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宇联,亦称缺如联、藏字联,即在联语中故意略去一些需要突出的字,含蓄地传达言外之意。隐字联手法奇特,语言生动,读之往往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2.
所谓“隐字联”,就是隐去联中的关键字,而把成语典故、古人名句融入联中,既含而不露,又使人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张宇 《语文知识》2004,(7):13-13
对联中有一种既集古人名句,又隐去关键字词的.即所谓集句隐字联。这种对联具有双重技巧,制作难度比一般集句联要大.但它饶有兴趣,备受人们青睐。  相似文献   

4.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是过去的一位穷文人贴过的一副对联:此联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中藏去"一"和"十"两字,影射"缺衣少食",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是以前人们常用来讽刺奸臣坏蛋的对联。此联上句隐"八"字,意为"忘八";下句隐"耻"字,暗指"无耻"。  相似文献   

5.
张果老爷爷讲故事的时间又到了,小朋友们快坐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说一段隐字联巧骂袁世凯的故事。什么叫隐字联呢?估计好多小朋友都不知道。别急,听完故事你就明白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相似文献   

6.
嵌字联摭谈     
嵌字联是对联的形式之一,起源于人雅士的口头戏谑和字游戏,萌芽于晋代,兴起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延续至现代。嵌字联按其嵌字方式可分为整嵌和分嵌2类。嵌字联广泛应用于唱酬赠答、自勉题赠、谐谑讽刺、婚丧寿诞、楼台胜迹、铺肆百业和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对联的出句和对句,多为两字以上,其中以五字和七字的对联居多,一字联则是字数最少的对联,属对联园地中的珍品。一字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对得工巧却很不容易。[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苦”字的联语更是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如:  相似文献   

9.
一字妙联     
刘炜 《老年教育》2010,(1):38-38
清代咸丰年间,有人出一上联求对,联中仅一“墨”字。不少人遂以“笔、纸、砚、书”等字应对,却均不是佳对。惟一人以“泉”字应对,被公推为最佳下联,流传至今。这副“一字联”写出来就是:  相似文献   

10.
张晓天 《初中生》2003,(14):34-36
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有一种独特的“添字联”,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现撷出几联,共同欣赏。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年幼时聪慧过人,再加上父亲苏洵的调教,熟读了不少诗  相似文献   

11.
添字联拾趣     
李春碧 《高中生》2013,(6):58-58
所谓添字联,是指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增添字词形成的一种变体联。这种变体联在内容和意境上与原联有极大反差,颇具意趣,使人读后忍俊不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曾撰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人指点,在上下联前面各添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2.
蒋华 《高中生》2012,(5):57-57
析字联把能进行拆分拼合的汉字与富有民族特色的对联融为一体,显得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寻味。精彩的析字联意趣横生、内涵丰富.在给人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启迪人们去思考,增知益智,别有一番韵味!  相似文献   

13.
在第9期我们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种议论文的入门样式——六字联珠式。有些同学在初步练习后提出了一些问题,本期将推荐六字联珠式的更多例文,使大家看到这种结构样式运用的普遍性;并根据提出的问题,结合例文作分析解答。  相似文献   

14.
从语文教学应用的出发点看,常用多音字的最大范围为400字左右,内容大致有七类;高考总复习对象约为其中200字,主要集中于后四类。“以字为本,系联词语”是对多音字和一般字词教学都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项基本原理。多音字中尚存在若干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5.
《并音连声字学集要》是一部明代韵书,历史上对《字学集要》进行过具体研究的学者并不多,且已有研究多采用传统的系联法。根据《字学集要》所用反切大多承袭《韵学集成》的特点,系联法并非研究《字学集要》最合理方法。基于此,分析《字学集要》的研究现状与意义,思考相关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我国汉字文化的游艺性,使字(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所作的诗与联称为“回文诗”与“回文联”。这种诗联无论顺读、倒读,文字一样,文句通顺,可谓是我国诗联苑中的奇葩。史上不乏构思奇特、组合巧妙的回文诗联,读来别有情趣。  相似文献   

17.
闲读杂书,见一首《典故杂吟》的小诗,短短四联,竟然巧妙地运用了20个成语典故,其音韵和谐、对仗工稳、语意畅达,并无刻意雕琢的痕迹。特别是把一些四字格成语,按着人们习惯上简缩为复音词的方式巧妙地化人诗中,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说文解字》中的直训释字跟踪查询,将其释字与被释字系联起来,可以串为甲→乙→丙→丁的形成或交叉组合的形式,看起来词义应该是一致的,而实际上直训系联起来的一组词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关系。直训系联起来,有明义与显示作用,了解古人用字情况,明确词义的类别归属,反映词义的文化内涵,揭示多义词的意义层次和层次间的关系,表明递训字之间的意义关系和词义网络。从此可以悟出许慎对这些字之间复杂关系及其联系的理解。作为古代经学大师,他的训解方式和思路及其对词义之间关系的理解极有代表性。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我们理解古书和古训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所谓"隐字联",就是隐去联中的关键字,而把成语典故、古人名句融入联中,既含而不露,又使人一目了然。明朝冯梦龙著述的《古今谭概》中,记载着这样一则隐字联故事:一士人家贫,为挚友祝寿,无  相似文献   

20.
<正>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年少聪颖,广读诗书,自以为博学多才,于是在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不料某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捧书登门"求教"。苏轼接过书卷,一番审视也只能识其一二,顿觉无地自容,老翁见状,拍拍其肩,含笑不语,苏轼哪里还顾得上矜持?连忙执笔在原联上各添二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尔后,苏轼常以此自勉,终成一代学问大家。明初大学士解缙自幼即有"神童"之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