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2011年9月25日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设了两个分别以国内和国际为内容的小专栏"联播快讯"。专栏中播发的消息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文字精炼、语言流畅、容量较大。看后顿感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可以说简洁之中尽精华。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节目的时间有限性与信源提供相对无限性之间形成一种供需矛盾,将电影蒙太奇理念应用到电视新闻编辑中可作为缓解这一矛盾的尝试,通过对《60分钟》和改版后《新闻联播》联播快讯版块的分析,将新闻编辑从"聚合"阶段推进到"融合"阶段,并对蒙太奇理念应用到电视新闻编辑中的可行性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新闻联播》的样本分析 ,研究了《联播》中新闻的状况和特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移动化、短视频化与社交化的传播趋势下传统电视新闻面临新的创新课题。本文通研究发现移动社交媒介环境下《新闻联播》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通过"联播天团"打造"现象级"短视频产品《主播说联播》;通过开通新闻联播官方抖音和快手号,开启"短视频与社交化"新篇章;通过开通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平台深化传播内容与构建传播矩阵。依循《新闻联播》在移动社交环境下创新策略的初探路径,本文认为电视新闻的转型发展可以着重从"5G环境下充分利用短视频优势"、"深化传播内容、转变叙事方式,实现情感化共鸣"、"形成与用户的互动"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5.
刘飞 《新闻世界》2014,(7):64-65
《新闻联播》不仅是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窗口,更是开展电视新闻宣传的主阵地。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和受众要求的不断提升,联播类新闻如何延续传播影响力?本文以《安徽新闻联播》为例,谈谈对于电视联播类新闻创新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罗卫光 《视听界》2008,(3):42-44
“联播”类节目具有政治风向标的色彩,要从内容层面进行改革比较难,可先从报道形式上入手。本文通过比较每晚7点同时段节目央视《新闻联播》和凤凰卫视资讯台《华闻大直播》对此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正>“八闽共时空,你我同关注”一每晚七点三十五分如约而至的《福建新闻联播》开篇问候,已成为2005年《福建新闻联播》“本土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编播语意,同时也从侧面对“《福建联播》,联播福建”这个观众期许做出了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8.
金旭阳 《传媒》2021,(2):34-36
《主播说联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一档网络短视频栏目,自上线以来"吸粉无数",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主播说联播》为时政新闻的播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态势,也扭转了公众对《新闻联播》的刻板印象,使新闻播报呈现出创新、强化、融合、亲民的特点.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化,以《新闻联播》为首的时政新闻类节目纷纷与网络新媒体寻求融合并创新,不断重新建构文化形象,强化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9.
刘浩宇 《新闻窗》2014,(1):87-88
随着传媒环境和人们获取信息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央视《新闻联播》传播方式老化、收视效果弱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各地《联播》节目上也如出一辙地体现着:如今相当一部分人不看电视、相当一部分人看电视不看新闻、相当一部分人看新闻不看《新闻联播》。若我们总是在央视后面学其具体的一招一式,则永远落在后面,国家所鼓励和倡导的创新精神将无从谈起。宣传创新精神的媒体首先应该创新,《联播》播音员作为栏目出声露脸的代表更应做创新精神的践行者。而创新一定要有抓手,有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湖南Y村的民族志调查,观察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新闻联播》的收看与解读,提出农民对《新闻联播》的日常解读存在四种类型:仪式型、陪伴型、学习型和认知型,认为《新闻联播》是农民的集体"政治仪式"和个人"政治狂欢"。研究表明,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国家意识形态与乡村社会的接合作用于农民身上形成了一种男权、党权和国家的混杂体验,并指出这种混杂体验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根源。  相似文献   

11.
<正>"新闻联播"是汇集多方新闻资源,报道国内外或本地区重大消息的综合性电视新闻节目。央视《新闻联播》是"联播"类新闻节目的标杆,各省级卫视、各市县主频道也均开设有本土的"新闻联播"类节目。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新闻联播"类栏目因其权威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鲜明特征而成为舆论宣传工作的主窗口和主阵地,是各级电视机构践行"新闻立台"理念的重要抓手。条目编排是制作"新闻联播"类节目的最后一环,也  相似文献   

12.
王德成  范国平 《中国广播》2010,(7):F0002-F0002
1950年的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正式播出。第二年,即1951年5月1日,《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也隆重登场。这两个新闻节目即是后来享誉中国新闻界的著名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全国新闻联播》(以下简称《报摘》《联播》)。在纪念人民广播70年之际。中国广播杂志特请来曾经在《报摘》《联播》工作过的同志。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1950年的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正式播出。第二年,即1951年5月1日,《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也隆重登场。这两个新闻节目即是后来享誉中国新闻界的著名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全国新闻联播》(以下简称《报摘》《联播》)。  相似文献   

14.
2019年《新闻联播》栏目推出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同时开创了电视新闻融媒体发展的新路径。本文对为期6个月中100条"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样本进行了定性定量结合的实证研究,试图透过传播现象深入创新背后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从而为电视新闻融媒体发展战略提供借鉴。研究认为,"主播说联播"通过"人的价值"得以区别于其他新闻短视频产品,增强了网络舆论引导与价值观塑造的功能,开创了新媒体下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反差风格助力建构多元文化的电视新闻全媒体栏目;通过平衡"传者思维"与"受者思维"模式,有效推动"两个舆论场"的重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广播》2010,(5):48-57
1950年的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正式播出。第二年,即1951年5月1日,《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也隆重登场。这两个新闻节目即是后来享誉中国新闻界的著名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全国新闻联播》(以下简称《报摘》《联播》)。  相似文献   

16.
《新闻联播》不但是中国影响力最大、拥有观众人数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是中国传媒生态中具有独特政治意涵的一档电视节目。该节目从1978年开播以来的一切形态变化,都折射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面向,并被观察者做出政治意义上的解读,是中国新闻改革最难碰触的"雷区"。在35年的历史中,《新闻联播》通过再现、维持、适应和扩散既有意识形态框架而确保政治变革在总体上处于执政党可接受的审慎与渐进状态,是新闻文本对政治现实的符号建构典范。本文采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对《新闻联播》诞生35年来形态变迁的过程进行梳理,试图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语境下,探讨和阐释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规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以下简称《报摘》《联播》)的两会报道历来都是中央台两会报道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创新的“高地”,对采编制作的要求高,挑战性强:从一定层面来说,《报摘》、《联播》的两会报道从内容定位、形式定位,到报道手段的运用,也反映出我们在一个时期对广播传播规律的认识,对传播环境的判断。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判断,我们今年的两会报道在《报摘》、《联播》中做出了一些突破性的改变,其基本理念就是提升两会报道的新闻性。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10,(7):33-47
1950年的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正式播出。第二年,即1951年5月1日。《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也隆重登场。这两个新闻节目即后来享誉中国新闻界的著名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全国新闻联播》(以下简称《报摘》《联播》)。从1950年至今,这两个节目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但依然是中央电台、全国广播界、乃至全国新闻媒体的品牌,依然是全国亿万听众获得国内外重大新闻的重要窗口。在纪念人民广播70年之际,我们特地请来曾经在《报摘》《联播》工作过的同志,  相似文献   

19.
曹旸 《记者摇篮》2012,(10):11-12
电视新闻串联词是将前后两条新闻连接在一起的文字,在节目中起着串联衔接、承上启下、组合报道、引导舆论等多种作用。通常情况下,杂志型的社会新闻类节目由于体量大、时间长,所以留给串联词发挥的空间也较大;而联播类的新闻节目由于受节目定位和时长的限制,串联词在节目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联播类新闻中同样应该注重串联词写作。一、串联词在联播类新闻中的作用联播类新闻节目作为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新闻发布平台,主要负责发布政策、传递信息、引导舆论。这其中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辽宁广播电视台的《辽宁新闻》也属于联播类新闻之列。  相似文献   

20.
央视《新闻联播》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的象征,主持人语言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新闻联播》中的作用是什么,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本文从国家形象、语言形象以及语言文化形象的传播与维护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