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对象,不同的意象能传达不同的感情,《花间集》中充斥着繁多的意象,其中的"泪"意象也被花间诸贤不厌其烦地使用着。《花间集》中的"泪"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入探寻其内涵,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花间词作。本文将从"泪"意象、"泪"意象的内涵以及"泪"意象的运作等几个方面对《花间集》中"泪"意象进行多角度探究。  相似文献   

2.
穆时英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三部小说集里塑造了"跳舞场"与"后花园"两大意象。这两重意象代表了"都市/现代"与"田园/传统",纷杂交错地出现在小说文本中,体现了穆时英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奇异碰撞:一方面,作家展示都市人在"跳舞场"中的狂欢与孤独。另一方面,作家无法为人物在以舞场为代表的都市找到精神出路,只得转而建立一个与世无争的"后花园"。除此之外,现代派种种技巧的自如挥洒与古典意象的时时闪现,也显示出作家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交锋。  相似文献   

3.
<正>《湘夫人》中的意象很丰富,对后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以香草美人借喻理想追求的创造性运用和以"秋风""木叶"渲染气氛和心境的巧妙性构思,成为后世诗人竞相摹仿的范本。对意象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湘夫人》中的"麋鹿""蛟龙""九嶷"三个意象不太常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它们该作何解呢?这三个意象分别出自"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这两个句  相似文献   

4.
《所罗门之歌》中"飞翔"意象一直备受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然而除了"飞翔"意象之外,作者托尼·莫里森构建了磅礴的意象体系,尤为"花""树"为甚,这些意象揭示了女性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艰辛命运,透视出很强的女性化话语。  相似文献   

5.
"意象"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范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长河中,渗透着"意象"美感,音乐论著从《乐记》到《溪山琴况》都蕴含着"意象"美学,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中活音和带腔音等技法的运用,都是"意象"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独特的艺术表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文论家都以草木意象来说明、解释文学理论问题,其中,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尤为典型。《文心雕龙》遍及文学理论中的创作、鉴赏及文学观念等各方面,具有体系性,体现出强大的理论意义。草木意象作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抒发、赏析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刘勰通过"草木意向"分析了《文心雕龙》中"情"—"物"—"采"的关系,通过"草木意象"探讨"文原于道""经典学习"及"继承和革新"诸多重要问题,为此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作出了理论性的奠基。  相似文献   

7.
琵琶作为一种与燕乐有密切关系的弹拔乐器,它对词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宋词中存在着大量的"琵琶",这既包括一些琵琶意象,也包括对琵琶本身的描写以及与琵琶有关的词调。对《全宋词》中的"琵琶"进行了简略的分类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宋词中存在着大量琵琶意象的原因,以及与唐诗中的琵琶意象相比,宋词中琵琶意象细腻婉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梧桐意象、梧桐·雨的组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然综观晚唐五代词作,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则是第一次成功运用"梧桐·夜雨"意象入词的典范,它对后世词作泛用"梧桐·夜雨"意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雨"作为一个古典意象,绵延不断地滋润着中国文坛数千年。先秦是诗歌起源时期,雨作为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渐渐地走入诗文世界,并被赋予了多重文化和文学意蕴,为其独立审美内涵在后世被发现奠定了基础,此时先后出现了卜辞、神话传说、《诗经》及《楚辞》,立足于此四种文学作品中有关于"雨"的记载,发掘出其内在联系,将先秦时期古典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雨"勾连成一体,解读出"雨"意象的发展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10.
对《花间集》中的"窗"意象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花间集》中的"窗",从空间上来说可分为窗内与窗外。就时间而言,《花间集》中的"窗"又有白天黑夜之分。通过窗户看到的景物,会因为人们心情的多变,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自古咏"芭蕉"的文学作品涌现不断,而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算得上是较为出色的。关于《未展芭蕉》在古书中的记载,不同的典籍在用字上略有出入。试图通过对"芭蕉"题材和意象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梳理,来领略"芭蕉"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形态美、意境美、情思美;并通过对《未展芭蕉》的简单分析,从格律和整体诗意上把握"坼"和"拆"在此诗中的运用,以此来体会全诗的朦胧意境和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12.
《住在火里的人》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马纳瓦卡"小说的第三部。小说中的"火"象意象具有双重象征含义:一是小说中的童谣所象征的充满痛苦煎熬的现实困境,令人想要逃脱又深感无力。二是小说中喻指的《金枝》中的神话学意象,在"火"的困境中只要保有檞寄生这一核心,便不会被火毁灭。"火"的意象层次丰富地展现了斯泰西的个人追寻和成长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和"生存"这两大主题的一贯关注。  相似文献   

13.
"桑"在《诗经·国风》中反复出现,部分篇目中"桑"单指自然界的植物;也有一些具备了"意象"特征,暗含着主观的"意"和某些隐秘的意义,属于意象范畴。具体来讲,国风中的"桑"意象义涵有两层:一是象征义,具有象征性的"桑"意象储存并积淀了乡里之思、男女情爱等社会内容,其象征意义源于对社和社树的崇拜。二是引申义,国风部分篇目中"桑"意象逐渐专指男女情爱。综合而言,"桑"意象先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存在,在原始宗教意识的观照下形成,而不同于造景抒情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4.
"火"及火意象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被赋予了种种情绪、气氛及至主人公命运的深层次内涵,本文将从愤怒之火、爱情之火、温暖之火、生命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为了表达"精神瘫痪"的这一主题,乔伊斯采用几乎贯穿小说中的每个句子和情节,准确地反映出小说的主题,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涵。而在小说众多的意象中,"逃离"意象则贯穿小说中所描绘的童年、青少年和成年阶段。本文着重解析了"逃离"意象在小说中的体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16.
"笛声"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当代作家刘醒龙在其长篇小说《天行者》中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在他笔下,"笛声"被赋予多重的情感内涵:或是乡村启蒙的坚守;或是纯粹情感的诉求;或是现实体制的讽喻。透过刘醒龙笔下的"笛声"意象,既可以窥探出中国乡村民办教师的生存遭际和精神困境,又可以展现作者对乡村精神启蒙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7.
"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形式,《红楼梦》这部集大成的小说丰富并深化了"水"意象的内涵。本文从水同女儿、水同清浊和水同爱情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红楼梦》中的"水"意象,说明这一意象小说构思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对"吃人"现象的描写屡见不鲜,近年来对"吃人"意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芥川龙之介的《河童》和大冈升平的《野火》中都出现了对"吃人"的描写,而两部作品的写作目的,特别是批判对象的不同,使得其中的"吃人"意象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对两部作品中的该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吃人"意象。  相似文献   

19.
"得意忘象"是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魏晋时的王弼在阐释《周易》的意象理论时提出来的。它强调在审美的至高境界中忘掉传达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忘掉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界限,完全陶醉于艺术形象所描绘的整体意境当中。  相似文献   

20.
<正>意象,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和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意象的"意"是包孕在"象"中的,是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