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时代的不断更新,各个行业都已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现代的产品设计也不例外,以用户的体验为中心,不断的进行市场调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产品设计中,注重用户的需求与体验。设计产品时,注重用户的体验需求,在产品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以下就是本人对于用户体验设计要素以及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协同产品设计链管理模式下的产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协同产品设计链的定义,提出协同产品设计链的新产品开发框架和基于用户需求驱动的协同设计模式,论述供应商参与产品开发以及设计链的产品设计流程重组,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阐述设计链管理模式下产品开发组织创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现今发展迅速,消费者越发注重产品的附加值属性,本文以用户的隐性需求为基础,从无意识设计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满足用户与产品的情感交互,进一步研究分析用户直接的本能需求,才能够透过表象,抓住用户潜意识里的需求,使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共鸣,体现无意识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未来中国严重老龄化,市场现有产品不符合老年人的需求,需要设计师为他们设计相关产品。本文将以老年人助行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探讨产品设计中老龄友好的内涵及其与产品设计的关系,提出基于老龄友好的产品设计策略,旨在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实现产品安全、健康、可用、易用、好用,最终达成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社会福祉。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9,(9):134-139
在诠释设计驱动创新理论基础上,阐述了产品设计创新的内涵,进而聚焦产品设计创新量表的开发: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国际产品设计创新奖项评选标准梳理和多主体访谈,构建了初始量表;其次通过预调查、量表筛选、量表的结构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开发了测量量表;最后借助关联效标进行了量表的有效性分析,最终开发了包括美学、功能、象征、可持续发展、市场竞争5个维度、20个条目的产品设计创新量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显示器行业的需求与现状,结合互联网三维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网络数据库等技术,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显示器展示系统。实践证明,通过本系统,企业可以了解用户的产品需求信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键盘和鼠标交互操作,全面了解显示器的各项信息,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动态地感受可视化的产品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旨在为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提高隐性文化知识利用率、缩短知识重用的推理过程、准确传达文化内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分析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产品设计中审美、功能、情感需求与非遗作品的映射关系,对非遗知识进行结构化分类。采用骨架法进行知识本体的构建,Protégé软件实现本体的存储,完成了面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知识表示与知识检索的关键性问题,并构建非物质文化资源管理系统。[结果/结论]基于本体的非遗资源知识建模减轻了设计者知识推理过程,提高了产品设计文化内涵表达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面向安全性的产品设计的最终结果是否满足预期的需求和目标,是否还有改进的潜力,如何改进等是产品安全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则必须对产品所持有的安全度进行安全设计评价。本文提出基于现代产品设计的安全评价模型,为产品安全设计的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图书馆用户服务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比较了文献资源数字化与文献资源数据化的异同,探讨了如何通过文献资源数据化,将文献资源分解成更细粒度的知识元,依据用户需求重组更细粒度的知识元,得到满足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知识,达到提供更精准的图书馆用户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9,(9)
在繁重的社会压力之下,人们更加追求精神物质的享受,使自己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愉悦、快乐。所以,设计产品是不仅仅要关注产品本身的实用性,也要考虑它的情感化和趣味性。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新的思想和认知,让产品具有情感化和趣味性,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形成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增添产品的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胡捷高  方志刚 《科教文汇》2012,(18):63-63,96
作为工业设计课程设置中的趣味产品设计课程,传统的理论授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工设教学体系的需要。通过教学探索和尝试的实践过程,体会到教学应主要教会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并能够实际进行实践训练,更直接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完全掌握产品设计课程知识。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人工智能领域的"缺省逻辑"、翻译领域的"文化缺省和缺省翻译"、认知语境领域的"缺省推理"提取出"信息缺省"的概念,再将其置于产品设计领域进行研究。产品设计领域潜在的研究模块有模糊设计和模糊评价。本论文以产品三大环节关系者企业、设计师和用户的系统化架构,再结合相关理论展开信息缺省的应用探讨,由企业销售策略的确定,到设计师设计模型的确定,再到用户的需求和认知心理研究。该概念的介入拟拓宽产品领域中决策和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用户画像方法深入分析了企业的显性和隐性技术需求,力求更精准识别企业的真实技术需求,实现针对企业用户需求与科技成果的精准推荐;通过采集企业用户的需求文本及其在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构建其技术需求画像,构建科技成果技术特征库,最后针对企业需求为企业推荐匹配的科技成果;应用证明,采用用户画像方法能更准确识别企业的真实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是海量信息,而这并没有给用户带来十足的方便,人们反而因为这些海量信息而不知道怎样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搜索引擎的出现,给了人们一个不错的工具。但用户的最终信息需求能否满足,要看用户能否利用这些工具找到有效的信息。因此,用户就是对于网页评价的最终主体,也只有建立在用户基础上的网页评价才最有价值。本文试图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网页相关性评价方法,用于评价网页信息内容与用户需求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移动政务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移动政务服务及其用户,进而以用户"认识—接受—评价"服务为主线,融合用户对政务服务的各种特性需求,最终构建了移动政务的用户需求模型。  相似文献   

16.
产品设计速写教学改革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 《科教文汇》2011,(10):59-59,139
产品设计速写这门课程在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下,需要及时反思和探索教学改革方法和改革途径,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与行业的需求。这种探索不仅要从中国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现状出发,更要充分结合教学实践,将这门课程有机的纳入产品设计教学体系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家电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产品。交互设计是基于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产品设计理念,运用交互设计可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满足用户对产品的情感体验需求。基于此,本文通过交互设计概念及智能家电交互设计特征的分析,从产品定位、用户需求等方面对智能家电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欲望入手,期望通过分析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及体验需求产生的原因,着重研究体验式设计形式对受众心理领域的影响,并对产品的心理价值进行探讨,再把引起刺激的因素作为承担着、促发者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受众的分析。研究过程遵循马斯洛和狄尔泰的理论,主张以用户心理需求和体验需求作为创意的切入点,研发具有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优秀产品。本文对产品设计的精神内涵与外延进行研究,旨在扭转功能主义下,技术性、工具性凌驾于人的心理感受之上的局面,着眼于人的体验,从而使产品更接近受众的内心和精神需求,与受众产生心理层面的互动,提高产品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为了协助商家和平台获取移动商务在线评论中的用户需求,解决在线评论过载导致用户需求 提取困难等问题。【方法/过程】本文首先获取原始在线评论数据集进行文本预处理和清洗;然后,深入语义层面基 于改进后的 Canopy-Kmeans算法实现用户需求聚合;最后,以聚合结果为层级指标设计 Kano问卷,用重要性判别 方法和用户满意度指数优化用户需求分类标准,实现用户需求的高效聚合和精准挖掘。【结果/结论】通过实验结果 对比分析发现与基于语义的传统聚类方法相比,本文设计的移动商务用户需求聚合与挖掘方法的聚类结果更清晰 合理,能够获取更精准和细化的用户需求。【创新/局限】借助Word2vec模型从语义的视角分析用户需求,提出基于 Canopy-Kmeans算法的用户需求聚合挖掘模型,但选取的研究对象和数据规模较为有限,下一步将扩大在线商品 评论的研究范围及实验数据规模。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品设计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且自身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的产业。今天,产品设计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复一日地改变着人们对产品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走在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各种各样举着设计的旗帜,宣传自己的产品。产品设计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现在市面上的产品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和发展空间,因此想要完善产品设计就要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将人与产品更完美的融合,了解人们的需求不断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