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04年高三复习中,学生在做课本上的两道题时意外地出现了大面积出错的现象,从而折射出了高三复习中存在的盲区。先看这两道题:  相似文献   

2.
面对这样的数学作业赵老师在批改数学作业时,有两个学生的作业使她吃惊。这两个学生的作业都有错误,10道题错了两道,但其中一个学生成绩一直优良,作业很少出错;而另一个学生平时成绩较差,题目很少答  相似文献   

3.
我们农材小学教师调动频繁,所任的科目也是经常变换的,很难为学生打下系统牢固的知识基础。一般学生都不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很低。特别是两种量比较的应用题,学生更是模糊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我编了一组不同类型的两种量比较的系列题让学生练习,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系列题共分四组: (一) 被比量是已知的加减法习题①小华做了300道题,小明比小华多做50道,小明做了多少道题? ②小华做了300道题,小明比小华少做50道,小明做了多少道题?  相似文献   

4.
工程问题的教学,我自以为过关了.不料,在一次含两道工程问题的考试中,我教的学生只有三人解对了这两道题目.这一情况令我大吃一惊!学生的错误情况大致如下:题1.一件工作,甲工人独做,?小时完成;乙工人独做,6小时完成.若两人合做,几个时可以完成?这道题绝大部分学生将其列式成"1÷(? ?)",极个别的甚至还列成了"1÷(? 6)".这反映绝大多数学生虽能写出乙工人的工作效率为  相似文献   

5.
2010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第二十届天原杯)复赛试题,第四大题为两道计算题,这两道计算题有一定的特色,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读者会从下面解析过程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6.
2008年河北省两道中考探究题,一道源于课本,一道源于生活,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标多本”下的新高考,试题情境的创新成为各地命题的重要突破点,它对学生的分析理解、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材料分析判断和材料分析论证题体现了这些高考命题的测量优势。今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20道选择题,除两题外,其余全是材料分析判断。其中,有三道试题实际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或学生对教材中的图片知识重视的程度。在对刚毕业的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的学生调查中发现,这三道题恰恰就是他们在解题中最难把握的,尤其是对两道战争形势图的情境解读题,错误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时会忽视学生的解题错误.两位教师对同一道题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演绎出课堂的不同效果.本文结合两位教师对这道题的两种不同的教法,浅谈教师对学生解题出错的处理方法和一些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9.
关于两道试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看题目,会误以为这两道题是同一类题,所以如果上述题目同时出现时,学生很容易发生只做前面一题,后面一题跟着写答案的情况.其实这两道题的答案分别是A、C.仔细研究上述两道题目,会发现这两道题有一个显著的差别,题目1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相交,而在题目2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相离,这就导致了点P的轨迹的不同.根据这两道题目,笔者研究了当两圆的位置关系不同时,点P的轨迹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本文开始,请先来看一个简单的案例。这是发生在我和我的一位学生之间的一个小故事。他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2 2=4及2 2 2 2 2 2=12之后,我让他比较第一道题与第二道题的区别。他发现了第一道题有两个加数,而第二道题有六个加数。接着又出了一道题:2 2 2 2 2 2 2  相似文献   

11.
陈穆 《物理教师》2012,(2):65-66
笔者在最近的期末测试中,批阅两道"力电"综合题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单从两道题的最终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一样,但当仔细检查学生的解答过程时,则惊讶地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某种巧合而出现了一种极其隐蔽的错误,让笔者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辅导学生复习电磁场内容时,特意编制了以下两道例题:  相似文献   

13.
本课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一次体会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间的联系,能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在进行多角度观察中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好书——《道乐吉学习方法》(包括初中生版、高中生版、大学生版三种)。 《道乐吉学习方法》共分两编:上编为道乐吉解题方法,下编为道乐吉读听记考方法。在上编“道乐吉解题方法”中,  相似文献   

15.
1.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初步学会看一幅图可以列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道相应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正>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百分数单元教学之后,配套的补充习题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小芳用3分钟做了48道口算题,做错了5道。小力用5分钟做了70道题,做错了9道。谁的口算正确率高一些?"本题对学生的知识考查点有两个,第一是检验学生的抗干扰能力,看看学生能否排除本题中与最后的问题正确率计算无关的数据;第二则是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如何计算正确率以及他们能否正确计算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这样两道题:132×21和231×12,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很快算出了得数,都是2772。师: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与积,你有什么发现?生:哦,我发现啦!它们因数的几个数字正好颠倒过来,132变成了231,21变成了12。  相似文献   

18.
<正> 在2004年高三复习中,学生在做课本上的两道题时意外地出现了大面积出错的现象,从而折射出了高三复习中存在的盲区。先看这两道题: 例1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促进作用如图1  相似文献   

19.
<正>【课前分析】为了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了解学生对于“包含除”和“等分除”两种除法模型的认知程度,我们对已学过除法的45名三年级学生进行后测,后测题目如下:请你用48÷6=8这个除法算式编2个数学故事。后测结果显示:67%的学生编出了两道等分除的故事,15%的学生编出了两道包含除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认识平行”是在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教材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是认识“平行线”,教材联系生活情境,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不相交,再由两条直线不相交,理解“平行”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第二道例题是教学画平行线,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出画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的方法。镇江市孙敏娟老师和赣榆县武传刚等老师的两篇“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都准确理解了教材例题的编排意图,制订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并能基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