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宝贵从事开办经营企业之活动势必影响军事工作。左宝贵所谓的"兵力太单"之说和装备不如日军之说不能成立。进攻平壤的日军兵力与守卫平壤的清军兵力是基本上相当的。在战前没有抢占制高点是左宝贵在平壤之战前的失误。左宝贵以无知之勇和匹夫之勇轻死阵前,导致诸军皆溃。清政府借助表彰左宝贵的所谓忠壮以维护其腐败统治、掩盖其在甲午战争中的腐败无能。  相似文献   

2.
捻军失败后,因直隶善后问题而在清政府高层中引发了淮军等勇营武装能否留防直隶的论争,最后以“直隶附近京畿并两陵重地,宜用兵而不宜用勇”而否决了淮军等勇营武装留防畿辅之议。然而,以天津教案为肇端,随着外来侵略势力对畿辅地区一波又一波的武力威胁,清政府迅速对淮军开启了大门,随后淮军等勇营武装开进直隶,并落地生根,成为宿卫雄师。直隶地区不同武装力量的迅速转换,标志着在国际风云的冲击下,清政府不得不进行被动的因应和调整。  相似文献   

3.
中法北宁之役以清军的落败而告终,清军广西提督、淮系将领黄桂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勿庸置疑。但应该看到黄桂兰在北宁布防上做出了贡献,北宁的陷落不能归结于黄桂兰一人之责,赵沃、刘永福等人都负有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4.
认真辨析相关史料,我们就会发现,甲午战争研究中过去曾被定案的某些史实,如今似有重新提起讨论的必要。以第一阶段的平壤战役为例。清军前敌统帅叶志超稍作抵抗,便弃城逃回国内。对此,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当时平壤城内军储充足,叶志超宣称装备不足,是为临阵脱逃开脱罪责。然而认真检讨平壤城内清军弹药给养,可知,叶志超所陈并非虚言,清军的确没有做好备战。再如,依克唐阿历来被认为是怯战将领,可史料显示,他的部队武器装备之差,根本无法应对当时战争的需要。而徐邦道,历来被认为是敢于抵抗的将领。可仔细考察便知,此人军事素养较差,算不上称职的将领,根本不能承担前敌重任。说清政府要为甲午陆战失败承担责任,这一点也不为过。但具体下来,究竟是政府中哪些人应该负责?要负怎样的责任?甲午陆战失败是由于前线将领的贪生怕死?还是后方决策者的政策失误?这些都需要对史料做艰苦的考索才能给予说明。  相似文献   

5.
1906年12月初的萍浏醴起义(又称丙午萍醴之役),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等所组织,以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为宗旨,以会党群众为主力而发动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武装斗争。这次起义虽因遭到清军残酷镇压而归于失败,可是它在辛亥革命运动史上所起的深远影响却是永远难以磨灭的。由于史学界对于这次起义的评价还存在  相似文献   

6.
1858─1859年湘军整顿论略徐伟民准确地说,湘军的调整、整顿是从1858年11月至1859年11月,为期长达一年之久。1858年11月,爆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三河之役。该役对太平军和湘至来说同等重要:前者扭转了自“内讧”以来的不利局面,遏止了清军在...  相似文献   

7.
一九○○年五月,义和团武装在打破清军围剿的战斗中,将残酷屠杀义和团的刽子手清军副将杨福同打死。这就是义和团运动史上出名的涞水之役。对于杨福同带兵到涞水镇压义和团以及他被义和团打死的经过,有关义和团运动的专著中均有记述。但有些著作中的记述和史实是有出入的。现将《义和团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四月出版)一书中有关此事记述中的错误之处提出来,和该书作者  相似文献   

8.
信息动态     
NewClass落户朝鲜平壤外国语大学平壤外国语大学离朝鲜最高学府金日成综合大学不远,环境幽静。40多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四大学系、  相似文献   

9.
祝勇 《新读写》2014,(11):50-52
在大阪,我们找到了清军的墓地,几位在作为甲午战争序幕的平壤战役中被俘的官兵,最终遁迹于此。 那是玉造车站附近一座神社旁的一条巷子,巷子建在坡地上,越往深处地势越高,巷边房子的层数也递减。由于墓地在高处,所以车子开进那条小巷的时候,丝毫看不到墓地的影子。 我们沿路边一条窄窄的台阶拾级而上,走上一片台地,穿过一片树林,那片墓地赫然在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最早的西式军服是清末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的军装,样式参照了当时的德国军服,同时部分引进了西方的军衔制。在此之前,清军的淮军、练军和北洋海军在军服方面做过一些改进,但都受制于旧式戎服的框架而没有更多的突破,只有新建陆军的军服开启了与现代军服接轨的先例。本文根据图文照片等史料,回顾、分析了这一发展变革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淮军与李鸿章,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有了李鸿章,才有了淮军,而淮军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又为李鸿章的步步高升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激烈动荡的晚清政局造就了淮军和李鸿章,而淮军和李鸿章的出现,又进一步促使晚清形势复杂化.本文拟就准军与李鸿章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淮军是晚清时期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淮军研究曾掀起一阵热潮,此后却相对沉寂。基于对准军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仔细梳理、简要述评的基础上,对淮军研究资料的整理与挖掘、学术视野的拓宽和研究领域的拓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以期为淮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节度使的入朝行为是伴随着节度使制度的产生而出现。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观察使入朝的记载频见于史籍。入朝既是一种政治活动,又是一种礼仪活动。唐代宗初年藩帅不入朝的事例,是中央与部分藩镇或皇帝与部分将领紧张关系的真实写照。此外,入朝与唐前期的朝集制度互有异同。分析节度使、观察使的入朝行为,可作为探讨唐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答:198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是清朝陆军近代化的开端,也是袁世凯发迹的起点。甲午之战,清军大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革命潮浪日趋高涨。清政府内外交困,急欲编练一支强大的近代化反革命武装,以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走马上任,接任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一职的。主持操练新军的原是清朝广西按察使胡燏芬,他选定天津以南七十里的小站,利用原淮军盛军驻屯的营房,招募壮丁4700人,编为十营,称为定武  相似文献   

15.
清季,清政府大量引进西方军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装备水平,并为清末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外洋军械的输入成为清军武器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清军装备的革新,促进了清军军事制度的变革。同时,清政府军械输入也有诸多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清军的近代化起到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李鸿章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的淮军将士,在全国各地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遵奉清政府表彰阵亡将士的定例;其二,依前湘军昭忠祠的修建;其三,淮军将领的要求;其四,维系淮军集团利益,提高淮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巩固了李鸿章的地位,向世人显示了李鸿章及淮军政治实力存在,也是李鸿章登上政治巅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光绪十四年李鸿章修建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在淮军于各地修建的七处昭忠祠中,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最具代表性:从建筑艺术来讲,它堪称北方地区近代徽派艺术之精品;从建筑规制和占地面积来看,它是首屈一指的;其管理制度就当时来说可谓相当完备;此处的入祀人员也多于其他淮军昭忠祠.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研究李鸿章与淮军历史、晚清典祀制度及会馆制度的极好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8.
新论摘编     
李鸿章生前为什么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李鸿章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的淮军将士,在全国各地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遵奉清政府表彰阵亡将士的定例;其二,依前湘军昭忠祠的修建;其三,淮军将领的要求;其四,维系淮军集团利益,提高淮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巩固了李鸿章的地位,向世人显示了李鸿章及淮军政治实力存在,也是李鸿章登上政治巅峰的重要手段。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公园是由近代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督办新军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军入关以后,享有特殊权益的旗兵,逐渐腐化。“其为民累,更有不可言者。”康熙年间,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开始暴露了它的腐化无能。此后,清王朝不得不仰仗于绿营。然而,乾隆中叶以后,绿营将领生活亦趋奢侈并无法收拾,兵士纪律因此废驰。作战能力亦就可想而知。清王朝临时用兵就得招募宫勇,动员团练。到鸦片战争时期,绿营已积弊深重,不堪战守。“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喧呶,全无纪律。”至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完全失去战斗力。从而有湘军兴起。继湘军之后,淮军势力不断增长。在1984至198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苦心经营十多年的淮军惨重失败,兴建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民一败涂地。李鸿  相似文献   

20.
明末兵部尚书洪承畴叛明降清,助清军残酷屠杀抗清军民。南明大臣黄道周在被他杀害之前,留下一段痛斥叛徒的感人故事。黄道周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职官员。清军入关之后,因激于爱国义愤,向南明唐王自请前往江西图恢复。在婺源抗清失败,被清军俘获,递解至江宁。洪承畴前来劝降,他骂道:“洪承畴久已殉国,何来无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