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瑞瑞 《天中学刊》2010,25(2):30-31
赵堡太极拳是太极拳的重要分支之一.赵堡太极拳强调追求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强调人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要不断开阔胸怀,平衡心态,开发智慧,提高修养,强健体魄.赵堡太极拳的这种理念,对于当今人们的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剑军 《考试周刊》2012,(16):104-104
在初中安排简化太极拳的教学中要先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这项运动的整体概念联系起来;太极拳运动的独特风格和技击攻防意义要向学生清楚讲解,让学生真正了解和喜欢太极拳运动。太极拳运动的"慢"不是没有"力"的道理应该向学生解释清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动作分解和示范讲解法,个别对待,运用分层教学法把动作一一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应该熟悉这项运动,让学生开心学习,让太极拳运动走进初中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3.
浅议技击性技术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寓技击技术于体育之中是武术教学的基本特点。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太极拳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由于动作精练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因此成为太极拳教学的首选套路。本文对如何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技击技术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展现太极拳的精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华武术的推广和普及,愈来愈多的人们都喜欢演练太极拳,但对太极拳的技击术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不少人以为太极拳的技击功效很差,更多的人对太极拳的技击术存在着神秘的看法。所以作者就技击术所遵循的客观运动规律和太极拳的技击术的力学依据略作介绍,希望爱好太极拳者能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太极拳的技击手法变化多端,笔者不可能做一手一手的介绍。因此本文只是担较为基本的几个要点根据个人体会做一些原则性说明。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在融合传统拳术、传统兵学、传统哲学、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技击思想体系,特别是《孙子兵法》对太极拳技击行为影响巨大。从兵学视角对太极拳技击中的"形"与"势"两大核心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太极拳技击之"形"包括上善若水、避实击虚、巧计动敌三个方面,"势"包括气势、形势、虚势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两大技击核心思想的分析,可以将更多的兵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融入拳法技击中,不断丰富太极拳技击体系,也可为中华武学与中华兵学的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永礼 《天中学刊》2001,16(5):121-121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 .它在中国古老传统思想薰陶下 ,以太极阴阳学说和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用以编制并指导拳架动作 .太极拳不仅具有武术的攻防技术 ,而且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 .1 太极拳的练习1.1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1)技击 .太极运动时要求贯穿阴阳相调 ,强调用意与贯串 ,形成内外合一、整体圆融精妙的高级技击功夫 ,做到动静相辅 ,松紧相成 ,虚实相克 ,刚柔相济 ,上下相随 ,左右相连 ,内外相合 ,前后相应等 .在太极技击中 ,都有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 ,后发制人 ,曲中求直 ,蓄而后发 ,引进放和出等克敌制胜的…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一项追求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自然、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讲究礼教性、教育性的文化活动;是净化广大青少年心灵,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手段。技击不仅仅是太极拳拳术运动的本质功能,也是太极拳文化思想的载体。了解太极拳的思想渊源,全面认识太极拳技击人文思想内涵,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校园传播太极拳文化视域,分析技击在传播、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之价值,为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太极拳对人体外部形态和人体器官生理指标的影响 ,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价值和延年益寿作用等方面对太极拳的健身功效进行研究 ,并对太极拳的技击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太极拳的机理以及太极拳独特的运动特点 ,分析了太极拳的疗病与健身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透射出人生哲理和道德光辉,具有东方民族体育的浓厚色彩。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独特的运动形式和理论特色进行研究梳理,阐释了太极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关系,认为太极拳以"圆"为核心的动作特点,是太极拳运动保持连绵不断的关键。太极拳以阴阳对立统一为整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在运动中以"刚柔相推"来反映太极拳"攻守进退之象",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双修、绵里藏针的武技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