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教育中的"证书项目"以及"联合学位项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具有典型性。其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机制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解决复杂的社会及科研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及转换能力为基本宗旨;以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研究项目和方向为基本路径;以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跨学科师资配备及跨学科提供课程作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支撑机制。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上述特征,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应以尊重学生学习自由为理念,以复杂议题为依托,通过自主开发跨学科学位和跨学科项目、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制建设、"多学科"与"大跨度"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整合、"高标准"和"全渗透"的跨学科科研训练切实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探讨我国博士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对全国48所研究生院8064名在校博士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博士课程设置应至少遵循强调研究方法训练、与研究方向相结合以及强调应用知识能力三种取向。然而,现实中博士生课程仍与硕士课程有较多或非常多重复,在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和研究方法课程量上存在明显不足;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前沿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比重有待提升;课程设置体现出较大的学校与学科差异。研究认为,应激发博士生主体意识,鼓励博士生参与课程建设;明晰本硕博课程的层次性,提高课程衔接度;适当扩大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增加前沿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比重,实现不同学校和学科博士课程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 373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围绕跨学科培养环境、跨学科投入和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博士生对跨学科资源和跨学科课程的满意度较低,对导师跨学科培养的满意度较高,博士生自身的跨学科投入不足,其跨学科技能和反思性行为水平进步空间较大。跨学科投入在跨学科资源和博士生跨学科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跨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能力之间以及导师跨学科培养与跨学科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跨学科背景增强了跨学科课程及跨学科投入对博士生跨学科能力的促进作用,削弱了跨学科资源及导师跨学科培养对跨学科能力的预测效应。基于此,培养单位应努力创设良好的跨学科培养环境,适当提升博士生的跨学科投入,并根据博士生的跨学科背景完善跨学科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美国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划分跨学科研究生核心能力的五个维度阐述相应的培养途径,包括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学习社群、建设跨学科研究团队、完善跨学科导师组制和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等。研究发现:IGERT项目是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围绕有潜力的跨学科研究生组织师资和其他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的跨学科身份认同。这为我国高校在强调“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的背景下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词典学研究的发展,国内外高校都开始招收词典学研究生,很多高校开设了词典学课程,但关于词典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介绍国外几所高校的词典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和课程设置情况,以便为我国开展词典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2010-2014年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趋势与所毕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并对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访谈,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于"自主创业"与"企事业单位",大多数毕业生对现阶段工作不满意,表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分析发现,如果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一致,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高;如不一致,则满意度低;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相比,对工作的满意度高,但是用人单位对跨专业学生的满意度低;就业去向为"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2006年至今,课程设置的类型没有明显变化,依然将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之间课程总学分设置差异不显著,但部分体育类院校选修课所占比重要明显高于师范类院校,各校在科研及统计学方面课程设置比例较低。分析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毕业生就业趋势、社会需求与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存在冲突,就业趋势、岗位技能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冲突,跨专业学生的能力特征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冲突。针对这些冲突,提出契合路向为: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调整,由以前的为高校培养教学、训练和科研人才转向中小学以及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增大选修课程比重,实行跨学科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上注重提升学生教学能力,并强化考核效度;培养单位要注重导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初中物理教育新课标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物理教师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意识与能力,才能够较好保证学科教学成效。本文先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师跨学科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明确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原因的基础上,从构建跨学科教育的课程观念、关注物理教学中的跨学科问题、在生活中提高跨学科素养、组织开展跨学科培训、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初中物理教师跨学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阐述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一是要深化跨学科教育理论认识,将传统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二是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通识+跨学科"教育,开展经管大类培养、"金融+X"交叉培养、复合型专业培养;三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推进"跨学科(专业)课程优化+小班化研讨式教学+综合实践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训练"四大改革;四是完善政策制度,为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分析外语类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现有课程设置的优点及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势和经验,提出针对外语类跨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麻省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工程教育跨学科课程的建设,把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伦理道德规范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工程师作为发展工程教育的目标,并通过建设一流人文社科课程、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跨学科师生团队等途径实现上述目标。麻省理工学院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强化跨学科课程建设观念;突出人文课程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重视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的平台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建设正在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工程教育应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驱动,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跨学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针对跨学科课...  相似文献   

12.
对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进行了总结和介绍,按照“如何做研究-研究选题-研究方法-成果展示”四个步骤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提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引入《Transportation Seminar》、学科交叉培养、出国交流、课程设置和面对面讨论5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讨论,以期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对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及课堂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并以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介绍我国应用型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对比中美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特点,提出我国计算机研究生教育应该在交叉学科协同培养模式下,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应用能力,提高我国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健康产业大专业平台是成都学院六大教学平台之一。如何实现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培养适合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平台建设的核心任务。要通过创新课程结构体系,形成"平台+模块"的模式,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彰显健康产业大专业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教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文章对杜克大学重要发展战略与创新举措进行收集整理,提炼出杜克大学历时30年(1988—2018年)的跨学科教学战略进行分析,以此探索对世界一流大学教学质量提升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举措与核心内容。研究发现,杜克大学的教育质量优势在于其最持久的成功和最令人振奋的创新,来自其跨学科构思、培育和执行的理念,秉持这一理念,杜克大学不断从搭建平台、创新模式等多个方面完善跨学科教学战略,并持续细化与深入跨学科教学的具体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杜克大学的跨学科教学框架日趋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17.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禹筱元  罗颖  董先明 《高教论坛》2010,(1):23-25,39
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材料化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面对学科间交叉融合日益密切的时代特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分析了特色行业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意义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特色大学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举措:以优势学科为主体,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与行业结合紧密和特色学科的优...  相似文献   

19.
The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s which prepare students to conceptualize the application of their research in clinical settings continues to grow. Though several programs have been cultivated to address this need, demand still outweighs supply. The following describes a curriculum developed with the intent of incorporating medical knowledge into a PhD 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ment of this Molecular Medicine program by the Cleveland Clinic Lerner College of Medicine in collaboration with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was funded by 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Med into Grad" initiative. The core curriculum of this program begins with a foundation in Human Physiology and Disease course in which anatomy faculty introduce students to a basic overview of gross anatom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is course is followed by five fundamental basic science courses, a composite course focusing on principle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 a course on laboratory techniques and three, 12-week research rotations. In the second year of the program, students begin their dissertation research, complete their qualifying examination, and partake in an individually tailored Clinical Experience course.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s like this provide another venue for faculty in anatomical sciences to help aspiring translational scientists relate basic science knowledge to human pathophysiology and health.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graduate learning outcomes including content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writing, teamwork, quantitative skills, and ethical thinking in two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One university has a traditional discipline-orientated curriculum and the other,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in the entry semester of first year. The Science Students Skills Inventory asked students (n?=?613) in first and final years to rate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graduate learning outcomes within the programme; how much they improved their graduate learning outcomes throughout their undergraduate science programme; how much they saw learning outcomes included in the programme; and how confident they were about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A framework of progressi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as adopted to interpret results.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oriented degree programme reported higher perceptions of scientific content knowledge and ethical thinking while students from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indicated higher perceptions of oral 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clude ensuring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from first to third years, a need for enhanced focus on scientific ethics, and career opportunities from first year onwa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