了口气,想动身凯旋回府。”此处“凯旋”用得是否妥当,值得商榷:其一,“凯旋”,有“回归”之意,与“回府”重复。根据《辞源》解释,“凯”:“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如刘克庄《破阵曲》“六军张凯声如雷”。“旋”:“归、还”之意,如李白《寄东鲁二稚子》“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凯旋”:“军队打了胜仗,奏着胜利的乐曲回来。”如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军走马见芳菲。”现在“凯旋”指“战胜归来”…  相似文献   

3.
“凯旋而归”“凯旋归来”“胜利凯旋”的用法源于对文言词“凯旋”的误用,但已渐渐被大众接受。这类用法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文献,今人也在沿用。与之类似的用法还有“虽然如此”“既然已经”等。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先讲解“凯旋”的本义及正确用法,同时也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凯旋而归”之类的词语使用。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中国女足夺得世界杯亚军后,在首都机场的欢迎场面中,有一幅这样的欢迎标语:热烈欢迎女足姑娘凯旋而归。类似“凯旋而归”这样的语言实例还有许多,这样说到底规范与否呢?先来看一下“凯旋”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注释的:凯,措胜利的(乐歌);旋,即返回、归来之意。凯旋指战胜归来、胜利地归来。可以看出,凯旋本身已有“归来”、“返回”之意,再加上“而归”,无疑显得画蛇添足。如此说来,“凯旋而归”这一说法重复、累赘,是欠准确、不规范的。话说“凯旋而归”@李金彪  相似文献   

5.
脂砚斋新解     
曹雪芹于乾隆二十五年回北京后,脂砚斋协其整理《红楼梦》书稿,并加评语,故名“脂评”,现存脂评《石头记》主要有北京大学藏本七十八回,清刘铨福原藏本十六回,清怡亲王府抄本四十一回又两个残回,清蒙古王府抄本前八十回等。“脂砚斋”是谁?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人认为“脂砚斋”即史湘云。“余(脂砚斋)尝哭芹,泪亦待尽!”“脂砚斋”究何所指?此乃红楼公案之一。  相似文献   

6.
向守门官送礼第十八回,写来保、来旺走到蔡太师府门前,望着守门官深深唱了个喏:“动问一声:太师老爷在家不在?”那守门官道:“老爷不在家了,朝中议事未回。你问怎的?”来保又问道:“管家翟爷请出来小人见见,有事禀白。”那官吏道:“管家翟叔也不在了,跟出老爷去了。”来保想道:“且住。他不实说与我,已定问我要些东西。”于是袖中取出一两银子递与他。又,第三十回,来保与吴主管到蔡太师府送生辰担,那守门官吏问道:“你是那里来  相似文献   

7.
凯旋→胜利凯旋、凯旋归来、凯旋而归 在书籍、报刊或网络上。经常可以发现用错“凯旋”一词的情况。比如,2006年5月12日,体总网上就有中国残奥管理中心发布的题为《第四届国际残奥会中国举重代表团凯旋而归》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地方政府推行仇回灭回政策,暴发了以回民为主体,其他民族广泛参加的反满抗清运动,历时一十八年,严重地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这就是有名的“咸同滇变。” “滇变”发于楚雄府属双柏石羊银厂汉回厂商矿争,再肇于楚雄府城的屠回事件而  相似文献   

9.
张祥云 《学语文》2006,(4):47-47
当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飞行115个小时,飞船返回舱于10月17日凌晨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时,各地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或重要时段,全方位地进行了报道。报道中频见“凯旋”一词,但某些媒体使用该词并不规范。先看几则标题:  相似文献   

10.
“凯歌”和“凯旋”“凯歌”和“凯旋”是两个常用词汇,但有些人写文章时,常在这两个词的前面加上不必要的修饰或尾缀。例如:①他们打了败仗,可是大人们的同情造成的气氛,搞得他们像凯旋而归。②由于我党和政府的营救,他们终于凯旋归来。③看到路边的人们直瞧他,似...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语文教研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曾多次对“凯旋而归”说法的正确性提出质疑与讨论。部分教师及学生认为“凯旋”的意思是“胜利归来”(《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93年修订本),“凯旋而归”中的“归”也是(胜利)归来之意,因重复,所以没有存在的必要;另一些人认可,这种现象属于“约定俗成”,是经过人民群众长期使用并认可的语言事实,多次争论,结果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2.
一、学校教育的兴起清代,青海回旅在开展经堂教育的同时,清政府还在此举办了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义学,甚至把科举选士的一套制度也搬到了回族地区。乾隆十一年(1746年),西宁府创办“西宁回民社学”,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回民社学,在东关大街北。郡东回民甚众,多习回经而不读书。乾隆十一年,佥事杨应琚,知府刘洪绪,知县陈铦创社学,延师教读焉。”这是清朝在青海官办的第一所旧式回族学校。同治年间,西北回族起义失败后,左宗棠在回、汉民族地区大办义学,“设立汉回义塾……冀耳儒目染,渐移陋习。”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西宁设义学2处,乡义学22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14.
生吞活剥     
据《大唐新语》载,唐朝李义府曾经作诗“镂月为歌扇,载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枣强尉张怀庆爱剽窃名士文章,见到李义府诗后,他就在每句前添了两个字,说是自己作的诗,诗曰:“生情镂月为歌扇,尘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诗一出,世人哗然,谓之:“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  相似文献   

16.
不知道吧,我家养的狗全都姓“凯”。“凯氏一族”的成员从“年龄”上排列,分别是“凯旋”“凯迪”“凯思”“凯达”“凯熙”。如  相似文献   

17.
<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年成为一年中最隆重的庆典。作为簪缨之族的贾府又是怎样过年的呢?《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五十四回进行了详述,令人大开眼界。忙忙碌碌年前准备“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笔锋一转,转到宁府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年前头等大事是准备祭祖。宗祠为什么在宁府贾珍这边?  相似文献   

18.
《童区寄传》中有句:“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对其中“大府”的指称,课本注为:“指州的上级官府”,而统编教参译文中则作“府官”.一指“官府”,一指“官员”,孰是孰非?参考《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则释曰“管辖几个州的官府叫大府”,而在译文中则原文保留“大府”.如此看来,“大府”也就是指地方行政区划“府”的官署名,与课本注释稍近.笔  相似文献   

19.
田琼 《湖南教育》2009,(5):54-54
在一些语言学专业刊物里,有论者对某些词语词义重复现象提出批评,认为这些词语"语义重复,架床叠屋"。作为批评之首的是习用语"凯旋归来"和成语"邂逅相遇"。其理由是:"凯旋"就是"胜  相似文献   

20.
两个欧洲人到非洲一个岛上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岛上的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这里的人都打赤脚,非常失望:“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这里的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岛上的人购买皮鞋,最后发了大财凯旋故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