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的1月是地方“两会”季,往年此时,新华社多媒体待编稿库里的分社来稿零零总总,稿件数量不少,但编辑们仍感到适合对外报道的并不多。 作为今年提升国内分社对外报道水平的一项创新之举,新华社对外部领导派我前往西藏,与分社记者一起跑两会,共同挖掘鲜活的会议新闻。西藏分社领导给予大力支持,打通采访渠道。在十天时间里,我和分社记者在策划、采访、写作、编辑上试图充分满足外界对西藏的好奇和质疑,在提高地方两会对外报道的针对性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期选取路透社的《中国追逐稀土梦的巨大代价》和新华社报道《当物价再次上涨,中国百姓的吃饭省钱秘籍》进行点评分析。前者强调在对外报道中,记者应该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后者提出以小见大、放下架子做新闻可以增添重大题材稿件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之所以关注‘两会’是因为它展示了中国政治的前景,体现了中国未来一年的大计。无论是在代表或委员的驻地还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无论是万人大礼堂灿若星空的穹顶下还是在大会堂的39级台阶上,“两会”期间,到处都能闻到新闻大战的硝烟。临近三月,中外记者无不厉兵秣马准备参加2005年3月5日和3月3日分别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如何报道“两会”?“两会”报道中涌现出哪些新形式和新内容?怎样的“两会”报道能起到绝佳的宣传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分别走访了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人民画报》、《青年记者》等多家媒体的近十位上过“两会”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以期给即将上会的记者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4.
《境外涉华经济报道实例点评》一书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策划编辑,是"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八本专著。该书从对外宣传的需要出发,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对外经济报道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从近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十余家境外主流媒体中,选取了二十多篇典型报道作为案例,分特写和评论两大部分,约请新华社、中国日报社、外文局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十多位资深专家和学者,从报道选题、可读性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点评。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和《今日中国》杂志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沈兴大为该书撰写了导读文章。对外传播的资深专家沈苏儒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本书对正在从事对外传播实际工作的读者,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性参考书,对于正在学习和研究对外传播的青年读者,是一本十分有助于提高水平的教科书。"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摘编该书的精华文章,供从事对外经济报道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期以法新社《上海外滩世博前重生》和新华社的《中国学校怒斥〈纽约时报〉黑客报道“无中生有”》两篇文章为实例,前一篇梳理了外媒给我们对外报道的一些启示,后一篇则就如何反击外媒不实报道总结了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6.
正刘伟1983年西藏民族学院毕业毕业后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在西藏生活工作27年,走遍西藏76个县曾任《人民日报》驻西藏首席记者、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等职2010年调入《光明日报》,现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以文化的沟通促进理解《对外传播》:您在西藏生活近30年,对它有很深的了解,那么我们对外介绍西藏,应着重介绍它的哪一方面?刘伟:我认为西藏的文化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它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宗教信仰,独特的生活习惯,都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多个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频频遭遇困境,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为我国发展国际经贸关系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成为我们对外报道的重要任务。然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经济报道一直是我们的一个软肋。我们一般存在不能及时发声、不知如何发声、不知如何放大声音等问题。本文拟结合新华社针对中欧经贸摩擦的典型对外报道案例,探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外视频报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7月新华社CNC英语台开播3周年,人民网、《中国日报》和中新社等媒体也在不断加大对视频业务的投入。在这些传统新闻机构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很多文字记者开始投身视频业务,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新华社CNC电视的创始人员便主要由文字记者转型而来。这些记者文字采编经验丰富,但是大多缺少视频专业训练,如何深入理解文字报道与视频报道的“视角”差异,避免进入经验“误区”,成为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9.
牢牢把握对中国新闻的报道权和阐释权,是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发出响亮声音的关键所在。2013年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来中国主流媒体的对外报道,不难发现,我们的编辑记者们有意识地主动设置了一些议题,特别是有关中国的议题,在引导国际舆论、积极把握话语权方面迈出了颇具创新意义的一步。本文选取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报道的长篇新闻分析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文章称,新华社不断更新有关伤亡数字和救援队伍遇到的困难的消息,播发的报道源源不断,"达到了国际水准"。以下几个侧面可以管窥新华社的抗震救灾对外报道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的。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世博会期间,笔者作为新华社世博对外报道前方记者在世博会驻点一个月,采写的多篇中英文对外稿件被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海外媒体转发。总结这些报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研究海外媒体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本期以美联社《“换妻案”引发民众深层次讨论》和特稿《玉树震区一名小幸存者“赖床”逃过一劫》两篇文章为实例。前者分析了在对外报道中记者编辑如何处理“负面”报道,发挥“正面”功能,后者点评了外国通讯社如何采写突发事件特稿。  相似文献   

13.
今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对外传播教程》,是长期从事外宣工作的资深专家沈苏儒的作,是1990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报道业务基础》的增订版。当年,朱穆之同志看到这本书的写作提纲后说:“对外宣传很需要这样的基本教材,它的出版对培养和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业务水平会有很大的作用。”而赵启正同志在看书后给作写信说:“我发现这是我需要读的书。”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年年都要上演的重头戏,“两会”历来是国内外媒体派出精兵强将予以争夺的一块阵地。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也毫不例外地将这个在春天举行的政治性会议作为每年的第一次战役性报道。作为一名年轻的新华人,我有幸参加了2004年的“两会”报道,负责英对外稿件的写作和编译工作。刚刚过去的这半个月高强度的劳动让我收获良多。  相似文献   

15.
应湖北省恩施州和宜昌市的要求,我们邀请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中国报道》、《对外大传播》等中央涉外新闻单位12位记者组成记  相似文献   

16.
正这里说的对外报道,专门指中国新闻向国外报道,其根本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国际新闻向世界报道,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内。对外报道经常使用外语,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时,用的是汉语。我国从事对外报道的传统新闻机构主要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的对外部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外文局等专业对外新闻机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刊物等。传统的对外报道机构大多是中央单位,也有少数属于地方部门。随着新媒体技  相似文献   

17.
《境外涉华经济报道实例点评》一书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策划编辑,是“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八本专著。  相似文献   

18.
本期以新华社的《中共尝试在城市“公推直选”巩固其长期执政根基》和英国《卫报》“十字路口的中国”系列报道中《寻找爱情,自由并不是答案》为案例。选取了民主这个对外报道亟待向世界说明的中国话题,以细化描述和直接引语回答海外读者疑问:分析了如何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包装事实的报道方式,指出改进对外报道手段,有利于实现与海外读者话语体系的对接,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进而对其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有时候,外媒报道就象一面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对外报道的不足和未来改进的方向。美国《时代》周刊今年6月1日刊发的长篇报道《重建中央王国》就是这样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0.
老记者于友,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几度参与对外报道工作:1938年参加著名出版家胡愈之和新闻记者范长江领导的国际新闻社,1941年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光明日报》编委和国际部主任、《中国日报》副总编辑。2011年初春的一天,本刊记者在北京于老的家中,采访了这位一生与外宣工作有“不解之缘”的新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