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只有到了新感觉派的出现,中国的都市文学才真正以令人震撼的面目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倏忽的都市生活是新感觉派追逐的目标,他们把它定格成变幻莫测的艺术画面;都市、都市经验、日本新感觉的影响对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抒写决定意义;都市成就了新感觉派,也毁掉了新感觉派.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3.
穆时英小说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架构作品的艺术空间,将现代派表现手法,与时代背景下的都市生活相契合,丰富了新感觉派都市文学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都市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化意义,认为新感觉派小说建立在上海现代性的文化形态上,其作品情节大都有男女聚散的模式,使人物带上了现代都市社会异质性与现时性特征,优秀作家则能将人物的现时性与历史性内容结合,写出完整的都市人历史。新感觉派经常描写人物被外在场景围困及骚扰下的瞬间心理,其艺术技巧的文化基础是人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压迫人则是这些技法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淋漓尽致地发挥新感觉文体,创造了特殊的修辞方式,通过物的生命化与人的物化,以动态的结构、蒙太奇式的时空叠舍交错、形式多样的通感,来表现都市的喧哗、金钱、性与罪恶。本文着重对穆时英都市小说的修辞艺术作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感觉派创作以其鲜明的都市性使其理所当然地被定位于都市文学之列,所以众多的研究者大都把目光投向其都市文化的探讨上.其实乡土情结也是新感觉派整体文化特性的一种不容忽略的存在,也就是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对新感觉派精神的制约.这种来自童年和乡土的记忆总是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着新感觉派所受到的都市压力.但是面对强大的都市文化精神的覆盖,这种乡土情结又显得相当脆弱.它其实只是新感觉派都市精神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把都市作为充满人格力量的对象来描写,不仅把都市作为作品人物活动的场所,而且借此表达他们的都市情愫。新感觉派对都市的感悟是复杂的,一方面展示出令人震撼的"都市奇观",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再现都市怪异不和谐的景象。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冲突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左翼作家与新感觉派作家都进行了上海的都市抒写,但由于他们的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其笔下的都市也迥然相异。当新感觉派表现中国现代城市社会的"风俗"的时候,左翼作家却表现发生在中国的政治风云的变幻;当新感觉派关注"人"与"都市"的关系时,左翼作家在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当新感觉派运用现代主义方法描写都市的变异的时候,左翼作家仍然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新感觉派的主观的心理分析与左翼作家的客观的社会分析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都市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富足的同时,也饱尝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寂寞苦闷。作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敏锐地体味到了现代都市中个体生命遭受的精神困境。现实家园与精神家园的缺失成为穆时英小说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