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历来是一切文学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近年来越来越被大众看好的电视新闻节目其实也是一样,它同样面临着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这一追求。契诃夫说“:必须把生活写得跟原来面目一样,把人写得跟原来面目一样而不是捏造出来。”高尔基说得更为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2.
王乾荣 《传媒》2002,(3):17-18
有一种德国产高级小轿车,可能在二三十年前吧,我们把它译作“本茨”。这玩意儿对那时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后来不知哪位高人将它改译成“奔驰”,音义兼顾,颇为传神。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富有了,“奔驰”也源源不断地涌入国门,但对芸芸众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神话。高官另说;民间人士,一年挣不下一百多万元,“奔驰”大约是不会“奔”到他家  相似文献   

3.
田园 《今传媒》2006,(12):57
做了驻站记者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者都称做“无冕  相似文献   

4.
“鸳鸯蝴蝶派”是我国文坛自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夕,绵延三四十年,并曾大显其辉煌的一个文学流派,但在过去一直受文学界、评论界的漠视。蔑视、非议乃至排斥,说它“驱青年于妇女醇酒之中’,“堕落于男女兽窟”(守常<晨钟>之使命》,把它完全等同于“色情“垃圾。建国后,所有现代文学史著作,包括一些高校中文系的讲授稿,仍然对它弃而不顾,偶一触及也都是严厉抨击,全盘否定,这实在很不公允。高尔基说:文学是一扇窗户,它能让人们看到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时至今日,我们该对“鸳鸯蝴蝶派”有个客观的、理智的、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5.
张茂华 《大观周刊》2013,(4):224-224
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自己认识到的有关思想品德教学的理论用形象生动的手段展现出现,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结合,保证最佳效果,这便形成了思想品德教学中艺术。  相似文献   

6.
哲人有言,假使一只蚂蚁在苹果上跑来跑去,没有什么所得,它对苹果发生不了兴趣,但如果它咬破了一点皮,就尝到了甜头。要是把我们的记者比做蚂蚁,那么,群众生活就是又大又甜的苹果;谁想撰写新闻精品,就只有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新闻,记者只要沉下去,就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新闻界老前辈谈新闻工作的体会,我印象最深的有五句名言: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范敬宜同志说,陌生地方新闻多。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安岗同志说,脚底板下出新闻。经济日报总编辑庹…  相似文献   

7.
每年8月底、9月初,在大批度假的法国人回到工作岗位、学生重新回到课堂的时候,文学也随之回来了.这就是法国人爱说的"rentré e litté raire",胡小跃先生就曾把它译为"文学书潮",这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8.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把它称之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的观点蔚为流行。《对“第四媒介说”的再质疑》一文对“第四媒介”这一提法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挖掘和理性思考,指出在我国流行的“第四媒介说”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论文缩微     
《新闻前哨》2004,(8):79-79
用新闻的眼光 看新闻摄影 赵力军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承认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手段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却又把它归类到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这种观点在新闻摄影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人在进行新闻摄影采访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艺术创作的手段,把新闻采访当作了艺术创作。用艺术的眼光看新闻摄影,就能将普通的生活形象转化成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这似乎是新闻摄影记  相似文献   

10.
辛朕伟 《声屏世界》2013,(7):173-175
艺术追求真实与自然,技术追求难度与专攻。相对于对企业气质的塑造,公关的艺术是忽略公关的存在,公关不再是一份工作,它体现着企业的经营价值。把技术运用到娴熟于心而非常人所及的境界,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在营销传播领域,公关的艺术就是塑造一个企业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何以言之呢?艺术和技术首先存在应用态度的区别,可以说,技术是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使得损失最小化,而艺术的优越在于它对完美有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常规问题的发生。艺术追求真实与自然,技术追求难度与专攻。  相似文献   

11.
几个月前,笔者常听到一些朋友反映,说他们的手机上老是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算命短信,这令他们十分不快。可是近一段时间,笔者打开电视机,居然在某电视台的荧屏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广告:“姓名能揭示你的命运,把你的姓名发短信到:移动用户######,联通用户######,就能预测你的前程与命运,每条2元。已成功接收十条。”当笔者问朋友是否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算命广告时,朋友们则苦笑地说,这样的广告早就在很多家电视上播过呢。笔者听后真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毋庸置疑,姓名学是一门伪科学,是一种纯粹的文化糟粕,可是它现在竟然出现在以传播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2.
假如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再会”与“再见”都不是句子,也不是词组,而仅仅是个无多大差别的同义词。但它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在不同人那里,却可用有声语言的不同艺术技巧,表现出细微而丰富的不同思想感情。 若单就这两个词的有声语言的语调和停顿而言,也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中央电视台张悦主持的《为您服务》节目,她的“再会”一词就说的颇有诗意,耐人寻味。“这次节目就到这儿了”,“下次节目再会”。它的读音听来好象都是轻声,甜甜的。特别是“了”字,轻轻一带。因此,作为听众的我们,心中不由的产生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  相似文献   

13.
“荒诞”指的是不真实,不近情理,荒诞不经之谓也。说到源头,它并非从西方传入的新概念,干宝的《搜神记》可称之为荒诞的鼻祖了。叙事本身的荒诞包括两个方面:所叙之事本身的荒诞以及叙事方式的荒诞。《搜神记》倾向于前者,说到后者,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想到的是后现代。就戏剧而言,人们往往把荒诞与《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椅子》等联系在一起。有此先入之见,所以才有人指责魏明伦的荒诞川剧不够正统,不够荒诞。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过年都喜欢在自家门窗上贴上吉利画和字,我小时看见人们在门窗上贴“福”字都是正着贴的,现在时兴倒着贴。我向人请教他们为什么倒着贴,答曰:“现在人家都这样贴,意思是福到了。”我挺纳闷,那不明明是把“福”像倒脏水一样倒掉了,或是把“福”打倒了吗?这不等于说一个好朋友到你家来,正着走不行,非要倒过来头朝下、脚朝上,用两只手走路才能进你的家门吗?这可能吗?这样,你虽心想吉利,实际却是大不吉利呀!这件事很小,但是它却反映了我们有的人在思维上的误区。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糊里糊涂听从一些歪理去做一些…  相似文献   

15.
人常说:“字是读书人的门面。”苏轼甚至说过“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的话。如今社会发展了,知识门类多,内容广,人们用于习字的时间远比古人少得多。于是,对古老的方块字的书写,除少数人把它当作一门艺术而勤学苦练外,多数人但求字写得“堪用”即可。这自然无可厚非。问题是有的人把“堪用”的标准降得很低,只求自己看得懂,甚至有时连自己都认不清,这就不妥了。  相似文献   

16.
"两会"报道年年做,今年如何谱新篇?有人说,中央台去年三月的全国"两会"报道变化最大。这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延时(30秒)播出人大政协十多个代表团审议讨论政府报告的实况,原生态的直播揭开了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内幕"。它具有首开先河的象征意义。有人又说,中央台新闻频道今年一月推出的《直通地方两会》专题是个创新,它第一次把我们的视角引领到了地方"两会"上,以报道、阐述等多种手段,集中、详实地反映了我国的人大、政协制度。这两次报道是200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前奏,它对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7.
出版中心的夜班工作被叫作"新闻终端",可以说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新闻出版环节更贴切、更符合实际的一种诠释,也是对夜班工作理解的进化和深化. 这个叫好法,就好在它把人们通常理解的采编、出版是前方和后方的关系,拉得的更近、更紧了.  相似文献   

18.
一摄影艺术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科学手段所规定的纪实性。有人把摄影艺术称为科学艺术,也有人把它称为纪实艺术,不无道理。可以说,没有纪实性,摄影就不成其为摄影,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与价值。具体可视形象的纪实,是摄影艺术能够自立于艺术之林的  相似文献   

19.
电影史研究的唯杰作传统,已经习惯于把文革电影看作是破坏的时期、倒退的时期、黑暗的时期。然而,传播学视角所关注的却不是电影在艺术上的惨痛教训和发展上的种种恶果,而是电影传播独特的现象和问题。文革电影构成中国电影传播一个奇观的时代。它从早期对十七年电影的禁止传播到样板戏电影的独占银幕,再到后期观众对阴谋电影的错位反应,都在表明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因此,它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一样,也具有社会公共领域的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于鸣镝 《图书馆学刊》2007,29(1):1-1,27
一 哲学是透视学。凡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看不清楚的领域。恰恰是哲学王国的固有版图。这就意味着,每当图书馆学现有理论不能对图书馆学界内的现象或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或说明的时候,这件事情本身就表明了图书馆学已经在向哲学发出一种求援信号。因为哲学拥有思想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能观察的范围,可以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对任何事物都具有深邃的“穿透力”,能够帮助人们把问题内部的本质看得清清楚楚,也能把问题说的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