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一阵,在德国考察学习时,大概是因为水土不服的缘故,我的风湿病发作了。第二天凌晨,同事打电话到附近的一家医院,将我的  相似文献   

2.
珍贵档案异地展览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7月,上海市档案馆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联合在上海举办了《走进西藏——来自档案馆的精品》展览,但当档案展品飞越数千公里抵达上海时,由于地域跨度、气候差异等因素,造成部分档案发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给展览的承办方上海市档案馆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雅娴 《大观周刊》2011,(4):32-33
我与佐登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在国外留学时。一个台湾地区来的同学说起过这个美丽的名字.刚回国时.见到上海现在也有了不少佐登的店面.于是经过反复比较后,我选择了她。  相似文献   

4.
我和上海这座城市相伴了近七十年。我时时感觉得到上海这座城市脉搏的跳动,我感悟着上海,我也体察着上海,时时触摸着上海。我睁大了双眼,观察着上海的一切。有时候,我又在离开上海很远的地方或不很远的地方,隔开一段距离看上海。即便是出访在海外,我也时时记挂着上海。上海永远在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5.
韩石山 《档案天地》2009,(10):60-61
贾植芳先生去世第二天.北京《新京报》记者张弘先生有电话来.一则告知贾先生去世事.二则采访。我只能如实相告,虽多次去上海.从未去拜访过贾先生。交往也仅二三事。对贾先生的认识,我也有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回首     
吕恩 《档案天地》2010,(10):7-10,16
回归新中国 四九年大陆就解放了.我要回来呀.很多人都是这个时候回来的。我先回到了上海,在上海见到了夏公。夏公说你到北京去吧.北京要拍电影。我到了北京,本来以为要拍电影《红旗歌》,后来没能拍成.我就又到了长春。在那里拍了《红旗歌》。电影拍完后我又回到了北京.我和当时第一任电影局局长袁牧之说.我不能呆在长春了,长春太冷了,我这个南方人在那里实在是受不了。  相似文献   

7.
邢雪 《声屏世界》2013,(11):54-55
2013年可以说是“版权引进年”.那些叫得响的节目十有八九都是引进海外版权的节目。在原创节目乏力和本土制作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引进国外的节目,学习国外的创意和节目制作的理念,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外来的和尚不都会念经”,因为水土不服而消亡得悄无声息的节目也有很多。  相似文献   

8.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经历了2005年资源整合.终于在去年爆发出令世人炫目的力量。在群“秀”逐鹿的2006之夏,东方卫视一抹沁人碧绿.一袭酷感藏青,两种“秀色”让观众真切地领略到上海娱乐新势力的时尚.前卫、精致和华丽.并在全国引发收视热潮。据索福瑞数据显示,8月26号《加油,好男儿》上海的收视率达到12.8%,《我型我SHOW》上海的收视率达到49%.在全国17个测量仪城市.《加油,好男儿》的收视率达到32%.《我型我SHOW》收视率达到18%.  相似文献   

9.
做厨子不易     
袁鹰  潘国彦 《出版参考》2007,(1):43-43,46
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扩大版面.增加报道内容,并且在第八版上恢复副刊.副刊没有刊名.人们就称之为“八版”。我奉命担任八版主编。虽然我在上海解放前曾经在地下党领导的《联合晚报》编过几个月的副刊《夕拾》,又因中学时代就开始向上海的报纸副刊投稿,对报纸副刊似乎尚不陌生。但是彼一时此一时也,要编《人民日报》副刊,不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幸而得到许多老中青作家的支持.出谋划策,提供稿件:当时受党中央委托主管报纸工作的胡乔木同志两次来文艺部作具体的指导.出了不少主意:加上文艺部的主要负责人林淡秋和袁水拍两位又都编过副刊.有他们坐镇把关.我也就不太快场了  相似文献   

10.
于友 《新闻导刊》2006,(3):52-52
1935年9月.我在上海新创办的《立报》当练习生,开始学习新闻工作。当时有机会阅读全国许多报刊。1936年4月《大公报》在上海创刊,我发现了它的一个“亮点”——旅行通讯。署名“长江”的西北通讯很有特色.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流利的文笔.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把它当成学习的教材。我当时不禁感悟到.当记者.就该有长江那样的学识和本领.能报道大家关心的大新闻。1937年.我曾给长江写过一封信.表示了我敬慕的心情。  相似文献   

11.
吴涛 《新闻世界》2004,(12):76-76
现如今在全同报纸版式巾,可以说并行了三大门派: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南派、以《北青》为代表北派,以及新近以王道坤及追随的《都市快报》杭报系列为代表的诗派。看似繁多的门派.如果不深入研究、切入实际,就不知如何下手,其实任何一种版式都是在一定地域.在一种有个性的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如果硬性照搬.就可能很生硬.或水土不服。我倒赞成这样的行事方法:做一个版式首先要了解其赖以生存的地域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资料显示,随着都市报等非党报性质报纸的崛起.各级各类党报受到了很大冲击.在整个行业中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在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党报表现出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但笔者认为,尽管国内目前各种报纸数量众多,看似“信息爆炸”。而真正能满足读者需求的高层次政经类报纸却是奇缺,与都市类报纸相比.党报在内容和形式上虽受到严格约束,其优势也是很明显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国内新闻传媒界引入西方各种传播学理论,各种新名词漫天飞舞,其实不止这一个领域,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大致如此。我的看法是,与引进的数量相比,食洋不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无论翻译者还是传授者,也就是忠实的或者变相的抄袭而已。我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文化土壤完全不同,那些西方的学术名词,在我们这里严重水土不服。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理论,在我们这里,也就只能口头上说说而已。换句话说,说是说,做是做。  相似文献   

14.
王健 《出版参考》2007,(6):45-45
什么叫做路径依赖?比如上海有些孩子就不怎么理解父母。像在座的企业家都比较成功,你们的孩子都羡慕你们能干,但现在上海有些当工人、干部的,由于工资少,被老婆骂倒也算了.有时孩子甚至也这样问:“爸爸.你怎么这么笨啊?”爸爸很惊讶:“耶?你怎么这样说话?”孩子说了:“爸爸.你就是笨。你想想看,今天隔壁老王到我们家来做客.我才知道老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观点摘要     
黄育海:贝塔斯曼不得志缘于:内忧外患、水土不服;苏勇:中国企业能从贝塔斯曼事件中获得的启示;金国华:成本、价格、购书习惯是贝塔斯曼“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呼唤杂文     
林帆 《新闻记者》2006,(2):38-38
杂文不景气似有些时日了,它终究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因此也引起老一辈的杂文作者感慨良多。无可务何花落去。这是现实。时也命也.怨谁呢?我是以杂文起步,辛苦耕耘而参如上海作协成为作家的,可是自己也好几年马放南山。笔端生锈了。似有难言之隐,抑或心甘情愿?我也说不清楚。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相似文献   

17.
近日,由上海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我爱读书我爱生活”2006上海书展圆满落下帷幕。书展上,由柯尼卡美能达举办的。请你上封面”活动,邀请了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旗下的《上海画报》及《人与自然》杂志的专业摄影师.为参观者当场拍摄照片.并由上海印刷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专业制作人员将照片与《秀with》、《HOW》、《今日风采》等知名时尚杂志期刊封面文字相结合,最终通过柯尼卡美能达的专业级彩色数码印刷设备bizhub PRO C500.将体验者的照片制作成杂志封面,并赠送给体验者珍藏。  相似文献   

18.
我叫上海历史博物馆,我还活着,为了保存和展现上海的历史。你可能很久没听过我的消息,也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中国版《深夜食堂》差评事件引来媒体多角度分析.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翻拍异国作品,因为空间上的水土不服,简单模仿一定给观众不适感.这个问题,其实历史剧也存在,有历史学家曾说过,历史即外国,这话不错,时间与空间的差异都会给人带来文化心理上的“理解障碍”.那么,历史剧的编剧们该如何解决时间上的“水土不服”呢?  相似文献   

20.
贺延光 《青年记者》2007,(11):40-43
2005年4月19日我到上海出差,3件事赶到了一起:陈逸飞葬礼、国际车展、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部分的复评。期间,接毛浩电话,说连战访大陆.可能媒体要放开些.让报一摄影记者名单给国台办。我说.我去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