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普及处于国际前沿的科学知识图谱与科学计量学方法,应广大学术同行学者和学生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信息-科学-经济计量实验室(WISE LAB)、  相似文献   

2.
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则渊 《科学学研究》2012,30(4):481-486
 科学论文生产与科学合作规模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科学生产力与科研生产关系的互动作用。本文作者回顾了在指导博士生在这一领域选题进行学位论文研究中,意外发现了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这一现象当时博士生的研究已经显示出来却尚未完全意识到。之后,WISE实验室部分成员采用威布尔分布和核心密度估计两种概率密度函数,对WOS数据库中的核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微生物学和纳米科技等学科若干年度的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合作规模(人数)与论文数量关系的密度分布曲线,证实了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的存在。最后,提出了全面探索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与定律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WIS发展综述     
张树良 《情报科学》2007,25(7):1099-1102
本文从WISE国际会议、WIS的服务及其性能、WIS的交流模式与技术以及系统开发与管理等不同角度探讨了WIS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WIS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李睿 《情报杂志》2008,27(5):164-166
在陈述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MLIS教育的学位名称、教学内容、就业接口建设、WISE联盟教学、就业跟踪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与多国MLIS教育的对比,分析了新西兰MLIS教育的先进性所在和可借鉴之处,从而提出了对我国LIS教育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5.
《金秋科苑》2012,(21):107-108
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以下简称WISE)发现数百万个超大质量黑洞以及大量新星系,其中包括迄今为止发现的亮度最大的星系。这些星系环境极端,放射出红外线,被称之为“炙热的尘埃遮蔽星系”。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10月31日,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主办,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WISE实验室、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刘则渊科学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分会场顺利召开。在长达9个小时的在线会议中,来自国内学界近200位专家学者在云端相聚,共同感念刘则渊教授这位中国科学学的重要坚守者和开拓者,阐释他的科学学思想,感受他独特的学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吴志美.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和WISE公司工作两年半,1985年5月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作,198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为主任研究员,2001年以后为首席研究员.曾担任国家863-317主题计划第一届多媒体终端专业专家组组长、中国邮政总局科技委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8.
1915年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大型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新闻是其科学传播的重要形式。为顺应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科学》在19卷第1期上发表社论《科学今后之动向》,宣告它的正式改版。改版后,《科学》中的科学新闻变化颇多:科学新闻数量增多、比重上升;科学新闻来源更加广泛;科学新闻始设分类专栏;逐渐由科普文章蜕变为科学新闻;科学新闻通俗性有了一定改善。而且,《科学》开始凸显出自身的特色:报道涉及学科范围广泛;科学家成为报道主角之一;重视对国内科学传播活动的报道;题材内容兼容并蓄,雅俗能赏;语言客观准确、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9.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0.
幼儿科学教育如何生活化?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教育,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二、科学教育应符合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年龄特征,提高科学教育有效性;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鼓励幼儿的猜测,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四、科学教育活动中应倡导师幼互动。  相似文献   

11.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快提升我省公民科学素质,2017年以来,江苏省科协持续组织开展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今年大赛的主题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活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五四运动又赋予“科学”和“民主”新的内涵。这一历史过程与陈独秀的科学观及其演变有密切关系。五四运动百年之后回顾陈独秀的科学观,可以发现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刻影响,但学界对此的反思多有不足。本文考察了陈独秀科学观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五四运动对陈独秀科学观转变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陈独秀的科学观具有符号化、人格化、政治化的阶段性特征,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科学观在一定意义上形塑了现代中国处理科学与政治关系的逻辑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学科学”是中華全國科学技術普及协会为農民、工人、士兵編輯的一本通俗科学雜志。它的文章短,插圖多,内容注重結合生産和日常生活,講解科学道理,有小学文化水平的讀者可以看懂。“学科学”創刊号已經出版,内容有:学科学;農民需要科学翻身;飛到別的星球上去;旱地灌溉;蘸秧根;飼养員怎样防猪瘟;植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阐述科学传播的内涵意义、框架构成、科学传播中科技馆的功能与作用而尝试科学传播的理论探讨;通过例举科技馆在科学传播中的实践活动,剖析科学传播的三个层次,包括学术交流、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等要素;通过欧盟科研框架计划的政策、日本科学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发达国家在科学传播领域的理念与举措等作为借鉴;最后根据我国科学传播的实际情况、发展趋势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寻求解决科学传播中科技馆事业关键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通过绘制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知识图谱,界定出七大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领域:1、引文理论、科学交流、基础科研评价;2、科学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网络计量学;3、科学技术合作;4、科学计量学经典概率分布、文献计量学定律、信息计量学;5、科学计量学指标与国家科研绩效评价;6、知识的新产品--科技动力学;7、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其中前沿领域1、2、4属于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而前沿领域3、5、6、7属于应用研究领域。经过比较发现科学计量学更加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科技期刊是记载科学发展历程、发布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争鸣、传承科学文明的园地,是传播科学技术信息的载体;科技社团是科学建制的重要组织形态,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交流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在科学建制化过程中,科技期刊与科技社团的结合,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毛荐其  孙静林  刘娜 《科研管理》2016,37(12):19-27
储能技术是指引人们走向绿色清洁低碳新未来的关键一环。为了全面了解并定位中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及可视化方法,从多维度和长时间跨度的视角综合测度中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科学能力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科学产出呈现显着增长;美国的科学产出与科学影响力都处于优势地位;中国科学产出位居榜首,但其科学影响力却相对不足;美国一直占据跨国家/地区科学合作网络的中心,中国逐渐成为合作网络的重要成员;“相变储能”、“超导磁储能”、“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储能材料”等是储能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科学书刊阅读、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兴趣的启发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及途经。首先认为科学书刊阅读、分析是学生了解和认知事物的最佳途径;其次,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第三,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增强科学教学活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四,科学竞赛是进行科学教学成果展示的优秀平台。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国外分别称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科学团、科学工业园、科学城、技术城等。国际科学工业园联合会(IASP)通称这类园区为科学工业团。 一、科学工业园的由来 国外科学工业园诞生于五十年代。由于晶体管的问世、大批生产及其广泛应用的带动,美  相似文献   

20.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