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新文学倡导者胡适的白话诗“一颗星儿》在上海“小报之王”《晶报》首发,引发该报一场有关新诗的论争,这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发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佐以《小日报》上新发现的材料,考证《一颗星儿》确由胡适本人供稿且由《晶报》首发;同时以《晶报》“毛瑟架”栏新诗论争为线索,通过对论争双方话语的考掘,探讨“五四”至1920年代初“新”“旧”文学场域间的文化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胡适是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产生的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鲁迅与胡适对文学本质、创作方法、文学发展等方面的论述简单地比较:一是试图找出新文学发轫时的理论图景,二是探讨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 2 1世纪 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 ,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 ,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 ,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革命的进步的文学总是在同反动的落后的文学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的。“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艺思想方面的主要战线有两条:一是跟新文学的正面敌人封建复古派的斗争,一是跟新文学统一战线的右翼、后来分裂出去的买办文人胡适派的斗争。这两条战线,都跟当时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斗争息息相关。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五四”以前是第一阶段。首先打出复古旗号反对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林纾。林纾早年用文言文译介了不少西方小说,有一点名气。他自附于桐城派,属于钱玄同斥骂的“桐城谬种”。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刚发表,他就写了《论古文之不当废》来反对,可又讲不出道理,只道:“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癖也。”胡适在《寄陈独秀》中讥讽他说:“林先生为古  相似文献   

5.
1918年12月7日,周作人 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人的文学》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基础。但在大陆以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人的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1975至1977年间,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和美国学者夏志清关于“人的文学”观念展开了一场讨论和交流,两位学者议论的焦点以及从中浮现出的问题,其实普遍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中。这一场论争同时也为我们今天重新思考“文学”以及“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21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理论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胡适的“白话文学正宗说”的文学史意义和对政治与文学关系中的鲁迅文学姿态的阐释,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民间性立场及其价值取向,即白话文学主流地位的确立和民间知识者个人主场的建立,不仅是重写了中国文学史,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知识者的价值观立场的重建。这也可被视作是“五四”新文学的最重要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9.
新文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说法很不一致。这种情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也表明了新文学自身的复杂性。 “五四”时期,一些人以为所谓新文学,无非就是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胡适说:“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傅斯年说得更明白:“新文学就是白话文学。”但是,胡适本人又写了《白话文学史》,论证中国从来就有白话文学,如元人戏曲,明清小说……等。按其本意无非是说,白话文学是古已有之的,不必莫名惊诧。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出来了:历来的白话文学是不是新文学呢?  相似文献   

10.
194 7-1 94 8年间 ,发生在台湾文学界的关于“新写实主义”论争 ,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皇民化”殖民文化的历史清算。陈映真、曾健民发掘、整理并出版一批资料 ,以历史的本来面目与现实会面。从中可以看到 :新写实主义的理论原则 ,是和批判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由毛泽东提出和确定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中国文学的创作原则相一致的 ;每一个参与论争的人都毫无疑义地肯定 ,从领土所属到文化精神 ,到文学发展之路 ,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论争中 ,两岸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议题 ,许多参与者都发表了见解 ,两岸作家积极地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场论争对继承祖国五四新文学传统 ,继承台湾日据时期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和确立台湾文学的发展方向 ,有着根本性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所提倡并发扬的白话文学开创了我国文学的新纪要。从小习读古文的胡适,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并非一味的拒抗,在他的白话诗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余韵。但另一方面,有着丰富西洋文化的胡适也同样受着海外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诗词又作了巨大的创新尝试。文章主要从胡适早期白话诗所受的传统影响和他在西方诗歌的形式的感悟下对古典诗歌所作的创新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胡适白话诗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威对胡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对胡适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对胡适文学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杜威的“经验美学”思想强化和充实了胡适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胡适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讲求真实,要有经验做底子,他不否认作者的合理想象,但坚决反对凭空虚构。二是使胡适的文学思想呈现出自由主义文学的倾向和风格,主要表现为倡导自由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品格,关注自由主义观念与文学创作的结合,坚持文艺创作的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本文系统地论述了胡适的文学观,并从几方面论述了其文学观的两重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文学理论方面,他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论短篇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启蒙读本,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44作产生了渗透、影响的作用。鲁迅1919年亦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可谓最符合胡适短篇小说理论的典范文本,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匠心独运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6.
崇扬科学是胡适基本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胡适尤其通过他的学术研究,比如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来倡导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胡适对传统文学的研究包含重要的文学批评。连同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和其他专门的文学批评整体来看,其文学批评具有相应的科学品格,可以说是一种科学批评。胡适的文学批评,强调文学形式,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注重语言、叙事和结构方面;同时也讲内容,并进行客观的阐释。内容阐释注意作者和时代问题。进而,在形式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公正评价。胡适的文学批评同他的科学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他的科学思想的一部分。胡适对文学的科学批评,对未来的中国文学批评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与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文学进化论的宣扬者,但他们对于进化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阐述视角、表现特征和理论渊源。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侧重于文学形式,认为文学进化实质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周作人认为文学进化应当更突出内容和思想的革新,落脚点在"人"上。胡适文学进化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历史"的观念,突出逻辑上的"前因后果"关系,这种实证的思维方式是胡适论证其文学形式变革的思想内核;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论聚焦于"生物",他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等,都是从生物本体出发的。胡适的文学进化观源自杜威的实验主义,带有浓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更接近于斯宾塞等人的社会进化理论;周作人从生物层面阐释"人的文学",则更接近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另外,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观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吸收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上三方面差异,导致"五四"时期胡适与周作人文学观、思想观的部分错位与分歧。  相似文献   

18.
进化论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之一。青年时代的胡适不仅通过严复的翻译、梁启超等的著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还继承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哲学中朴素的进化论思想。胡适用进化的方法去思考、去研究中国文字和文学问题,并以中西文学史上的文学进化为根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相关主张。同时,他还以创作实践—白话新诗《尝试集》证明了自己的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以白话文学为正宗,不仅颠覆了一个旧的世界,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适应并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然,胡适将进化论借用在文学上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有着庸俗化、机械化等弊端。  相似文献   

19.
由于胡适在其著述中并没有确认新诗理论与意象派诗歌的渊源关系(只承认两者有相似之处),其《谈新诗》中的诗学主张也并没有与意象派的"六条"完全对应,因此,关于胡适的新诗是否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的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争议的根源大概在于对胡适受西方诗歌资源影响的程度及胡适接受影响的方式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其实胡适对西方文学资源的接受是偏取的和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和整体的。这种偏取的接受方式服务于其白话诗(新诗)创建的阶段性任务,符合胡适对中西诗歌发展历程的认识以及对中西文学传统进行会通的目的。对西方诗歌资源进行偏取的客观事实,可能正是胡适没有直接承认其新诗理论(甚至可以扩大到胡适文学思想的全部)受到某个具体文学流派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文学理论方面,他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论短篇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启蒙读本,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渗透、影响的作用。鲁迅1919年亦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可谓最符合胡适短篇小说理论的典范文本,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匠心独运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