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俊丽 《现代语文》2007,(1):117-117
鉴赏古代诗歌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笔者经过数年教学实践,认为“读”与“悟”最为重要。现详述如下:一、通过读获得整体感知“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  相似文献   

2.
试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文论中,对诗歌“味”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南朝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说法触及到诗歌创作中如何超越形式层面而追寻更深层的意蕴问题,但其论述仍不够全面。而真正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唐代的司空图,他在其诗论中提出了“韵味说”。对此二人关于诗歌“味”的探讨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味”这个古典文论中的诗歌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3.
诗歌何以要“鉴赏”而非“阅读”?这是因为我们的古典诗词乃人间大美.是高超神远的艺术。若说“阅读”诗.这简直是对美的亵读!所以我说鉴赏才是我们读诗的根本所在.也是终极性的目的。那么.在古代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环节呢?且待我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4.
黄国华 《考试周刊》2011,(45):35-36
随着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古典诗歌鉴赏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作者认为诵读是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古典诗歌教学应"读占鳌头",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四味"——情味、意味、韵味和美味。  相似文献   

5.
谈“含蓄”     
讲究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一贯思想,“含蓄”的基本特点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说.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并不直接形诸文字.而是见于言外,通过间接方式委婉传达出来的。有丰富的弦外音.味外味,这就是含蓄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朗读是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并进行二度创作,进而培养语感,提高感受和领悟能力。讲究声韵、平仄、节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显著特征。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就深得诵读的深味,他指出:“大抵学古文,必要放声疾读,祗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曾国藩读诗更是“高声朗读,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古典诗歌的朗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读出节奏。胡适《谈新诗》中说:“诗的音节全靠两个重要分子:一是语气的节奏,二是句内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谐。”一首乐谱需要节奏统一…  相似文献   

7.
胡家忠 《现代语文》2006,(4):100-101
古人说:“诗言志。”读诗除了审美之外,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落在读“志”上,一首诗读不读得懂,关键还是看“志”读不读得懂,本试图以“五个引导”来谈谈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力求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准确而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旨,也算是“授之以渔”吧。  相似文献   

8.
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今天,我们需要从古典诗歌的长河中,采之珍品,润泽心田;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诗、读诗,传承诗歌文化基因。因此,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篇目增多了不少。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中,鉴赏古代诗歌也成了必考题。我们在读古典诗词时,通过抓住诗歌中的人物,分析其形象,联系其遭际,还原其生活,可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讲究起、承、转、合。所谓“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展开;“转”,就是从另外的角度切入;“合”,就是合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1.
2 0世纪 2 0年代的诗歌 ,创造了“太阳”意象 ,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 ,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不会写诗。但我喜欢读诗,喜欢充分享受读诗过程中的快乐。往往读着读着,仿佛就有无数小精灵在心头嬉戏着,跳跃着。我总以为儿童在诗一般富于幻想的金色童年里,应该读诗,读儿童诗,为诗意人生打造底本。记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说过:“儿童的生命是梦想的、象征的.每一个儿童都是充满活力、幻想与梦想的生命个体。而儿童诗这样的文学样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儿童心灵的游戏.是潜意识的活动,是精神的自由创造,它们有梦想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第一印象”,是对诗情的直觉感受阶段,它常常会接触到诗歌的个性特点和新鲜之处;但直觉欣赏还不能全部把握作品的感情底蕴,有时直觉欣赏也会出现偏差。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画有初观平淡,久视神明者为上乘;有入眼似佳,转视无意者。”读诗与观画一样,也有初读没有准确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和优劣的情况。所以,欣赏诗歌应该十分重视“第一印象”的感受,但又不能满足于“第一印象”感受,而应该将欣赏伸向深化,进行深层次的美学鉴赏。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初中“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由“浅读”到“思读”到“精读”的教学实践过程的一个良好契机和开端。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逐层、深入阅读小说,掌握小说阅读应该具备的知识,将个人的阅读感悟转化成自己的人生成长经验,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教师也应该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改进教法、丰富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周韫 《广东教育》2009,(11):33-35
[诗歌与诗歌形象] 高尔基曾说过:“在诗歌作品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鉴赏古典诗歌亦当如是。的确,诗歌因形象思维尽显风流,诗人借诗歌形象抒情言志。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6.
<正>一、现代诗歌的教学困境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难题。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属于诗的年龄的青少年不愿读诗,也读不懂,这是何等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构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对话式教学”。  相似文献   

18.
央视举办的CCTV“大红鹰”杯全国相声大赛在对演员基础知识测试中,出现了“呆板”一词,演员认读为“呆(dai)板”。对此,观众发生争执,年大者说应读“呆(ai)板”,不能读“呆(dai)板”。现就读的中小学生则说应该读“呆(dai)板”,不能读“呆(ai)板”。各持己见,  相似文献   

19.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人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读者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诗眼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化渊源乃中国古典学的古典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