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出彩的课堂     
教学“圆环的面积”一课,我出示了一道题:一个环形铁片,外圆半径6分米,内圆半径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题目出示后,学生们纷纷列式解答。一个学生报出答案:3.14×62-3.14×52=113.04-78.5=34.54(平方分米);又一个学生列出:3.14×(62-52)=3.14×(36-25)=34.54(平方分米)。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还有一种解法:3.14×(62-52)=3.14×11,不正等于3.14×(6+5)吗?”没想到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犹豫了片刻说:“这样计算可以吗?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在草稿纸上写着,有的围在一起讨论。一生:不行,比如:3.14…  相似文献   

2.
【原题】100×99+100×102 解法一:原式=100×(99+102) =100×201 =20100 解法二:原式=100×100×2+100 =20100 笔者在我县农村一所中心小学听了一堂数学课,授课教师出示上面这道题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绝大部分学生按照老师的意图,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按解法一),唯独学生A根据自己的思路采用了“解法二”这种算法,而老师在进行练习评介时,却认为“解法二”无算理,不正确。当时,着实让我感到意外和惊讶。难道“解法二”真的是无算理吗?只要我们仔细分析、推敲一下学生A的解法,就会知晓,这种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组织学生练习这样一题:求左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列出了(5×5+5×10+10×5)×2、5×10×4+5×5×2等两种解法的算式,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正当我要“鸣金收兵”时,出现了如下一幕: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我打量了一下公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他:“你把题目看错了,把长方体的表面积错求成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大声争辩。我大吃一惊,心想:怎能不错呢?好,看你怎么辩解。于…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教学中,出错题是常有的事。如何对待错题,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面对错题,假如我们教师能因势利导,那么错题就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错题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在高二“立体几何”教学的一堂课上,笔者出了下面一题要求学生解答:长方体的对角线是8,三度之和是14,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不到五分钟,学生中出现了以下两种解法。解法1设长方体的三度为a、b、c,则a2+b2+c2=64①,a+b+c=14②所以,S表面积=(a+b+c)2-(a2+b2+c2)=132解法2由①—8×②,配方得,(a-4)2+(b-4)2+(c-4)2=0所以a=b=c=4,故S表面积=6…  相似文献   

5.
统编教材第三册练习十九第8题的内容是:想出三个数,填在下面的□里,使它们相加的和跟它们相乘的积相等.□+□+□=□×□×□引导学生解答这道题时,教师可从两个数之和与这两个数的积作比较开始.第一种情况:0+0=0 0+1=1 0+2=2 ……0×0=0 0×1=0 0×2=0 ……由上式可知,0与一个数的和等于或大于它们  相似文献   

6.
[案例]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组织学生练习这样一题: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列出了(5×5+5×10+10×5)×2、5×10×4+5×5×2等两种解法的算式,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正当我要鸣金收兵时,出现了如下一幕: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我打量了一下公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他:“你把题目看错了,把长方体的表面积错求成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学生大声争辩。我大吃一惊,心想:怎能不错呢!好,看他有什么说法。于是,我说,“你能把想法和大…  相似文献   

7.
一次,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图A)。解答时,大部分同学是这样解的,即:(扇形面积-小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扇形面积)=(3.14×22÷4-2×2÷2)+[(4+2)×2÷2-3.14×22÷4]=4(平方分米)。针对学生的一般解法,我及时启发:“谁还能找到别的解法?”这时,一个同学很快黑板上列出4×2÷2=4(平方分米)这样的算式来。同学们感到惊讶,于是纷纷要他说出列式的理由。他说:“我是先把上面扇形中的阴影部分移到下面扇形中来,整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面积。”说着,他在黑板上画出了移动后的图形(图B)。同学们看了,都恍然…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堂简单的“直进归一问题”新授课。某教师讲完课本上的例题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给学生练习: “一个运输队4次运送72吨货物,照这样计算,5次可以运送货物多少吨?”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讲的“先求一份数是多少,再求几份数是多少”的方法,这样列式计算的: 72÷4×5=18×5=90(吨)有一个学生却写出了这样的算式: 72÷4+72=18+72=90(吨) 这位教师将两种解法都写在黑板上,肯定了前一种解法,而否定了后一种解法。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认为前一种解法,体现了简单直进归一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这种解法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在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中,由于π参与列式计算,使计算变得比较繁杂,极易出现错误。如何根据题目中的数字特征,灵活、迅速、正确地计算呢?下面介绍有关π的计算技巧。一、巧用运算定律。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乘法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这样就能避免π多次参与计算,使计算简便,提高计算速度。例1: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5厘米,高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2×3.14×5×15+3.14×52×2=3.14×150+3.14×50(乘法交换律、结合律)=3.14×(150+50)(乘法分配律)=3.14×200=628(平方厘米)二、巧变运算形式。根据分…  相似文献   

10.
案例1教学分数四则运算后 ,四位同学上台板算 :5 18×37+ 38× 17。三名同学按四则运算的一般顺序得出正确答案 ,另一名同学解答为 :原式= 5 18× 17+ 38× 17= (5 18+ 38)× 17=2 32 8该同学的计算结果固然是错误的。但我被他的解答过程吸引了 ,试图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而忽略了是带分数 ,经我略加点拨 ,该同学马上改正为 :原式= 5 18× 37+ 18× 37= (5 18+ 38)× 17= 2 14此片断 ,我抓住了“错误解法”的时机 ,站在学生当时解题的角度适时引导 ,学生不仅自己改正了错误 ,而且在错误的背后孕育着创新火花。案例2在“梯形面积”的教…  相似文献   

11.
讲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后的一节练习课上,当学生通过基本练习已掌握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后,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敞口长方体纸盒,如图: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纸盒的表面积。由于学生有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学习基础,因此,很快就得到了以下两种解法:解法一:先算出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再减去一个底面积,就得到敞口纸盒的表面积。列式为:(长×宽+宽×高+长×高)×2-长×宽解法二:由于是敞口的纸盒,只要算出一个底面积,长×宽。再算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长×宽×2,以及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宽×高×2。最后把这…  相似文献   

12.
一、尝试准备题扫一间30平方米的教室,甲组单独扫10分钟完成,乙组单独扫15分钟完成,两组合扫几分钟可以完成?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准备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解答方法。30÷(30÷10+30÷15)=6(分钟)或30÷(30/10+30/15)=6(分钟)或30÷10×x+30÷15×x=30或(30÷10+30÷15)×x=30 师生共同修正错误解法,对每一种解法都给予鼓励。  相似文献   

13.
一次数学课,教师让学生用多种解法解答下题。如下图所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单位:厘米),面积为24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解题时,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解法有三种: (24÷3一4)×3÷2 24一(24÷3+4)x3+2 (24一4×3)÷2于是,在列这三种算式的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习题务必求变,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思维能力。方法有:   一题多解。它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开拓解题思路的一种重要手段。一题多解有利于知识之间的横向沟通,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的完整体系。  例如教 3× 4时,学生想出了三种解法。  解法一: 3× 4=× 1==15。  解法二: 3× 4=( 3+)× 4=3× 4+× 1=15。  解法三: 3× 4=( 4-)× 4=16- =15。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加深了…  相似文献   

15.
某毕业班数学考试试卷中有一道试题:“在一个底面半径是10厘米的圆柱体储水杯内,有一圆锥体钢件。当圆锥体从杯内取出后,水面就下降3厘米,求圆锥的体积。”这道题的正确解法是: 3.14×10~2×3=942 (立方厘米)。但阅卷时竟发现90%以上的学生在上述算式中都乘以1/3:3.14×10~2×3×1/3=314 (立方厘米)。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笔者在教学四则运算时遇到这样一题:180÷2.5+180÷7.5,许多学生在练习时,认为可以简便运算:180÷2.5+180÷7.5=180÷(2.5+7.5)=18。我花费了很长时间来纠正学生的错误算法,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脸茫然。后来,我改进了一下方法,效果确实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道思考题:“一本书有132页,小英3天看完,小勇4天看完。小英比小勇每天多看几页?”大多数学生这样解答:132÷3-132÷4=11(页)。教师问:“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学生甲说:“我是这样解答的:132÷(3×4)=11(页)。”教师问:“你能说出这样解答的理由吗?”甲说:“我说不清楚,我觉得好像应该是这样。”教师问其它学生:“这种解法对不对?”  相似文献   

18.
学生解答通用五年制九册56面第6题——“车站有货物45吨,用甲汽车运10小时可以运完,用乙汽车运15小时可以运完。用两辆汽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法:(1)45÷(45÷10+45÷15)=…=6(小时)(2)1÷(1/10+1/15)=…=6(小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多数学生知道了式(1)是按一般应用题解答的,式(2)是按工程问题的解法解答的。这时,一位学生立即提问:“如果把45吨改换为30吨、80吨、1000吨……它们的得数是不是仍然一样呢?这一提问,立即引发了一场争论。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说“一样”的讲不出道理,说“不一样”的却神气十足地说:“货物的吨数变了,  相似文献   

1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应用题教学只有经过学生独立地思考,才能正确地解答。如教学“有一个长方体罐头盒,长20厘米,宽16厘米,高10厘米,给它四周糊标签,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做标签?”学生通过思考得到三种解答方法:①(20×16+20×10+16×10)×2-20×16×2.②20×10×2÷16×10×2.③(20×2+16×2)×10.方法③是种新颖解法,这位学生不受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算理的思维定势影响,而是把要糊上标签的长方体的面展开,得到一张长方形纸,只需…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讨论一道竞赛题的解法时,感受颇深。学生的奇思妙解令我耳目一新,也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相长”。题目:从12、13、14、15、16、17、18,…150这些分数中,找出7个分数使它们的和为1。老师解法:利用等式摇1n(n+1)=1n-1n+1来解答。12=11×2=11-12,16=12×3=12-13,112=13×4=13-14,120=14×5=14-15,130=15×6=15-16,142=16×7=16-17。将这6个等式左右两端同时相加,得到12+16+112+120+130+142=1-17,这样只须在上面6个分数和的基础上加上17,就能使12,16,112,120,130,142,17这7个分数的和为1。我认为这种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