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远”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关审美距离的重要范畴.其审美距离义具体又分为两端:其一,主体与客体的现实时空距离,如谢榛、王十朋、祁彪佳等人所论之“远”;其二,主体之心与功利现实的心理距离,如陶渊明“心远”、欧阳修“心”之“趣远”.古人论“远”只分别关注到时空距离带来的特殊美感和超越功利的心理距离问题,却未将二者有机联系到一起,没有进一步意识到现实的时空距离是实现审美心理距离的条件.以“远”论审美距离,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山水画论;在山水画论中,“远”完成了从审美距离义到山水意境义的飞升.  相似文献   

2.
文学欣赏是需要距离的,并且这距离必须是“适度”的。这是因为: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需要欣赏者将感觉、知觉、想象、情绪、理解等心理因素全部投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性观照与情绪体验来获得精神的愉悦。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是美感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英国心  相似文献   

3.
理查德·罗蒂以非传统道德的文学来喻指其反传统道德的伦理观,从而倡导建构一种以“文学文化”为基础的“伦理的审美生活”范型,此范型一方面在私人领域标举以自我叙述创造性与丰富性为特征的审美生活,另一方面又在公共领域诉求一种以“痛苦”和文学移情作用为纽带的协同伦理,从而力图避免私人审美生活之残酷倾向与局限.值得注意的是,罗蒂“伦理的审美生活”构想既以个体与社会的截然两分为逻辑前提,同时又以二者不可避免的接合为归宿与依据,这便使得其相关构想最终陷入自相悖反的艰困境地,其伦理的审美生活建构也因之异变为一种审美生活的伦理想象.  相似文献   

4.
对于文学的审美特性,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诗论、文论),一般都着眼于从文学(诗词)的那种言近旨远,言尽意不尽的审美蕴含方面立论,所谓“兴趣”、“神韵”、“意境”或“境界”等等说法,就是对这种审美特性的一种准现象学的描述或概括。在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由“自上而下”转换到“自下而上”,着力于审美活动中美感经验的分析这一背景的参照下,或“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或。移西方文化之花,接中国文化之木”从而对诗美——“境界”问题做出较深入的研究,堪称“双璧”的,当属王国维与朱光潜。王国维明确标举“境界”,将其作为概括文学审美特性的统摄性范畴,承前启后,开新风气之先,功不可没;而朱光潜在其《文艺心理学》、《诗论》等力作中,则紧紧抓住“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这个中心环扣,对“境界”进行了条分缕析,以近现代在西方得到长足发展的审美经验理论来观照中国文学理论,无疑提供了一个积  相似文献   

5.
美感,即在审美对象面前,审美主体所产生的主观感受与精神愉悦。文章美感与文学美感在本质上都是读写实践活动中直观到人的本质力量时产生的心理愉悦,但又同中有异,各具特性。就"美"这一特质来说,从题材角度看,文章重实用,文学重艺术;从主题表达看,文章重显性,文学重隐性;语言方面,文章以典雅为美,文学以清丽为美;结构方面,文章以规范为美,而文学却重在突出奇变之美。研究二者的不同,对于把握美感教学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审美领域里,文学作为审美对象得到日益充分深刻的研究。然而,同样以文字符号为信息载体、为物化形态的实用文却遭到冷落。美学将眼光更多地投入距离生活现实最“远”的“纯”的深层地区,但是随着非审美信息在生活中的增强,那些将“纯”美与生活直接联系起来的力量的增长,原本产生于功利而后似乎又脱离功利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又重新深入到生产形态中,我们面临的是“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同样的结合,技术结构和审美表现的同样的结合”①的局面,无论就劳动生产过程,还是人们生活其中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指出:文学艺术“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美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我们建构的立体的动态的文学形态,旨在创造人类精神赖以依存的“丰富华美的世界”,实现审美性与语言艺术完美结合。文学凭借着语言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反过来语言又以其结构、话语形态参与和规范文学活动,而且文学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感知和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所有的艺术门类 ,比如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都是以审美意象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但是 ,由于各自使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塑造艺术意象 ,因此 ,不同的艺术载体就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功能。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研究 ,这不同的艺术载体就是不同的艺术符号。那么 ,文学的艺术符号就是文学语言。而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作用及抽象性特征 ,又使其美学功能尤为突出 ,给人的美感更加生动、深刻和丰富。一、语言艺术符号“能指”的美学功能文学作品的语言 ,是一种将作者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化为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9.
“杜拉斯热”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又掀波澜,被出版界看好,各类相关书籍大量出版。年轻一代的女作家更是高喊着杜拉斯的名字冲上文坛。本文试图对红红火火的“杜拉斯热”这一现象进行概要性的描述,并且从中国文化现状,如先锋小说的兴起、女性文学热等等这一角度来阐明“杜拉斯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能更好地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文学自然观是全书文学批评体系的重要部分,它的基本内容是:自然论的审美批评方法;文学创作表现自然景物美的论述;表现为人与万物之“道”统一的审美理想;以自然景物之美为文学形式的最高标准。以上四个部分相互关系又各有独立意义,而人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人以“自然之道”把握文学之道,达到人与文学的统一,这也意味着人与道、与现实世界的统一,实现人的价值。这也是刘勰从理论上解决人的审美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感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由音乐艺术熏陶哺育起来的美感是当今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音乐审美欣赏中要获得美感需要关注和重视四个要素: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审美能力、保持审美距离、协调审美心境。  相似文献   

12.
“后先锋”文学是中国大陆文学界在 1 999年提出的文学定位概念 ,主张继承五四文学在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双重创新意识 ,对生活现实和写作现实进行双重否定 ,追求永恒的探索精神 ;反乌托邦 ,反道德理想主义 ;回归身体———我的世界 ,我的对象的世界。力图以汉语语言为本体 ,探求人的主体性解放。后先锋理论即是把文学的审美深入到对于世界的怀疑和检讨 ,在反抗偶像 ,回归传统 ,远离潮流的基础上 ,进入文学创造的核心———自由的审美理想。从创作理念到创作方式 ,从叙述手法到文本构架 ,从审美理想到艺术表达 ,都显现出探索与多元的特征。“后先锋”的回归和前瞻都向着未来。他们是继承的 ,又是发展的 ,因而是先锋的、追求的、全新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的艾米丽·狄金森,一生传世的作品有一千七百多首。她的大量作品是歌颂自然之美的。其中一首动人的诗作:"A Bird Came down from the Walk"体现了她深谙自然界蕴含的灵动之美。本文以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中的审美距离理论为依据。通过两个角度分析了这首诗作:一是审美者与审美对象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二是审美者与审美对象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结论:在文学作品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中,若即若离是创造美感的最佳距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俄国文学在具备审美功能的同时,也承载着社会评价和思想表达的功能.因此,俄国许多重要的思想并不是在学术著作中产生的,而是通过文学作品表述出来的.民粹思想是19世纪俄国文学蕴含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主要包含两个思想体系:一是平民化思想,即“以民为粹”,关注生活的原生态,以平等的视角、纪实的手法展示生活的本质和个体生命的价值;二是精英理念,即“民之精粹”,以社会精英分子的身份自居,以济世救民的情怀关注社会和民生.“以民为粹”和“民之精粹”的思想理念对俄国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黑洞”这一自然科学术语指一种天体名称,在艺术美的感知与创造中,“黑洞”可借喻为无可探究之迷,如《上海文学》编辑部主任周介人说:“文学中存在着神秘的黑洞”。具体说其又多代指一种吸附力强、涵盖性大的情感场,如青年评论家夏中义又说灵感是作家“心里天宇旋转的黑洞,一时吸尽了他的全部才华和激情”。更有人以此论及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足以吞没当代中国人的全部研究的热情”。而本文则借此说明笼罩在审美主体深层结构中神秘的情感场,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诱使人的美感不由自主地折入其中,封闭在旧有信息库中,从丽阻滞了文学创作与接受的更新创异。本文试以此揭示中国文学一些常见现象、规律酌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语文教学方法的研讨中,大家提出了“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这实际上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下面,我以文学作品为例,从形趣、情趣、意趣这三种不同审美趣味形态探析其相应的美感效应,追求语文课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一、形趣———审美直观效应形趣,是指教学中的直观形式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它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悦耳悦目”的审美直观效应。如讲授戏剧文学《雷雨》,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戏剧性的感觉。或组织学生观看《雷雨》录相,促使学生在审美欣赏中加强对戏剧人物性…  相似文献   

18.
一各类文学由于不同的审美功能和不同的审美接受,不仅各有各的不同的生活逻辑,不同的审美支点以及建立在这一不同审美支点上不同的审美变形方式,而且有着与之成龙配套的不同的审美原则。载道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在教化上下力气,因此务求审美世界贴近生活,逼近现实,尽量保持现实世界的本来面貌,审美表现在反传统的同时又对传统审美表现方式不时地眉来眼去。纯美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在美感上做文章,务求不仅在审美形式一反传统的审美成规,而且在审美内涵上刷新传统的审美成事;既然如此,纯美文学必然把自己的审美视线实现  相似文献   

19.
对“反映”范畴的机械唯物主义规定,是我国当代文学反映论走向误区的一个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反映”是包含认识、情感、意志在内的综合心理过程,因此,重视文学的主体性及特殊本质和价值问题,是文学反映论的应有之义。文学作为生活的审美反映,偏重于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表现性关系,这就要求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的特殊性放置在情感论和形式论的范围加以深入讨论。这或许正是我们推进文学反映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葛洪以杂文学为研究对象,“英异宏逸”是其持论的基本特点.其文学思想一是建立在文学进化观基础上的以文道—文德论为核心的文章功能研究,包涵“玉辂基于椎轮”之审美进化论、“立言贵于助教”之以文载道论、“十尺之与一丈”之文德并重论的三个基本层面;二是建立在文学风格论基础上的以创作—接受论为核心的文章美学研究,包涵“精神布乎方策”之反映表现论、“穹隆取乎宏焘”之美学风格论、“伯牙永思锺子”之知音境界论的三个基本层面.这六个层面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汲取和扬弃曹丕、陆机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表现出对东晋文学主潮的反拨且向建安—西晋文学主潮回归的审美蕲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