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早期对"天"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神灵、道德、自然之天三个层面。董仲舒视"天"为"百神之君",肯定"天"的至上神地位;王充提出"天者百神主也",视"天"为众神主宰。二者共同认定神灵之天相对于天地间一切的主宰地位。董仲舒认为人在受命于天的同时也从"天"那里获得仁德,现实政治层面的有关制度设计也取之于天;王充认为道德仁义是天道应有之义,人应戒慎恐惧、依仁义道德行事。他们共同肯定了道德之天的合理存在,并以此为人间政治、道德秩序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董仲舒认为自然运动具体展开为阴阳、四时、五行之气的流行,自然意义上天道的实际内容展现为阴阳、四时、五行的规律变化;王充认为"气"是天地的存在形态,天道运行亦即气化流行自然无为,风雨雷电等现象是阴阳之气自然流行的结果。二者对自然之天的观察共同着眼于阴阳气的大化流行。  相似文献   

2.
汉儒董仲舒博采儒、道、墨、法、阴阳诸家思想建构起以天、地、人、四时、阴阳、五行为主体内容的"天的哲学"体系,并在其"天的哲学"内部生发出以"天之道在生养"为主旨的"生"的哲学;以"天之道有序而时"为主旨的"时"的哲学;以"和者阴阳之平"为主旨的"和"的哲学;以"五行变救"为主旨的"顺"的哲学;以"人气调和而天地之化美"为主旨的"化"的哲学.董仲舒天地人一体互动影响的思维所包含的应时、和顺阴阳五行的自然倾向,为帮助我们消解面对当下自然生态问题所产生的困惑提供了一个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3.
《黄书》中的“气”既指天地死生之气,又指人体内阴阳合和生气。“合气”使人体内之气与天地之气交换,使男女阴阳之气相互交换、作用,并使人与神沟通,与“道”相合,达到长生不死之目的。其二,“气”使天地之气相往来的思想与八卦九宫四时五行等观念得以有机结合;“气”贯穿于过度仪式的始终,成为贯通天人的纽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叶适自然观强调"道在物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五行八卦,并把五行八卦归结为气,万物化生是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结果。叶适主张"极"是物自身的一种状态,否定"太极"的存在,叶适注重天人有别,倡导人类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适者得寿     
常言道:“适者得寿。”说明养生得长寿,“适”为大前提,即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并且时常保持身心舒泰。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和”、“顺”思想在养生中的体现和运用。首先,养生之“适”,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和合”的整体,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因而“生气通天”。如((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养生学吸收这一、思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即“天人一体”、“天人相应”。  相似文献   

6.
汉代《诗经》解释学与阴阳气论哲学、感应哲学密不可分。以汉儒解释《旱麓》《灵台》二诗诗句时所言君王"德及鸟兽鱼鳖"为例,其意义与《吕氏春秋》中言商汤"德及禽兽"而"网开一面"不同,非指君王某一具体行为惠及鸟兽,而是指在天地人同具阴阳之气的基础上,君王之德与自然之气同类相感,在此意义上泽及鸟兽鱼鳖。  相似文献   

7.
管窥和流观是建立在以气为本原,以阴阳为经,以五行为纬的时空一体宇宙的,是中国人观照和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他们渗透于中国山水诗画的创作和园林建造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尹湛纳希以气之流行、阴阳之循环、五行之相克相生的汉族古代哲学思想,解释宇宙万象,认为以天地、日月、星辰、万物所构成的宇宙自有其道,这就是和谐。所谓宇宙之道,包括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其中天道——和谐观,在尹湛纳希的文学创作中,逐步演变成了和谐、匀称、圆满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立志与梦想     
<正>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曹操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生自立志始,志当存高远。立志,即树立人生理想;笃志,即持之以恒去践行梦想。理想的光芒,激励着人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以梦为桨,百折不挠;以梦为帆,成就辉煌。  相似文献   

10.
受《周易》神秘文化影响,在中国哲学与诗学中,处处体现着"阴阳"交感生成思想。"阴阳"之气的氤氲化生被用以说明文学创作的生命意识、心物感应构成和以"气"为主的诗性思维特征。"气"可以说是古代诗学诗性感知的生命基础,从"气"这一概念入手研究中国诗学之生命意识与心物感应构成思想,对准确把握中国诗学核心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10-17
牟宗三将朱子的"心"理解为只是经验实然的"形下之气",非"道德本心",然而朱子曾说:"心比性微有迹,比气自然又灵""吾以心与理为一,彼(佛)以心与理为二耳。"此一"气之灵"的"本心"和"理"关系,虽不像陆王"心即理"那样近,但也可能不像牟宗三所说的那样远。唐君毅对此提供了不同看法,他对朱子"心"的诠释有前后期的变化,前期认为心属气,后期更重视心具理,从而提出朱子亦有"本心"涵义,并对"心为气之灵"说再诠释。  相似文献   

12.
"气"是《周易》的重要范畴。《周易》以阴气、阳气、阴阳相互转变为本,从本质上规定了"气"的内在存在性,所以《周易》中的"气"本身就是一个本体存在的元意识范畴,这也就规定和意味着"气"的美学意识和思维模式的初步形成。《周易》之"气"的美学意识和美学思维模式对我国古典文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周易》原典原貌追本溯源,重点对《经》中的阴阳和五行观念进行深入讨论;对原典的相关内容作了全面梳理。结论是:"刚柔相推之理"是易经的根本理论基础;"五行生克"观念也是原典的应有之意。但"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化实在是后世之功。以期为初学者入易学之门打一把"钥匙";为消除人们对《周易》的误会和为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做些努力。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在吸取先秦诸家人性论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纳入人性论体系之中,并明确地提出性情二元、性分三等的理论,从"天人"的角度肯定了"圣人之性"的神圣性,"中民之性"的待教性,以及"斗筲之性"的不可名性,为皇权教化提供了合理的统治依据,从而开创了以阴阳之气论人性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周易》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有着密切联系,正是以《周易》为基础,形成了成熟的阴阳学说和初步的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春秋繁露>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述应该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为系统、最为详尽的.通过宇宙观、世界观的建构,通过对阴、阳,五行及其与天、人关系的充分论证,董仲舒第一次把阴阳五行予以了哲学的提升.阴、阳之转移,有互不相同的基本轨迹.因此,阴、阳之位次也不相同.通常状态下,阴与阳不可能同时在一个时空点上俱在、并出.所以,阴阳不得俱出.阴阳之间,阴是阳之助,阳是岁之主.阳绝对尊于、高于,优越于阴.天道总以阴为权、以阳为经,并显经而隐权、先经而后权.但阴阳之间存在着一种"合别""中和"的关系.阴阳只有在中之居处才具有属于自己的开始和终结."中"是天下万物的真正归宿, "和"是天地世界所生所成的真实本然.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这里的"行",我们认为,应取"嫁"义.  相似文献   

18.
《易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太极拳运动的形成、发展、完善也同样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象思维模型是以"图"和"象"为思维工具,以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思维符号为基本结构来揭示、认知宇宙的普遍运动规律,成为太极拳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太极拳象思维模型的核心思维。本文从象思维、观物取象、太极阴阳、卦爻、五行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儒家哲学中,"气"是一不可轻忽之元素。以当代新儒家而言,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思维是道德实践源自本心自立道德法则,这样的思维必然肯定有一超越气、不受气影响且能妙运气之本体,此本体与气构成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层关系。唐君毅先生则不然。固然他对于心性论十分熟稔,但他也关注"气"之本质特性,因此其论点与他人大异其趣。唐先生在诠释张载的气论时,视气为形上之第一原理;但他在诠释程朱之理学时,气又成了必以理为主导的形而下之气。看似相反的两种见解,实则暗藏一致性的条理:事相之互为隐显即是气之流行之道。这实际是唐先生以通融的姿态解释张、朱二人之学,使这两种体系的理学圆转自如。  相似文献   

20.
范望由《太玄》提炼出了"家性"与"行数"两个词,其中"家性"主要指《太玄》首名的意涵,也包括玄首的阴阳刚柔之性及其五行属性,而"行数"则指《太玄》首赞之数与五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家性与行数作为解赞体例,使范注自具特色,可目为范望之太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