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5):F0002-F0002
崔向群,女,天文光学望远镜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型天文望远镜、主动光学技术、大口径非球面光学镜面技术。1975年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并于1981年和1995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天文仪器与方法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龚祖同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光学专家,我国应用光学和高速摄影技术的开拓者。他一生主要从事光学玻璃、光学设计、光学仪器、红外夜视、高速摄影、纤维光学、电子光学、变折射光学等研制工作。解放前,他为我国研制出了第一架军用双目望远镜。新中国成立届,在他的指导组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是一个开拓应用技术,研制、生产光学装备的综合研究机构,创建于1952年,是解放后我国最早从事应用光学研究的单位。早期称仪器馆,1960年与机械研究所合并,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长春光机所以应用光学、精密机械及光电仪器为主要研究方向。设有光学设计及检验、光  相似文献   

4.
<正>人物名片王大珩(1915.2.26─2011.7.21),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原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  相似文献   

5.
根据ED玻璃的特点,通过传统光学加工艺与高效光学加工艺的混搭创新,采用两次抛光的方法,研究了低成本加工高清望远镜用ED玻璃镜片的工艺,并基本确定生产工艺参数,为ED玻璃镜片在望远镜等云南传统光学仪器行业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位于南京市东北角、紫金山北麓,成立于1960年5月。它是专为各天文研究单位、国防建设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提供天文仪器的专业科研工厂。著名天文仪器专家胡宁生研究员为现任厂长。该厂现有职工527名,其中中级以上科技人员142名,他们中不少是基础扎实、精通天文观测和天文仪器设计、勇于创新的专家。潘君骅研究员1960年提出一种检验大光学望远镜凸副镜的新方法,被称为潘氏检验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他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我国科学家在太阳高分辨力观测领域屡创佳绩:2016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了当时世界上通道数最多的太阳大气多波段层析成像系统;2020年初,该所又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套2米级太阳望远镜。这也是美国4米太阳望远镜DKIST正式运行之前国际上已建成的最大口径太阳望远镜。如果太  相似文献   

8.
观日"中国眼"2008年升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表示,首个由中国人研制的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空间太阳望远镜将于2008年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将全面参与全球科学领域最尖端的太阳探测活动。艾国祥说,这座口径为1米的热光学望远镜将安装在一颗天文探测卫星上,被运载火箭送入离地面735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它将用于全面观测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于 1 999年 7月 5日正式成立 ,该所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 ,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长春物理研究所整合的基础上组建而成。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是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战略目标 成为相关领域内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基地。基础研究部分和应用基础研究部分要不断取得既有前瞻性和自主知识产权 ,又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达到国际水平 ;工程技术研究部分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为国家战略性需求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光…  相似文献   

10.
母国光,1931年出生于辽宁锦西,2012年4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天津逝世,享年8l岁。他是著名的光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光学仪器博士生导师。曾任南开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和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光学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大学国际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科研和教学,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重大成果10余项,其很多研究得到多项国家级奖和国际光学界的普遍承认。  相似文献   

11.
严济慈小传     
《今日科苑》2016,(4):50
正严济慈(1900,12,4—1996.11.2)字慕光,浙江东阳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他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生平概况1923年东南大学第一届唯一毕业生。1923年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是我国老一代科学家王大珩、龚祖同、张作梅等人艰苦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科研生产基地.它的前身是1952年在长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和1953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筹备处.建所40多年来,经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取得了近千项科技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分建了三个所(院),援建了四个单位.至今,已形成为拥有3200余人,各类专业科技人员配套,科研生产条件齐备,技术基础雄厚,光、机、电及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与开发的基地,为我国光学科技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和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  相似文献   

13.
现安放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2.16米望远镜,于1958年开始设计,1989年安装落成,是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2米级光学望远镜,也曾是远东最大口径的望远镜。2.16米望远镜的建成使得中国天体物理学研究进入光谱研究的领域,观测能力扩大到了银河系外,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建造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天文学,尤其是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梳理这段时期中国希冀拥有自己的2米级望远镜发展天体物理学的梦想,再到大跃进期间变成"自力更生"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这架当时技术上难以达到的望远镜的过程,探讨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对作为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的天体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大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原籍江苏吴县,1915年2月26日生于日本东京。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应用光学家。中国科协副主席,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众》2000,(2):7-7
中国的天文望远镜研制从无到有,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研制2米以上天文光学望远镜和国际一流的天测仪器及太阳仪器的能力。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小型天文望远镜最大的出口国。 1980年以后,我国相继建成了2.16米、1.56米及1.26米红外等三台新的大型望远镜,为我国实测天文学增加了有力的武器,也使我国天文仪  相似文献   

16.
李灵 《科学中国人》2012,(13):70-71
2012年,对被誉为“光学摇篮”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这一年,它迎来了60岁生日。60年一甲子。甲子,在中国传统里是一个轮回的意思。60年前,在王大珩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下,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应用光学和工程光学领域具有综合研究制造能力的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17.
英年早逝     
蒋筑英浙江杭州人,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年考取王大珩院士的研究生。蒋筑英是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在老一辈光学专家的指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他是一个在光学传递函数的计算、装置、测试以及编制程序、标准化等方面的专家。他还特别注意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帮助长春和外地不少光学仪器工厂解决了许多生产上的困难。1982年6月,蒋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不幸逝世。萧亮中1991年,萧亮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  相似文献   

18.
2005年8月22—26日,由中国光学学会主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承办的“第20届国际光学委员会大会”在长春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光电研究院院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曹健林担任此次大会的组委会主席。大会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光学学会、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等各界的大力支持。国际光学委员会(InternationaCommission for Optics,简称“ICO”)创立于1947年,其会员为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光学学会和国际学术团体。我国于1987年加入该组织。ICO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光学大会,因其层次之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家正为设计中的巨型太阳望远镜选址。这一口径为8米的地面望远镜可望在未来20年的"探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巨型太阳望远镜计划推动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观测基地主任、总工程师邓元勇说,目前国内太阳研究界已经启动了"西部太阳选址"计划,  相似文献   

20.
朱能鸿,天文仪器与方法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台长和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天文台总工程师。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成功月球双速照相机,1976~1989年主持设计并采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研制成我国首架口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1991~1993年在欧洲南方天文台设计了光干涉合成望远镜方案。数十年来为我国天文望远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朱能鸿于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199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天文和其它领域主持研制了5架1米级以上的各种望远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