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碑志式"叙事,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量的运用事典是杜诗碑志式叙事的显著特征之一。句中、联中事典的分布形式甚为多样,事典的处理也做到了灵活多样,且在叙事中的运用也较为精密。就杜诗"碑志式"叙事中事典运用的实际效果而言,它使叙事简捷而极具概括性,语言含蓄蕴藉而典雅有味,以事典寓褒贬,达成叙事和抒情的沟通,从中可以窥见杜甫对事典运用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20,(4):66-79
在屈赋中涉及橘的作品只有一篇《橘颂》,然而《橘颂》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橘颂》创作于屈原的青年时期,而橘树的意象却贯穿在屈原的一生之中。杜甫是受屈原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人生经历与橘树有关。在杜诗中有大量作品涉及到橘树和橘子,杜甫热爱屈原的《橘颂》,并从中吸取力量,建构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屈原《橘颂》和杜甫《病橘》都具有文类学的研究价值。在杜甫的文学批评观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风骚共推激"。杜甫学习屈原而得诗歌之正,法国批评家狄德罗创造了正剧,杜甫创造了正诗。屈原和杜甫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研究屈赋与杜诗有助于中华民族确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赵化 《文教资料》2014,(7):9-10
《杜诗详注》作为清代杜甫研究的集大成者在整个杜甫研究领域地位很高,是现代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学者不可或缺的一本参考书。《杜诗详注》集考证研究和文学评论为一体,综合了这两种对于杜甫诗歌的主要研究方法。《杜诗详注》一书是在清代整体研究杜甫热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考察了早期清代的杜甫研究概况,并指出了《杜诗详注》一书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杜甫,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但杜诗很难评,优秀的杜诗评论也不多,因为很少有人能达到杜甫的境界、感受杜诗的意境。有位评论家说,人未到四十岁不易喜欢杜诗,杜甫的诗多为颠沛流离之作,没有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很难欣赏杜诗,也无法感受诗人的痛苦与艰难;没有杜甫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杜甫与同时代诗人多有交往,并对他们十分推崇;同时代人对杜诗却很少称许,并有奚落与嘲笑;中唐韩愈、白居易、元稹对杜诗作很高评价后,多数唐人仍不重视杜诗,其集中表现就是今存唐人的十种唐诗选本,仅有韦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而且都算不上杜诗的上乘之作。多数唐人轻视杜诗,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诗歌发展本身的原因,既为杜诗内容所决定,也为杜诗的艺术特色所决定。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幼年时爱读王维、李白诗而不甚喜欢杜诗。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生活面的扩大,他对忧思深广、风格凝厚的杜诗之喜爱日益加深,对杜甫的评价也非常之高。杜诗对他的新、旧体诗之创作都有影响。在其著作《李白与杜甫》里,他对杜甫贬抑过甚,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折。“文革”结束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7.
萧涤非先生在《杜甫诗选注》中认为《曲江三章章五句》"是杜甫的创体",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践,此格实则首创自南朝梁代张率的《白纻歌辞》 丁启阵先生在其著作《诗意人间》中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交游的论述里,两度将杜诗中所载的好友苏源明,错解为杜甫晚年方才结识的友人苏涣,与创作实际完全不符,实属对于杜诗的误读 而肖文苑先生在其所著《唐诗趣话》"杜诗觅虎"一节中,误以杜甫《彭衙行》诗作于《北征》诗之后,遂将二诗所记之事时间前后颠倒,亦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两首诗《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现行部编教材也分别编入了初中第四册和高中第三册。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两首杜诗时,几乎都把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作为参考。但是在查阅和研读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了这本书对两首杜诗的评论有许多偏颇之处。我也想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近人认为,张问陶的诗学、诗歌主要受袁枚的影响,也受李白、苏轼的巨大影响.其实,张氏与杜甫的渊源关系最大.因为他在诗中大量引用、化用杜甫的诗句,直接论及杜甫、杜诗达四十条之多,且在题材、体裁、风格上与杜诗相似.他高度赞扬杜甫的人格、个性和思想,以之自况,并同情其遭遇.他全面、具体地评价杜甫的诗歌,赞同并生发其诗学主张.对此,清人多有论述,近来则罕见涉及,故反思与探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叶燮《原诗》内篇下举杜甫“碧瓦初寒外”、“月傍九霄多”、“晨钟云外发”、“高城秋自落”四句以说明“诗之妙处在含蓄无垠”、“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但诗例本身较难理解,需要结合杜甫诗歌的原文作全面理解。本文以仇兆鳌《杜诗详注》和杨伦《杜诗镜诠》为参照对四句诗例作详细疏解,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原诗》的诗学意旨。  相似文献   

11.
北宋王谠的《唐语林》是仿照《世说新语》体例创作的一部"世说体"小说。在小说的编辑体例、语言风格等方面,既有对《世说新语》学习仿拟,又有自己的特点。不仅语言隽永传神,优美流畅,气韵生动,而且在叙事方面也显示了篇幅短小、精炼简约、遗形取神的特征,生动地体现了《唐语林》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2.
《新世说》是民国时期易宗夔模仿《世说新语》之作。作为中国最后一部文言笔记性质的志人小说,尽管其影响和艺术成就不能和《世说新语》相提并论,但《新世说》中的士人形象还是很有特色的,值得研究。将《新世说》中所涉及的士人进行整理归类,选择了士人的三种不同道路的代表人物:"学而优则仕"、身居庙堂之高的方望溪;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龚自珍以及身处江湖之远,佯狂混迹于尘世,不与当朝者合作的隐士"八大山人"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开创了小说评点的先河。他对《世说新语》的评点范围相当广泛,涉及了训释疏通、指出归类不当、指漏纠谬、提出不同的见解、评骘人物故事、品评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其评点内容对《世说新语》的传播及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傅山对杜诗非常喜爱,其存佚杜诗研究著作即有五种之多.他反对元明以来过分拘泥于诗法而产生的学杜流弊,主张通过妙悟和反复涵咏学习杜诗的精髓.在具体解读过程中,熟稔佛经道藏的傅山往往联系禅法对杜诗进行譬喻,并经常以诗画同论,其论杜倾向在清初诸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傅山的诗歌创作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却并不蹈袭模仿,他特别欣赏杜诗雄奇豪放的风格,这正是其独特审美趣向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续世说》是北宋孔平仲仿照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编撰而成的一部世说体小说,内容上采录魏晋南北朝至五代中的有关史书文献史实,体例上承袭了《世说新语》的分门别类、依类而立的文体形制,但在具体的门类数目、门类名称、门类排序等方面有所增删和改动.与《世说新语》的突出名士风流不同,《续世说》意在突出朝堂政事.在立意选材方面,反映了孔平仲的思想倾向,体现了宋代世说体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誉为“诗圣”,他的成就和影响几乎无人可及。但清初王夫之却对其存有严重的偏见,竭力贬抑杜甫人品,贬低杜诗成就。王夫之抑杜、贬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杜诗有悖风雅传统;二是厚古薄今倾向;三是重汉魏轻唐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是汉魏六朝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志人小说,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大量名士的逸闻轶事和清谈风貌。其中《识鉴》、《赏誉》、《品藻》等人物品藻内容生动地表现出魏晋士人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和欣赏,集中体现在:重德行,推崇品格高洁;重才能,赞誉政治才华和艺术才情;重情感,突显率性真意;重神韵,追求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因其语言艺术特色鲜明和魏晋士人风度尽显为历来学者称道,在《子猷访戴》此则故事中,可窥见《世说新语》在语言运用上的简洁传神,故事叙述的流转律动以及名士风度的率真旷达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王禹偁的“子美集开诗世界”关注点仍是杜诗集大成的特点,身为白体诗人的王禹在杜甫诗并未受到普遍重视的条件下,既没有有意识地超越白体进而向杜甫诗学习,也不可能留意于杜诗是否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20.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所引释氏文献甚多,其功德无量。然其中亦有不安之处。前人亦有所辨正,今并采之,依《世说新语》顺序,指瑕七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