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人类学片即影视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方面,而且在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借用影视手段来传达人类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影视人类学。影视手段在人类学中的运用是曲折前进的,影视和人类学发展互相诠释、相互促进。人类学和影视的结合为我们的文化理解、和谐沟通开辟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对于深究我们自己的文化模式都是极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类学家们正在对自己的学科进行全面的反思。这主要体现于对以往写作范式的不满以及在人类学理解界限方面所表现出的张力。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介至少能为人类学的变革提供经验的场所。影视人类学注重的不是影视本身,而是渗透并且编码于影视中的涉及化的一系列关系。在交流中,影视人类学为人类学知识提供了很多新途径,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理解化传播并重新确认化建设的领域。通过从基于“单词一句子”的人类学思维向基于“形象一序列”的人类学思维的转变,学们建构了影视人类学的智力基础。从认识论和表述手法上看,新兴的影视人类学是对书面人类学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影视民族学、人类学是通过影像与影视手段,记录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有效方法。影视民族学、人类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美,现在我国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影视科技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利用影视科技的现状,以及我国影视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影视人类学研究影视媒介是记录和传承以及研究人类文化方面的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其作品一般称为人类学片。人类学片是在人类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达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形成的成果形象化的表述。基于此,探析人类学片结构的方法能否成为研究方法,进而得出结论:人类学片的结构是研究者对文化视象的安排、组合,人类学片运用的结构的方法也就是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保护和抢救珍贵的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影视人类学片具有视与听、声与画同步的特殊表现方式和真实性强、表现生动等特点,所以在记录与传播、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因而影视手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中最有效的方法和载体。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仅仅以民族志书写的方式去呈现人类学田野的结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此时,新兴的影视人类学满足了将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书写结合的要求,成为近年来人类学学科之下较为热门的子学科。文章试图从影视人类学家庄孔韶的《端午节》入手,探讨影视人类学家应该如何从视觉画面和听觉语言入手,尽可能达到文化的深描。  相似文献   

8.
把影视技术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是人类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电影的号召力和震撼力远远强于用笔的书面描写,但是电影的缺陷(例如它的直观性,或者说暴露性)也使得人类学家在拍摄人类学影片时遇到更多的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影视人类学影片拍摄中的伦理问题。如何把握人类学家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影视人类学影片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表述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影视技术日新月异的普及和发展,影视人类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越来越频密的运用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中。作为少数民族成分最为丰富的大省---贵州,探讨探讨影视人类学在民族文化发展和保护中对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视像自觉时代的到来,影视人类学作品也迎来了一个全息表达的时代.然而,影视人类学作品在制作上远非"自觉",影视化水平亟待提高.思维的"场"性化是影视化的基础.语言的"全能"化是影视化的关键,学术思想表达的"影像化"是影视化的中心,它们都是实现影视人类学作品影视化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熊迅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4):47-49,53
以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在1934~1942年间在中国西南拍摄的民族学调查影像,尤其是少数民族摄影作为探讨的对象,来呈现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西学中对待异文化的“他者”观念,以及西方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学派,如何影响了中国早期的民族学调查者的文化视野,进而对这些调查者的纪实摄影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本文从影视人类学的视角,来检视庄学本作品的成就与缺失。  相似文献   

12.
文章梳理了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研究现状,并试图从知识可视化与视觉表征的内在关系出发,探讨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涵义及其思维方式与方法。在对视觉隐喻本质涵义的阐述中,结合隐喻学将知识可视化中的视觉隐喻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类型,并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知识可视化中的视觉隐喻思维方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知识可视化中视觉隐喻的恰当运用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写真投影法是指利用写真将研究对象的意图导出的方法。写真投影法衍生于视觉人类学,其本质特征是一种建立在投射技术和视觉研究基础之上的质性研究方法。写真投影法的程序设计有研究者摄影、参与者摄影两种形式,其突出优势是在研究中能引出参与者内隐的观念,促进参与者进行反思性学习,同时促进研究者和参与者在研究项目中的合作。回顾写真投影法的产生、发展,分析其应用,对推动我国教师观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suggests a model for linking the realisation and the articulation of both knowledge and accumulation of skills by fourth year students who have majored in visual anthropology. One central component is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generated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ies into electronic demonstration portfolios, a formula and strategy that can be broadly applied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nd departments.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技术人员视觉文化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俊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13-115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图像成为当代的日常生活资源,信息、知识、艺术乃至生活愈来愈多的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了给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视觉形象,教育技术人员应提高自身的视觉文化素养。该文介绍了视觉传播的兴起和发展,分析了视觉传播在教育技术中的作用,提出从视觉思维和视觉语言创作两个方面来提高教育技术人员的视觉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技术领域,知识可视化指视觉表征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并非孤立的单位,而是符号的系统。根据视觉形式分为表层形式和深层形式,可以分别阐释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特征。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表层形式为色彩、线条和大小等材料因素,深层形式为线性结构、循环结构、圆形结构和网状结构和隐喻形式等空间关系。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设计中,需要构建视觉表征的结构关系,展现内容性元素;应用线条、色彩和大小等材料因素,发挥修饰性作用;文字符号与视觉形式结合,明晰所指代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导演梁碧波的纪录片《三节草》拍摄于1998年,至今已获得国内外各种大奖和好评。作为一部经典的纪录片,其情节感人且发人深思,文章试以人类学的新兴学科——影视人类学视角赏析该影片,从中体验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反思影片揭露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构建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知识可视化中更多探讨视觉表征具有可以表达什么知识内容的功能,却没有根据知识传播的属性,探讨视觉表征如何表达知识内容的方法。为此,文章考察了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关系特征,并根据信息科学中知识的属性与分类,探讨视觉表征内容的建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