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被动式和处置式是汉语中两种相互对立的句式,但"给"可以充任其中任何一种的语法标记词,甚至在一些歧义句中,它可以既表被动又表处置。"给"最初是表达给予义的动词,后来在适宜的句法环境中,随着动词词义虚化,经过重新分析,它就逐渐演变成被动或处置的语法标记。同时,"给"的语法化过程也符合"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  相似文献   

2.
“说”作为现代汉语最常见的言说义动词,由于语法化的原因,除表言说义之外“说”还有很多其他用法,有些代替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意向,有些成为意义较虚的连词成分,还有些已经成为一种话语标记,表示引述功能或者一种语气。本文在考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对言说性动词“说”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现象做出阐释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汉语时体标记“了”“着”的语义演变方向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关于时体标记“了”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完毕”义动词“了”、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关于时体标记“着”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附着、放置”义动词“着”和表持续的“着”、表进行的“着”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演变关系。汉语史的事实表明,“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1”以后进而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2”,但汉语中尚无充足的证据表明完成体标记“了2”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附着、放置”义的动词“著”同时虚化为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后两者之间存在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4.
枞阳方言中,来源于动词“遭受”义的被动标记“着”进一步虚化为表示“追悔”的话语标记,同时,其句法表现和人称限制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层次分析、句式变换、古代汉语语法及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指出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只能是含有“给予”义和“称说”义的动词,而有“获取”义的动词是不能带双宾语的。  相似文献   

6.
汉语方言中被动式和处置式的复合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汉语方言的被动式或处置式都使用由两个或者更多的语素构成的复合标记,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与该方言的语法特点密切相关的.它们的两种句式的标志往往是一致的,增加一方的标记形式长度可以消除表达歧义.在有复合标记的方言中,被动式的标记度一般高于处置式;这是由两种句式的语法地位不平衡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谈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层次分析、句式变换、古代汉语语法及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指出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只能是含有“给予”义和“称说”义的动词,而有“获取”义的动词是不能带双宾语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中的给予义动词发展出了被动标记的用法,有两条途径,一是给予义动词及其所构成的双宾语结构,首先演变为使役类结构,然后再由使役类结构进一步演变为被动式,即给予义动词经历了使役义动词这个中介才演变为被动式标记;二是给予义动词及其所构成的双宾语结构在语义和语法结构上同被动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直接发展为被动式,给予义动词也就演变为被动式标记。这两者的句法结构在表层上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具体的句法环境的差异才促使它们演化道路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汉语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不同词类在句子中的标记作用是不同的,介词可以成为汉语句式语义成分的标记,主要介引受事、施事、比较对象、条件、范围等.介词成为汉语句式标记是有成因的,一方面介词成为句式标记与其本身的原始义有关,汉语介词几乎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虚化为介词后,还或多或少保留着动词的语义遗迹.另一方面介词标记的使用与句式义表达需求有关系,为了使句式内部各要素之间实现和谐,更好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说话者常常使用介词标记.介词标记在构句时不仅要与句式语义相匹配,而且与句式语境密切相关.介词标记随着语言演变而发展变化,研究介词标记,既要进行静态考察,也要进行动态分析;既要进行历时考察,也要进行共时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汉语被动标记“吃”与“被”、“叫”、“让”、“给”等被动标记语音发展方向迥异,汉语方言和人类语言被动标记的共性也表明了“吃”在清代突然消失存在某种语音动因,这种语音动因体现了语音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制约和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