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题解】阿房宫,秦宫名。《括地志》:“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今西安城西北约十公里的阿房村附近,当地人称郿坞岭。《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六年灭六国统一天下,“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六国的美人、珍宝都被掠进秦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就在“丰镐之间”“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  相似文献   

2.
一《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大郑宫。”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阈,秦徙都之”。秦国从何处徙都咸阳,此处没有明文记载。《史记·商君列传》载:“居三年,作为冀阈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这就明言秦国自雍直接徙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从此说者有:蔚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云:“前350年,秦自雍徙都咸阳。”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90页云:“这时秦国为了争取中原,图谋向东发展势力,把国都从雍迁…  相似文献   

3.
新玉门关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玉门关考李正宇一、故玉门关与新玉门关《汉书地理志》敦煌郡龙勒县班固注云“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史记·大宛列传》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玉门关在(龙勒)县西北一百十八里。”殿本《元和郡县图志》及《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俱同。敦煌石窟保...  相似文献   

4.
巍峨壮观的西汉陵群 西汉王朝,自高祖至平帝共历十一个皇帝,时经214年。他们君临天下的岁月,居处豪奢。死后人间威福虽已丧尽,但仍眷恋地上的富贵,于是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地宫。 西汉帝陵,就其布局而言,大体分为两大陵区。一为渭河北岸咸阳原帝陵区;一为京师东南白鹿原、杜东原帝陵区。葬于咸阳原区的帝陵有九座,西自兴平南位乡向东至高陵马家湾乡,绵延达百里之遥,一线排开,最西为武帝茂陵(今兴平豆马西北)、次昭帝平陵(今咸阳市南刘村东北)、成帝延陵(今咸阳市秦都区)、平帝康陵(今咸阳市大寨东村)、元帝渭陵(今咸阳…  相似文献   

5.
秦汉宜春宫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宜春宫《三辅黄图》卷四载:“《汉书》云:‘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昆吾……’”可知宜春宫是汉上林苑中重要宫苑。《三辅黄图》云:“宜春宫,本秦之离宫,在长安城东南杜县东,近下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汉书》、《通志》等同此。颜师古注云:“宜春本秦之离宫。”又《司马相如传》云“息宜春”,颜师古注云:“宜春,宫名,在杜县东,即今天曲江池,是其处也。”宜春宫是秦代离宫,秦代杜县为咸阳近郊县,县治在杜,即今西安南郊杜城。汉代杜县改称杜陵,移在杜  相似文献   

6.
古咸阳城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咸阳城遗址在汉长安城西北五里渭河北岸,不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牛羊村一带;唐宋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东郊任家嘴东南二三里的渭河滩中,不在市东北咸阳原下的摆旗寨一带。古代咸阳城两次西迁,都与渭水北移、驿道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一、《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的名称始见于后汉末年苟悦的《汉纪》的记载:“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发愤,遂著史记。……班彪子固……据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自高祖至孝武太初,以绍其后事。”  相似文献   

8.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注校改”)。屈先生《屈原氏族考》说此同,而谓朱熹驳王逸此说未为得,其云: 王逸《章句》中“受屈为卿”一句,世传诸本,“卿”上多一“客”字,“客”字乃是衍文,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之说,即无此字,是  相似文献   

9.
《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东海王国都城东瓯,刘宋裴《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今之永宁也。”唐人司马贞《索隐》引三国吴韦昭曰:“今永宁。”姚氏云:“瓯,水名。”《永嘉记》:“水出永宁山,行三十馀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史记》第九册,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 979- 2 980页)闽中郡治东冶,《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今建安侯官是。”《索隐》引徐广云:“本建安侯官是。…  相似文献   

10.
建安初年,曹操把汝南郡西部的阳安(在今河南确山县北二十余里古城)、朗陵(在今河南确山县西南三十五里)两县析出,设置阳安郡,郡治在朗陵。本文拟就曹操设置阳安郡的原因,阳安郡设置的时间,阳安郡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曹操设置阳安郡的原因 曹操设置阳安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没有记载,《魏书·李通传》称:建安初“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  相似文献   

11.
垓下大会战是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项羽、刘邦之间的最后决战,而以汉胜楚败告终。这次会战的战场垓下究竟在什么地方?历来说法不一,多数认为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似成定论。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另持一说:“按垓下是高岗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相接”(见《史记·项羽本纪》注)。真源县,唐置,即老子出生地的苦县,在今河南鹿邑县境。范文澜同志认为“按当时军事形势,应以在鹿邑县境为是”(《中国通史简编》修  相似文献   

12.
一 《文选》卷四十八《班固典引》: 永平十七年,……诏因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义)士也。 《后汉书·蔡邕传》: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汉记》卷十四: 上以迁欲沮贰师,为(李)陵游说。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叹,幽而发愤,遂著《史记》。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史通·探赜篇》: 迁之纰缪,其流甚多,……遭彼腐刑,怨刺孝武。 以上诸说,词异而意近,概言之,诸著者因太史公由李陵事而下蚕室,遂误以为太史公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旨在非贬孝武。当然,前贤依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篇对以上说法加以辨证,说明太史公是承其父淡临终之命而著《史记》的,亦即太史公著《史记》在前,而因李陵受刑,实乃远在其操笔撰史多年之后。至于《史记》是否“贬损当世”、“怨刺孝武”则皆以“良史实录”、“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而昭法式”的纯史观点加以诠释,而不再作深入的研读。于是师师相传,至于今日。  相似文献   

13.
兰陵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女,《金石萃编》卷五二有李义府撰《兰陵公主碑》,云:“公主讳淑,字丽贞,陇西狄道人也,高祖武皇帝之孙,太宗文皇帝之第十九女也……春秋卅二,以显庆四年(659年)八月□八日□疾薨于雍州万年县之干康里第……即以其年岁次己未十月辰朔廿九日□□迁窆于□陵。”《全唐文》卷一五三亦收此碑,但所记兰陵公主享年与卒年均与《金石萃编》不同,曰:“春秋(廿廿)二,以显庆三年(658年)八月□八日□疾薨于雍州万年县之平乐里第。”先考享年。据碑文,兰陵公主为唐太宗第十九女,但据《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传》,唐太宗二十一女,按排列顺序,兰陵公主为第十二女,对此分歧,这里不拟详考。但无论是第十二女还是第十九女,兰陵公主在唐太宗所有子女中间按长幼而论是居中或居末的,据此而论,《全唐文》所谓兰陵公主享年“春秋(廿廿)二”有如下问  相似文献   

14.
碣石之名,始见于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禹贡》载“碣石”一名有二处:“夹右碣石,入于河”及“太行、恒山至碣石,入于海。”笔者略述管见:虽“碣石”一名,实二地也。无棣大山《禹贡》云:“夹右碣石,入于河”。《史记·夏本纪》云:“夹右碣石,入于海”。二者所指“碣石”为同一座山体,即今无棣大山,昔称“碣石山”。此山位于今山东无  相似文献   

15.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秦朝的疆域》中,“万里长城”下有一则注:“秦修的长城有五千多公里,合华里一万多里长”。此说不确。《史记·匈奴列传》载:秦始皇“因边山险壍溪谷可缮者治之,走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括地志》:‘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东。”“万里长城”因之得名。秦“万余里”约合今多少里呢? 古今度量相差迥异。林剑鸣《秦史稿》第三百七十六页:秦度制进位一尺台今二十三点一厘米。则知秦时一米合今六十九点三厘米,一  相似文献   

16.
“殽之战”中言及秦国都城的位置,课本没有作注;“教参”所附“形势图”,以“咸阳”为秦都。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史记》上说秦国曾有六七个都城,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都,即“西”都、“雍”都和“咸阳”。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肴殳之战”所发生的秦穆公时期,秦国的都城在“雍”,即今天陕西省凤翔县境内。 1986年,考古学家在凤翔县城附近发掘出了“雍都秦公大墓”,印证了《史记》所载雍都位置的可靠性。秦穆公为了与晋国争夺中原的霸权地位,曾不顾大臣的反对,“劳师以袭远”,从吴中西部出兵,去攻打远在河南的郑国。在…  相似文献   

17.
魏绛(?——公元前510年),魏武子(名■)之孙,魏悼子(名佚)之子,谥为庄子,故又称魏庄子。其封地据《史记·魏世家》云:“魏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今山西芮城县北五里)。生悼子,悼子徙治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十六里)。生魏绎,魏绛事悼公,徙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魏绛的政治生涯是从晋悼公即位开始的。公元前573年正月,  相似文献   

18.
(一) 《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鬻熊之族曾参与周武王伐纣有功。《楚世家》又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于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绎为鬻熊曾孙。熊绎建都之丹阳当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境内荆山附近,乃沿用鬻熊丹阳旧名。鬻熊丹阳则在今河南浙川县境、丹江之阳(北岸)、丹江与其支流淅川汇合处。熊绎立国在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前期,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城西北纪山南,故又名纪郢或纪南城。春秋后期楚平王曾建别宫于纪南城东南、今江陵城东北,亦称郢。楚文王迁郢,约在元年(前689)。自熊绎至此,楚国建都丹阳约四百年左右,包括周共和后152年和共和前250年左  相似文献   

19.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阳(今河南省泌阳县西北)人。一曰顺阳(今河南省浙川县南)人。他约生于公元450年(宋元帝元嘉二十七年)。约卒于公元515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是南朝齐、梁时期有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一、范缜祖系范缜之祖可知者,最早为晋范晷。范晷字彦长,南阳顺阳入。少游清河(河北清河县),遂徙家侨居。范晷曾历官河内郡丞、侍御史、上谷太守、冯诩太守、凉、雍二州刺史。元康中(291—299年)加左将军。卒于官。再向上溯,只有春秋范蠡祖籍在浙川。《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引《正义》曰:“《会稽典录》云:…  相似文献   

20.
西汉十一个皇帝,其中有九个埋葬于咸阳北塬。西汉元帝以前,每筑一皇帝陵墓,即在陵侧置一县,令县民供奉园陵,称为陵县。其中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合称五陵,咸阳北塬也因此称做五陵塬。顺陵是唐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亦葬于咸阳北塬,与西汉帝陵处于同一地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周围有石人、石兽等石刻,其最为突出的是墓前青石雕刻的石狮和独角兽,表现了盛唐造型艺术的雄伟风格。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咸阳市对五陵塬区的开发十分重视,五陵塬旅游名胜风景区已初显端倪。资料来源:《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