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党中央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教育部下发《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充分认识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意义.各级各类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广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学校节约能源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对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民族院校大学生中有效开展反对奢靡之风、倡导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反对奢靡之风教育中具有主渠道作用.要重视勤俭节约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把勤俭节约教育纳入创建特色大学文化的过程中,是高校增强反对奢靡之风、倡导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孙汝仪 《华章》2007,(6):84-8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艰苦备斗、勤俭节约的论述,结合思想实际,找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活动背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生的节约意识较差,他们不懂得节约用钱,不懂得节约水电、粮食、学习用品等。在校园里,学生浪费粮食、水电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从而自觉地养成勤俭节俭的好习惯呢?于是,我组织开展了此次主题班会。【活动目标】1.能够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节约意识明显增强。2.懂得勤俭节约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相似文献   

5.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有着深厚的伦理基础,是个体美德和社会规范的共同要求.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要更加重视勤俭节约教育,以此来战胜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也以此来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学校勤俭节约教育应走融合路径,与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共同协同培养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一、目的要求针对学生不珍惜学习用品、乱花零钱和不爱劳动的问题,结合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队会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教育二、活动准备 1.会前,学生围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主题,搜集材烊,自编演讲稿,排练小节目。 2.教室的黑板上,用彩笔书写着“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八字传统’闪金光主题中队会”。三、活动过程报告人数、出队旗、唱队歌之后,中队长致词:同学们,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7.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是落实德育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是从四方面提升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一、"比"素材——创新教育情境德育活动的教育情境设置是否巧妙,直接关系到活动的开展效果。  相似文献   

8.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逐渐增多。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要求厉行勤俭节约。2013年2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要求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在建设节约型校园方面持之以恒,措施有力,成绩突出。本期,我们报道这所学校的典型经验,希望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经验,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勤俭节约教育,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9.
“厉行勤俭节约”绝不是放在口头上,要“全面纳入课堂教学”,落实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才能引导广大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0.
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秦儒家节俭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勤俭节约既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高校中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进行勤俭节约教育,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发扬传承,更是确保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一环。在新时代着力讲好思政课,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前提下,高校更应该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教育,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节俭观。  相似文献   

12.
勤俭节约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有助于治国安邦,也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继续响应国家加强勤俭节约教育的号召,针对当前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不强、节约能力缺乏、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导致铺张浪费等现象,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角度提出进一步充实勤俭节约的教学资源;从生态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三方面拓展勤俭节约的教育途径;通过家校合力进一步促进勤俭节约社会氛围的形成等方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教育。  相似文献   

13.
勤俭节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推进勤俭节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政课守正创新、培养国家栋梁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情怀培养、课程优化、教学创新、实践转化等路径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价值使命。基于此,介绍了勤俭节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背景,指出了勤俭节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索勤俭节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4.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在倡导"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和建设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会的今天,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相似文献   

15.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美德的体现。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广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一、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观念,投身节约实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适度和时尚的消费行为被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2月和3月,教育部先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教发[2013]4号)和《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展反对餐桌浪费专项行动的通知》(教发函[2013]29号)两个文件,对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做出了具体要求。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是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积极推进勤俭节约办教  相似文献   

17.
<正>勤俭节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有人类以来它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与发展。再富的豪门也要教育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老百姓更是把勤俭节约当成了传家之宝,一种美德佳话。勤俭节约也是世界性的话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享受到了高品位的现代生活。对于学生勤俭节约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在平时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一、不节约现象,每天都在校园内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和风气,已经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厉行勤俭节约"绝不是放在口头上,要"全面纳入课堂教学",落实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才能引导广大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让学生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一方面给孩子宣讲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从小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树立孩子的节俭意识,必须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入手,改变孩子错误的思想观念,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教育部下发通知,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倡导的勤俭节约精神,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精神资源。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勤俭节约精神,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勤俭美德、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培育大学生的勤俭节约精神,理应奉行节约资源、绿色生活,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学勤业、积极进取,节制欲望、精神富足的内涵要义,从课堂教学、劳动教育、网络育人等路径入手,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培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