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语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虽然《论语》所记也包括了孔子某些弟子的言行,但其中十分之九记载的是孔子本人的言论,所以,基本上可以把《论语》看作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最早的语录体文献,后来至宋明时语录体大行于世。  相似文献   

3.
东方孔子的语录体与西方柏拉图的对话体,是古代文体发展史上的双壁.《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述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是最早的私人著作,开创了周秦诸子说理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4.
正初识经典《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因此称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并非孔子一人所作,而是经由孔子及其弟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而成。《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  相似文献   

5.
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除了记录在人们熟悉的《论语》一书中,《孔子家语》一书也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从《孔子家语》中,我们不难想象和察见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诸弟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及人生际遇。而在诸多弟子中,子贡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子贡是一位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同时又能理解孔子思想,并且能和孔子进行交流的一个人,他能言善辨,勤思善问,能非常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思想,而且善于思考、提问,非常尊重孔子,同时也处处维护孔门弟子。  相似文献   

6.
《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煌煌巨著,在两千多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和处事方法。这些思想是在孔夫子与弟子周游列国和诸多先贤激烈辩论中,由思想的火花碰撞而形成,故而称之为"论";又因其是记载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因而称"语"。《论语》反映了孔子对人和世界的美好认知,是对君子的解读,也是对和谐世界的刻画。从孔子的经典语录出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出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7.
初识经典《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因此称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并非孔子一人所作,而是经由孔子及其弟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而成。《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华文化精典的《论语》,其阐释价值是没有穷尽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述其言语的语体著作《论语》更是蕴含着蔚为宏富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不断地解读、阐发、转化和创造。何谓《论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有论者指出: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之义。我们知道,作为首开“私学”之风的孔子,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  相似文献   

9.
在孔子诸多杰出的弟子中,子贡其人极富特色,很有魅力,令人折服。在今日的中国,研究子贡很有意义。一、多思善问崇真务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是孔子教育理论的精华,也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关键。在孔门弟子中真正理解孔子这两句话的应首推子贡。子贡“学”“思”并重,从而在道德、学问、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子贡好问,并且善问,由《论语》、《左传》、《国语》、《庄子》、《苟子》、《吕氏春秋》、《礼记》、《孔子家语》以及(说苑跨书,可发现,子贡向孔子求效时提的问题最多,质量最高,孔子…  相似文献   

10.
《孔子家语》是一部儒家的重要文献。书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谈行事,对孔子和儒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家语》中所塑造的孔子形象与《论语》相比更为完整、丰满,所传达的孔子的思想观念也更为具体、全面。比较两书在孔子形象塑造上的不同,有利于还原一个完整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儒家思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论语》为基本文献,适当参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等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孔门弟子与孔子思想的传承。目的是通过对孔子弟子所学所长的论述及师生间的关系探究,为各行各业的师生关系、师承礼仪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让孔子儒家文化的教化作用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2.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最早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也是研究孔子最为可靠的资料。在《论语》中,孔子在与弟子相处时表现出不同的言行,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丰满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14.
《论语》的“论”字该念什么音?《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Lún(第737页)。一些参考书也强调《论语》的“论”不能读作去声。但查《辞海》,“论”读作第二声只有两解:①通“伦”。②通“抡”,选择。《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辞海·词语增补本》第176页“论纂”条下也引用了这段话,并给“论”注音为去声  相似文献   

15.
王通是隋代儒家学者,《隋书》未为王通立传,《新唐书·王绩传》说:“兄通,隋末大儒也。”《旧唐书·王勃传》也提到王通,说其祖王通“依《孔子家语》、扬雄《法言》例,为客主对答之说,号曰《中说》。”足见王通是唐初王绩、王勃家族中的一位著名学者。王通卒后,其弟王凝及其子王福畤编次王通的遗说,成为《中说》一书,亦称《文中子中说》。《中说》实际上是王通的言行录,书中内容模仿《论语》。在《论语》中称孔子为“子”,在《中说》中亦称王通为’子”。叙述王通的行迹,亦模拟孔子,如孔子最好的弟子颜渊早死,王通也有一个最好的学生早死,这就令人感到可笑了。但是孔子活了七十多岁,王通却享年不永,这就不能与孔子相比了。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知道,《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从体形式上看,是“重在记言”的语录体。《论语》虽为语录,然而实际上包括语录和对话以及一些简短的记叙三种体式。前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论;后二主要记叙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答之辞,同时也用一些形神兼备的小故事表现人物的举止行为。《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就是在这几种体  相似文献   

17.
许新江 《现代语文》2008,(12):151-155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的记录,或者说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记录。重在记录彼此问的交流。因此,对《论语》的认识,不管是对孔子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的认识,还是对《论语》文学价值与写作艺术特征等表现形式的认识,都必须首先从其语言特点开始,从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交流开始。本文试着对《论语》的对话进行研究,作一个粗浅的梳理,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正>谈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教育史,有一个人无法绕开,有一本书不容回避。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本书,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孔子与《论语》,铸成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识读《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纂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以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第二期载李丹同志文,认为《论语》的“论”应读lùn,以《现代汉语词典》注lún为误。引《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按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章谓《论语》意为“议论的答述”,故“论”字应读去声。文中还  相似文献   

20.
许森 《小学生》2013,(3):62-62
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记录孔子和他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论语》中很多思想运用在现代教育中,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