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学生只有敢问、善问、会问,才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种难以解决呶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教学的核心,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提出、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如何激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呢?下面我大家交流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科学史上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开始的。那么做为教师如何激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我们老师不断探索、实践。本文是我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那么做为教师如何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以便与广大的同仁们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要想真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这一精神。必须加强教学预案设计的研究,真正带着学生意识走进教材,怀揣课程意识走出教材,彻底改革教材研究的传统方法,创造性地落实用教材教的目标任务。笔者在这一方面作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探究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而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任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养成思维惰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就结合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节的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2008,(5):5-5
素质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能让学生边学边思考,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最终走出文本,把思维带到生活。但是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要防止和杜绝“伪问题”的出现。有的教师喜欢问“好不好啊”,“对不对啊”,学生则作“好”与“对”的回答。或者是这样的提问:“海燕怎么飞啊”,学生则回答“高傲地飞”;“远远的街灯怎么样啦”,“明了”。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也不能让学生学到什么。如果是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那么更应该注意提问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毕业实习前进行“预实习”。为了消除学生初次走出校园的恐怖心理,我们一般安排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组织“预实习”。预实习我们一般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进行。走进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工作内容以及存在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辛冬妹 《江西教育》2002,(17):17-17
暮春时节,笔者来到宜春市示范初中、万载县潭埠初中采访,但见宽敞的操场四周,绿化带郁郁葱葱,花草相映成画,馨香沁人心脾。校长廖洪兵领着笔者一路看,一边介绍营造校园优美环境的“背景新闻”。1998年,该校从抓养成教育入手,努力探索农村初中德育之路。刚开始时,他们把培养学生“爱班”的意识作为重点课题,动员学生讲台上摆一盆鲜花,敬老师一杯热茶,让老师和学生走进教室,有如走进温馨的家。“爱班”行动,有如春雨润物,深入学生的灵魂。学校政教处的潘老师告诉笔者,爱班行动,后来直接转化成了爱校行动。比如:操场边上…  相似文献   

10.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新“课标”确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放手让学生走出本,走进生活,去主动地学习、探究、体验。但是,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走出本,他们能走多远?走进生活不会蒙头转向吗?课程改革既然是一场“校园革命”,总得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斟酌再三,我决定以人教皈语第八册《鲸》这篇说明的教学,来尝试一下“放手”的滋味。  相似文献   

11.
唐有泉 《云南教育》2004,(28):35-3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安排“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的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观察思考,启发创造灵感;通过发明创造,激发创造意识;通过写作练笔,提高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孙蓉 《考试周刊》2011,(24):98-98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是学生自身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引发学生内在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线是一串串的“问题”。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相似文献   

13.
“521”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结合学校“优教优学”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所提出的,旨在让“每个学生走进高校,让每个优生走进名校,让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一个探索与实践。一一、、教教学学模模式式简简介介“521”课堂教学模式是“五环节、二载体、一活动”的简称,五环节指的是先学后教、问题引导、精讲精炼、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能力,能帮助低年级学生跳出文字的局限,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感悟力。要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家庭成长生活;走出课本,走进学校学习生活;走出课本,走进社会见闻。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校从1998学年起,开展了“自主教育”课题研究。四年来,在德育方面,我们探索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简称“三自一参”)的试验研究。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一、引导学生“参政”、“议政”,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必须弘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鼓励学生“参政”、“议政”,从制度上保证学生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和学生商量班里的事。班内活动不只是班主任说了算,而是由班委会研究决定、贯彻执行;校长和学生会干部商讨学校的事,公布校长…  相似文献   

16.
要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那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那更是难上加难。广州市新穗学校就是这样一所专门招收12—17周岁行为偏差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矫正的特殊学校,学校在多年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探索中形成了“日记教育”这样一种传统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7.
邓志伟 《广西教育》2014,(17):18-19
作为贵港市教育示范窗口学校,新世纪学校秉承“让学校成为师生向往的成长乐园”的办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学校推行的培育“五个好学生”特色课程文化建设,包括“身体好、写字好、口才好、合作好、读书好”五个方面。如何将“好身体”与“阳光体育”结合起来,多维度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荆州高新区学校立足校情、学情,深入研究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努力探索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构建了以“同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开展了与之相应的“同伴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生活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当下,创新作为时代主题而存在早已无可厚非。在学校环境内部,如何改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走出“填鸭式”误区,让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汤明芙 《小学语文教学》2009,(6):F0003-F0003
南京市三牌楼小学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青春的探索气息,让这所江苏省实验小学精神焕发、生气勃勃。学校以质量求发展,以科研促发展,力争让学生“勤学、乐学、会学、博学”,让教师“教研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教研化”一探索之风盛行于学校的角角落落,也走进了课堂,走进了三牌楼小学每一个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