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无不体现出人生价值的毁灭。“克夫克子”的祥林嫂就具体体现了鲁迅作品的悲剧性艺术特色。本文以鲁迅先生悲剧的创作体现了悲剧观念为立论根据,通过鲁迅所描写的祥林嫂所具有的“可贵之处”及其毁灭的具体分析,得出了祥林嫂的悲剧,印证了鲁迅所谓“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创作悲剧的契机。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有着中华民族种种的传统美德:善良、友善、勤劳。但这些美德并没有给她换来做人的基本权利。相反,她的这些美德却被封建礼教击得粉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毁灭了。封建礼教的戕害,造成了祥林嫂的婚姻悲剧,而婚姻悲剧叉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塑造的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中.祥林嫂是其中之一,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既是个人悲剧又是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塑造的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中.祥林嫂是其中之一,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既是个人悲剧又是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5.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她勤劳、善良、正直、本分,可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由人变成了鬼,然后在人群中消失。鲁迅先生借祥林嫂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读《祝福》我们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潸然泪下,却也为她那难能可贵的本能的反抗意识高声赞叹。也许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一声炮响,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6.
高明 《语文天地》2011,(4):13-1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亍,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集中在“祝福”这个特定环境里;并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细读《祝福》,不难发现,小说冠以“祝福”这个标题,不仅是为了创造特定的环境,渲染某种气氛,更因为它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悲剧的历史正是在一次次的祝福中渐次展现的。  相似文献   

9.
《祝福》起于“况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人物形象,说明鲁迅对人物伤痕的描写既写出了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性格,又通过人物与伤痕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伤痕正是人物心灵创伤和民族劣根性的双重象征,鲁迅正是要时时揭出伤痕,揭出社会的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白雪 《学语文》2004,(11):1-4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集中在“祝福”这个特定环境里;并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惨 命运及其社会根源。细读《祝福》,不难发现,小说冠以“祝福”这个标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四种权力”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的意见提出不同的见解,结合对《祝福》的具体分析,指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不是别的,而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文章借此还指出在研究或教学鲁迅作品时,要实事求是,要注意其前期与后期的界限和差别。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丈夫死了以后,祥林嫂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  相似文献   

14.
“死”是一个灰色的字眼,令人忌讳和恐惧。但在文学大师们的笔下,“死”却能传达出丰富的情韵和异常的神采来。他们作品中的“死”或寄寓深意,或凸现性格,或传递哲理,或昭示主题,给我们带来了迷人的审美世界。祥林嫂、夏瑜之死:鲁迅以死亡寄托控诉和警示《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悲剧小说,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把祥林嫂的“死”摆在她悲惨一生的开头来叙述,叙写她在新年人们祝福的时候惨死在雪地上,以控诉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鲁迅在描写祥林嫂之死的过程中,首先成功地描写了置祥林嫂于死地的鲁镇这个典型环境。辛亥革命虽已过去多年,但…  相似文献   

15.
王涛 《语文天地》2009,(7):36-37
众所周知,《祝福》是鲁迅小说的名篇.祥林嫂则是其核心人物。在小说中。祥林嫂悲剧性的一生。印证了中国传统礼教虚伪、腐朽以及吃人的本质。毫无疑问。祥林嫂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作者却是用“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祝福”的描写作为一种习俗,过大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祝福”。“祝福”的仪式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用“牲醴和香烟”祭祀“天神”和“祖宗”,以祈求来年的幸福。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典型环境,而且也留下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烙印。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这些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人们的风俗习惯依旧,思想意识依旧,也即封建迷信思想…  相似文献   

17.
抓住最原始、最细小的问题,随机应变.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转变到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敢于批判、标新立异.是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学生提出“祥林嫂的身价”问题。王老师马上改变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找出课中的相关数据,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师生真切体会到了祥林嫂卑微的社会地位和其悲剧的社会根源。学生提出祥林嫂的伤疤,老师又适时引出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的伤疤问题,直至揭示出伤疤的象征意义。在这堂课上,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也是共同的探讨、合作。也许学生的回答有漏洞。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积极探索,成为思、做、评的主体。他们学会了怎样读鲁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对于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悲剧人物祥林嫂,人们都特别强调说,她是由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压迫死的。此说并不十分恰当。祥林嫂是一个多重悲剧的人物。她生活在封建宗法思想统治之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四权”的迫害,但更主要的、对其命运起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笔下两个悲剧人物阿Q和祥林嫂都有着传统美德--忍辱,但他们忍的形式、内涵存在巨大差别.  相似文献   

20.
“能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不仅是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水浒传》的赞誉,同时也是先生自己在语言上刻意求工的准则。有人曾“设想”,倘若将“质朴狡猾的阿Q”“忠厚老实的闰土”“细脚伶仃的杨二嫂”“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语颇错杂无伦次的‘狂人’”“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虚伪冷酷的鲁四老爷”“杀人不眨眼的康大叔”等人物邀到一起开个“座谈会”,无需他人介绍或自报家门,闻者就会准确无误地辨出每个人来。他们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于眼前,强烈地感染每一个人。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会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