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由于诚信观不强,平时荒废学业;还有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存在误区,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方面存在不足,考试组织不严密等原因。杜绝大学生作弊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规范考试程序;加强考试方式的改革,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考试作弊现象在社会各类考试中普遍存在,它是人类诚信缺失的一种体现。根据有关规定,学生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但不呵以勒令退学)。即使是对考试作弊者给予如此的严惩,每次期末考试作弊者从来没有消失过,反而近几年作弊现象更加猖獗,不但表现在作弊年龄低龄化、作弊手段呈多样化,而且作弊动机日益复杂。通过对46位考试作弊学生的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制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广泛运用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检查、总结。当前,考试作弊仍是大学生违纪现象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背离了考试目标,而且影响学校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生考试作弊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树立良好的学风,加强管理,制止学生考试作弊。  相似文献   

4.
诚信教育向来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备受教育工作者重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情况却不甚乐观。校园内学生说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开展和加强诚信教育,使诚信教育真正收到实效呢?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的严重关注。尽管学校用种种措施来严明考场纪律、制止作弊现象,但收效甚微。如何看待这个日益严重的学风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已成为教育系统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不同年段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研究,将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机加以比较,从而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以唤起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但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恰当等原因,对课堂学习兴趣不浓,致使高职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多发。虽然许多学校对这个现象都很重视,并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但考试作弊现象仍不能彻底杜绝。现在,高职学生的教学管理中,考试作弊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考试作弊虽然是学生的个人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校的教学秩序产生了干扰,甚至对学校的教学风气、学习风气的建设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诚信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预防和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是高校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从社会、学校、学生主、客观三方面进行考试作弊诱因分析,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也谈考试作弊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试作弊现象为各种考试之大忌,是各级各类学校较为突出的学风问题。它的蔓延,会极大地伤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地财坏校风,本就考试作弊现象的常见方式、种类、产生原因、危害性及消除的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使读对考试作弊现象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期共同关心这一社会现象,为逐步杜绝考试作弊现象,还考试之真面目尽一分力。  相似文献   

9.
从学生本位分析大学生作弊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是一种检查学生学习效采并监督学校教与学的方式.“作弊”却利用不正当手段,打破公平竞争,对学习风气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本文从学生本位的视角分析作弊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这种不良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考试作弊现象为各种考试之大忌,是各级各类学校较为突出的学风问题。它的蔓延,会极大地伤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地败坏校风。本文就考试作弊现象的常见方式、种类、产生原因、危害性及消除的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使读者对考试作弊现象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期共同关心这一社会现象,为逐步杜绝考试作弊现象,还考试之真面目尽一分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高校学生管理办法》的实施,在各校制定的新的《考试规则》中,有关考试违纪作弊的规定,不够全面与具体,以致产生了不少校内申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工作与学习。因此,有必要规范学校的考试管理,预防与及时制止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发生,维持正常的教学、考试秩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郑欣 《山东电大学报》2001,(2):44-44,46
考风是学风的重要内容 ,一个学校考风的好坏直接反映其学风的优劣。考风最能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 ,体现学校的形象和品位。因此 ,客观的分析考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制定加强考风考纪建设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几种常见手段随着国家对考试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学校考试制度的逐步完善 ,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 ,方法也越来越“巧妙”。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 ,考试前一段时间就开始动脑筋 ,寻找考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产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因素等两个方面的分析,深刻透析了当今社会、学校在组织考试中出现的与诚信背道而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提出了加强考试管理、学生诚信意识教育,教师将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现象,明确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从学生、监考教师和学校角度探寻其原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预防和治理大学生考试作弊,需多方面形成合力:加强诚信教育,减少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认同;提供学业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强化考试管理,加大监考力度;改革考试方式,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杨燕 《考试周刊》2011,(21):6-7
1.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近几年,我校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出现了考试作弊现象,学校对此给予了严厉的处理,但不少学生仍在考试时冒着被开除的风险继续作弊。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大量访谈,了解考试作弊行为及相关要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一些依据。2.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调查、访谈等方式研究考试作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大中专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大中专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仍然存在。最近,笔者对某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因考试作弊受到处分每年占学校对学生总处分的43%。一、作弊心理及表现1、侥幸心理。这些同学主要是为了蒙混过关。主要表现为“上次考试自己没有被抓着;考试顺利通过,这次也会”、“一个班级这么多人,就那么两个监考教师,怎么会抓着我?”等。2、虚荣心理。这些同学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在同学面前不丢脸”、“保持在班级中的地位”、“能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家里穷,父母又对我太好,考不好对不…  相似文献   

17.
浅议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及源头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期 ,我校连续发生三起考试作弊学生不服处理决定而引起的诉讼 ,使我们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近年来 ,教育部屡下通知 ,希望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阻止考试作弊之风的蔓延 ,各高校也加大了对考试作弊的惩处力度。但事实是作弊之风并未被完全遏制 ,有时还出现反弹 ,其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许多有识之士指出 :“考试作弊现象不禁止将是我们教育事业的一个很大的失败。”所以 ,杜绝考试作弊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杜绝和减少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应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考试作…  相似文献   

18.
作弊现象目前在大学生中相当常见,其主要包括考场违纪和考试作弊两种类型。为惩罚考试作弊行为,校方采取的最严厉的措施就是取消考试作弊学生的学位证(毕业时不授予该考试作弊学生相关学位证书),但是此种措施却引起被处分学生的异议。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学校有权直接取消作弊学生的学位证。而学校方面取消作弊学生学位证时的依据一般是援引该校校规中的具体条款。被取消获得学士学位证资格的学生与学校的争议也就集中在这里。文章主要对此相关法律问题和争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考试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了解教师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状况、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它对于促进教学管理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何种考试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考试作弊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有考试,就会有作弊".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既有平时不用功,成绩较差的学生,又有平时学习较努力,成绩较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2007,(12C):45-45
最近两天,天气渐冷,西安临潼区新丰中学却安排学生到操场上考试。记者亲眼目睹了600多名高二的学生趴在凳子上进行露天考试的情境,因为天气冷,很多学生都带着手套答卷。面对家长的质疑,校方的解释是。除了学校现在的条件比较简陋外,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学生考试作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