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桂北平话中的被动标记形式多样,从语义类型上说主要有"遭受"义、"给予"义、"容许"义三类;这些被动标记的语法化层次也不全一样,"被"、"着"的语法化层次最高.  相似文献   

2.
巴东方言中的被动标记有三个,"把被""等被""着被",它们分别来源于"给予义"动词、"致使义"动词和"遭受义"动词。从认知的视角看,"把被"是从施事和受事的关系角度诠释(construal)被动事件,"等被"从施事者的角度诠释被动事件,"着被"从受事者的角度诠释被动事件。  相似文献   

3.
"被"字句按照标记度大小可以分为无标记"被"字句和有标记"被"字句。这种标记性不仅体现在句法上,也体现在语义和语用上。"被"字句(A被B+VP)句法标记度大小取决于"A""B"和"VP"三个成分:当A为原型受事、B为原型施事、VP为二价或三价动作动词时,"被"字句是无标记的,其句式语义为"施受/被动关系"。随着句式标记度的提高,A不再是原型受事,B也不再是原型施事,此时VP往往为心理动词或性状谓词,句式语义强调的是"使因—结果"。像"被授予"类承赐型"被"字句和"被自杀"类新兴"被"字式,它们都属于高标记的"被"字句,这些句式中不再凸显"施受/被动关系"和"使因—结果"语义,转而凸显的是一种情态语用义,表达主观态度、价值或情感。"被"字句并不是历来被认为的"一个特殊句式",而是一组具有共性特征的句式的集合。标记度的引入解决了以往关于"被"字句句式语义的纷争。  相似文献   

4.
在"他还(只)是个孩子"中,"孩子"并不是词典中的释义,而是出现了语义泛化现象,"纯洁""需保护""不成熟"等新义被激发。这些新义的激发和"孩子"自身[+年龄小]的语义特征有关。同时,也和"还""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化评价意义有关。在关联理论的作用下,新义得以被激发和理解。而和"孩子"有着近义关系的"儿童""小孩"因为语义特征少于"孩子",使用频率不高,没有产生相同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的分工较为明确,"把"的"给"义隐匿,"给"表示"交付;送与;使对方得到"这一语义得到凸显,为主要的语义特征。古汉语中,语言文字常有一字多义现象,"把"字自带"给"义,而"给"字鲜有"给"义。  相似文献   

6.
以介词“连”为标记的句式,是汉语一种特殊的句式,形成了独特的框式结构“连……都/也/还……”。“连”具有介引功能,引进强调对象,形成了五种结构模式。对这五种结构模式进行详细描写,既分析了句式形成的限制条件,又归纳了构句的规律,探讨了“连”字句的理据性。不同语境下的“连”字句的情景语义是不同的,可以把“连”字句的情景语义归纳为五种类型:强调义、隐含比较义、包括义、极性义、推测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连”字句的形式,也要重视“连”字句的情景语义,这样才有利于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连”字句。  相似文献   

7.
王琼 《现代语文》2007,(8):45-47
《水浒全传》(下称"水浒")①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蒙"字式、"教(叫)"字式、"与"字式、"给"字式等.这些被动句式分属三种不同的类型:"被、吃、蒙"属于第一类,被动标记是由"遭受""蒙受"义的动词演变来的;"教(叫)"属于第二类,被动标记是由使役义动词演变来的;"与、给"属于第三类,被动标记是由给与义动词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8.
"捱"和"给"是永福官话中两个多功能的常用词。"捱"和"给"都可作动词、情态副词和介词;"捱"和"给"都可以充当被动标记,被动标记"捱"来源于表示遭受义的动词,被动标记"给"来源于给与义动词。  相似文献   

9.
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视角全面探讨"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就结构而言,"爱V不V"是由"如果爱V就V,如果不爱V就不V"紧缩而成的固定格式;就意义而言,"爱V不V"构式的语义具有多义性,具体包括"选择义"和"否定义"。基于"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分析,在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构式意识,处理语言现象时突出构式义的阐释和挖掘语言结构的深层次规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准确运用汉语的各种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0.
典型处置式的主要的语法意义仍然是"处置"。非典型处置式的语法意义则并非如此:致使义处置式的语法意义是"致使",遭受义处置式表达的是"遭受(损失、不幸、不如意)"的语义。它们的来源不同,意义有别。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