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听觉训练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就是内心音乐听觉的音乐活动。是从听觉感知-听觉思维-听觉记忆的完整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聆听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也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主动地听、主动地想象来实现。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在欣赏中多听、多想、多思维、多创造,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这才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职责,所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陈竹 《考试周刊》2014,(81):181-181
<正>音乐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是一种听觉艺术。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听觉无疑是不可忽视的要素。音乐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聆听,音乐和时间艺术同为一体,且在时间里以艺术形式呈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听觉体验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审美体验也极为重要。因此,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精细化、敏锐度的感知反应能力从而让学生爱上音乐,并且学会欣赏音乐。一、围绕音乐要素的基本点倾听  相似文献   

4.
小学音乐教学中,训练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发展听觉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和音乐认知特点,通过音画结合,让听觉、视觉、动觉协同配合,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感知学习。作为技能目标的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其过程应当有美的体验相伴,最终的落脚点应当在“以美育人”上,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它的基本特征是“听”,也是它的首要特征.没有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遵循听觉艺术的感受知规律,提供多元的听觉内容,运用多样的听觉方法,开拓多种的听觉渠道,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多角度地去实现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是通过听觉感知使人体验到不同的音乐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从音响出发,以音乐为本,以聆听为中心,从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两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使学生真正体会并能正确诠释音乐与情感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7.
一、艺术与幼儿 艺术领域包括音乐、美术两个部分。艺术与幼儿有着奇妙的“缘分”,这种“缘分”来自艺术与幼儿有着某些共同特征。 (一)艺术活动促进幼儿视听感官发展。 音乐是听觉感知的艺术,美术是视觉感知的艺术,舞蹈是视觉、听觉、动觉共同感知的艺术。而感知觉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李秋雨 《江西教育》2022,(15):77-78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乐感思维是感知音乐、培养音乐审美情趣、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乐感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音乐视听关联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获得鲜明的音乐认知,还能发展音乐鉴赏能力,实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钢琴表演过程中音乐听觉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演奏者借助音乐听觉可以充分感知演奏方向,而如何运用这一能力,同样也决定着演奏者的演奏效果。总而言之,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音乐听觉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以下为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10.
内心听觉是一切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活动的内在依据,它的自如运用是音乐听觉高度发达的标志.内心听觉是音乐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通过感知、内心记忆、音乐想象这几步完成,所以要提高内心听觉的能力需加强对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力的训练,并且是有步骤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音乐艺术形象是通过人的听觉感知而引发感性体验,进而触发其共鸣心理活动的。如当人听到小调的色彩、下行的旋律、缓慢的节奏、低沉的音区时可以引发悲伤沉重的心情,而听到大调的色彩、明快的节奏、跳跃的旋律、透明的音色则会产生欢快明朗的情绪。听觉是人接受音乐刺激的唯一感知系统,这也是音乐欣赏不同于其他艺术欣赏的本质区别,而音乐欣赏中的共鸣,也只有听觉系统的全面参与才能产生。一些训练有素的音乐家可以通过阅读乐谱来感知音乐作品,但是这种感知方式依然不能脱离听觉经验,也就是说,音乐家“读”音乐,实际上是在运用他以往的听觉…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需要用耳朵去听,用听觉去感知。在感知音乐艺术的过程中,听见了和听懂了是大不一样的。只要耳朵不聋,人人都可以听得见音乐的声音,但是要听得懂音乐,就需要学习,不仅要学习唱歌,弹奏乐器,还要让耳朵学会听音乐,会感知音乐。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对于不会听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听不懂,感受不了。为了教孩子们学会听懂音乐,能够感知音乐,使音乐在孩子耳朵里成为美的、有意义的东西,就要培养学会听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感知能力。唱歌虽然是用嗓子唱,但是用耳朵去辨别,校正声音的准确与声音的动听。演奏乐器虽然用手、用口,但也离不开耳朵的检验、校正作用。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听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接受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活动的"窗口"。婴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培养音乐的耳朵的重要时期,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儿童音乐感受力最主要的途径。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钢琴演奏技巧固然与演奏者的钢琴演奏水平息息相关,但是,对于演奏者而言,音乐听觉感知同样是不容忽视的。缺乏音乐听觉感知的钢琴演奏与学习,是缺乏演奏者个人情感而空有声音的音乐作品。文章主要分析了音乐听觉感知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亦林 《时代教育》2010,(5):114-114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唱更是听觉的艺术.声乐教学就是要时歌唱者的声音进行训练,标准就是凭借听觉判断正确的声音概念,是"音乐的耳朵",是教师凭借听觉协助学生凭借听觉在歌唱发声训练中不断"铸造"自己这种"特殊乐器"的过程,在声乐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音响信号刺激审美主体,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回忆,并丰富审美表象,获得类似或相关的生活体验,从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这样一个感知音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乐曲的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离开了听觉思维,音乐就失去了意义。《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  相似文献   

17.
谈钢琴即兴伴奏中音乐听觉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即兴伴奏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听觉是钢琴即兴伴奏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通过对音乐的音响感知,转化为听觉的记忆,并在需要时将内心中音乐及审美体验的记忆加以释放,构成了即兴伴奏中音乐听觉建立的重要环节,成为了提高钢琴即兴伴奏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过程。音乐听觉的建立为钢琴即兴伴奏提供了滋养的土壤,使弹奏起来更加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8.
《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认为音乐是直接表达人们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揭示其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为侧重点,通过教师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感知、力度与速度感知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演奏、歌唱、欣赏等音乐活动中人情入境、声情并茂、声情交融,方能深刻体验音乐之美。 一、在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是声乐的艺术,发展音乐听觉也是发展一切  相似文献   

19.
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的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可以说,音乐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具有听觉的耳朵都能欣赏音乐呢?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究竟是被动地接受呢还是主动地参与?一般人或许认为,欣赏音乐也就是听音乐,而“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感知某一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20.
正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这就要求音乐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知能力作为重点突出出来。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听足、听精、听细,才能不断强化他们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逐步丰富音乐体验、培养听觉感知,最终使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因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在"听"的安排上是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