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关键环节。纵观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虽然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促成的,但是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张学良的联共抗日主张是西安事变发起的思想基础;张学良精心策划和准备使得西安事变得以按预期目标发生;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意在促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结束了10年内战,开始了国共再次合作的新时期。周恩来身系民族安危,从1936年12月17日到西安,以他机智、果敢的雄才大略,历尽艰辛,苦撑危局,在这里战斗了至少104天,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善后事宜的妥当处置,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有:充当调停角色,坚定张、杨和平解决事变的信念;准确传递信息,保证中共中央形成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多场合作劝解,增大和平解决事变的因子;大展谈判艺术,促成事变和平解决;临危沉着不惊,果敢制止东北军少壮派制造事端;东奔西返历艰辛,巩固和平解决事变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冯玉祥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是冯玉祥将军在1936年12月13日致张学良“元电”中,最先提出放蒋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四项主张,这是冯玉祥自“九一八”事变后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西北抗日救亡社会主流思潮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西北地区主要的政治军事力量相对制衡,客观上为西安事变的爆发与和平解决创造了有利的时空环境;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也推动了西北政局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历史转折,走向稳定和发展。以此为分水岭,西北地区人民的国家观念得以增强,逐渐稳定和发展的西北成为抗战大后方之一,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中共抗日民主队伍的成长和壮大提供了条件,客观上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西安事变前后西北政局的演变表明,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这为当今西北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亲自送蒋归宁,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此举果断迅速地稳定了事变后期错综复杂的形势,维护了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张学良在反日爱国思想指导下逼蒋抗日和拥蒋抗日的继续。表现了张学良坦荡无私、光明磊落的胸怀,以及不计个人毁誉安危,献身国家民族的圣洁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安事变主要决策者、发动者的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送蒋回宁,结果却遭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失去了自由,铸成中国现代史上的憾事.史学界对此世纪谜团一直甚感兴趣,对张学良此举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张学良此举是为了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威严,为了消除国内外对西安事变的种种责难,以正视听;另外张学良此举是有安全保障的,正因为如此张学良才会亲自送蒋回宁.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审时度势,顺时应变,不断地调整改变对蒋的方针政策,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反蒋抗日”;《八一宣言》发表到1936年《五五通电》发表前——“抗日反蒋”;《五五通电》到1936年底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以后——“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中的史沫特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前后,有不少国际友人来到西安。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大多是新闻记者,亦有其他职业人士。他们都怀着对中国人民、中国革命一颗赤诚的心,投身于斗争的行列,史沫持莱就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一位。艾格泥丝·史沫特莱(1894年—1950年)美国人。早年在美国和德国曾从事印度民族革命运动,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来华。是西安事变期间唯一一直接在西安的外籍记者。她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西安事变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活动。她是“历史演变的见证人”,主持对外英语广播,第一个  相似文献   

9.
个性是导致行为以及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某种特征和属性的动态组合.由于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及人生阅历这些因素长期的交织、冲突、聚合,最终熔铸成杨虎城独具魅力的沉稳持重、深思熟虑、坚强不屈、勇于反抗的个性,这种个性决定了他在西安事变中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在近代中国历史画卷中,抹下了浓浓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杨虎城将军主陕期间24字方针的产生背景、实施情况及其与西安事变的关系,阐述了城的政治思想。提出:西安事变是24字方针和蒋介石对外妥协对内用兵政策长期激烈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